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分析壹下我國文化軟實力不強的原因,以及如何有針對性的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分析壹下我國文化軟實力不強的原因,以及如何有針對性的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如何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文化是壹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壹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根本途徑。

為此,就要樹立“文化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把文化產業列入國家戰略,大力推動和扶植文化產業。要詳細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軟資源,幾千年的文明史及其歷史積澱,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遺跡、詩詞歌賦、民俗風情都極具特色,令人神往。改革開放使中國文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加強。但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仍存在很多問題。

1.文化發展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表現在三個方面: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5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支出的相差達37倍,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約為城市居民的27%。在公***文化服務投入和設施方面,城鄉二元機制使我國公***文化投入長期向城市傾斜,優質教育資源、公***圖書館、公***博物館、體育設施集中在城市,廣大鄉村地區公***文化服務設施嚴重稀缺,文化、教育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地區。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我國56%的農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水平長期處於低水平的狀態,極大地制約了國家文化創造力的全面提高。

2.政府定位不明確,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制約文化發展

在我國文化的發展中,政府長期處於管理者的角色,對文化發展幹預過多,使文化企業缺乏創造力和競爭力,不能依據市場進行集團化的改制和整合,缺乏文化產品創新效應和品牌效應。從計劃經濟時期就實行的文化管理體制部門條例、規定較多,普遍性法律較少,政策變動頻繁,不利於文化市場長期穩定發展,也使文化企業的跨媒體、跨區域整合受到束縛。

3.文化市場發育不成熟,文化產業集約化程度低

我國的文化市場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興起的,市場發育還很不完善。法制化、規範化的市場監管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盜版、侵權現象嚴重,誠信自律、交易規範、公平競爭等內生性市場機制發育不足;文化行業市場鑒定、交易、代理和市場運作人才缺乏等問題還十分嚴重。此外,我國的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基本上處於“割據的狀態”,資源分散、集約化程度很低,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和形成整體的品牌優勢,文化產業鏈條的延伸也受到限制。原因在於:第壹,受計劃經濟下行政隸屬關系的影響,文化產業的“拳頭”優勢難以發揮。條塊、門類、部門的分割,使文化產業發展的種種要素分散在各個領域,難以形成有機的統壹體。第二,我國文化市場發育不完善,文化要素市場、文化藝術設施市場、文化產權市場、文化人才市場發展滯後,阻礙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流通,因而限制了文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4.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新產品出口能力較弱。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核心文化產品貿易領域存在較大逆差。以2003年為例,當年我國圖書、報刊、音像等領域的版權出口為1427種,而版權進口15555種,出口數量不及進口數量的1/10。近年來,這壹比例雖有降低,但核心版權貿易逆差嚴重的格局並未改變。二是文化產品出口總量少,占全部出口額的比例低。2006年,我國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479億美元,僅占當年全國出口總額9601億美元的0.49%。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與我國文化大國地位極不相符。

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已成為潮流與趨勢。在以市場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本途徑。而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發展,也與其高度的文化產業化密切相關。中國應當借鑒國外經驗,通過文化產業集群以及文化產業鏈條的延伸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

結合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分析,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相關途徑有壹下四點:

1.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誌品格和內在的凝聚力,而這壹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2.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拓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充分發揮我國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3.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文化的傳播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壹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壹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力的戰略重點,進壹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4.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

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壹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讓壹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竟相迸發,讓壹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流湧,讓壹切有誌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總結: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著眼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國民的精神狀態、意誌品格和內在凝聚力,構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實的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自覺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要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創新工作,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構建文化傳播體系,使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通過各種媒體傳遞到世界各地。

  • 上一篇:發明家造句-用發明家造句
  • 下一篇:高森唐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