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壹種特殊的語言,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壹種藝術。隨著人們對電視專題紀錄片觀賞需求的增加和品味的提高,背景音樂在這壹片種內的作用與地位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在大型專題紀錄片中,在創作盡可能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的同時,也要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產生更大的感染力。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背景音樂,不僅具備了音樂的***性,也具有自身鮮明的“敘述性”特征。因此,合理、準確、優美地編配、制作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背景音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背景音樂的特點、功能等方面,論述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作用與地位。
壹.電視專題紀錄片背景音樂概述
背景音樂也被稱為配樂,通常是指用來調節氣氛的音樂,映襯於情節和畫面之中,以增強情感的渲染力,讓觀賞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以聽覺的感染加深對視覺形象內含的理解。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背景音樂可以是歌唱或者伴奏,但通常是無音響人聲的。背景音樂自歐洲起步後發展迅速,在配合畫面以及情節推進的同時,還擁有聲、畫融合產生的獨特風格與魅力。幾乎每部優秀的電視專題紀錄片,都能夠把其中所含的背景音樂單獨提取出來,作為副產品廣泛傳播。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背景音樂來源廣泛,它可以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取自迄今所有的原創音樂作品的旋律作為音源,也完全可以根據片子的性質、基調,進行針對性的原創、改編、制作、剪輯合成,使其更加符合片子主題以及畫面結構的需求,達到“聲”和“畫”銜接的視聽藝術效果。
二.電視專題紀錄片中背景音樂的作用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 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提到:“有聲電影的任務是為我們展示我們周圍的聲音環境,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聲音世界,除了人的語言以外,壹切東西都能說話,並且不斷地影響並支配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從大海的細雨到大城市的嘈雜。”正如貝拉? 巴拉茲所說,音樂是優美動人的,它是表達人類感情的壹種藝術形式。就電視專題紀錄片的背景音樂而言可分為兩類:有音樂的電視專題紀錄片和無音樂的電視專題紀錄片。隨著電視專題紀錄片創作手段的多元化,現今,無音樂的電視專題紀錄片正越來越少。因為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創作者也越來越把它當作紀實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進行精心制作。電視專題紀錄片工作者越來越不滿足把專題紀錄片當作單純的現場紀錄,因為這種創作方式過於客觀冷靜,而是希望調動多種技術、藝術的手法,把影像與聲像有機地結合起來。聲像中除了拍攝過程采錄的自然聲響和解說詞之外,還可以加入音樂、音效的元素,用兩者來渲染情感,闡述畫面所展示的內容,立體而動人地使真實的生活得到藝術化的表現,從而加深對電視作品社會性和思想性的挖掘。“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樂者,太古聖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氣生知之性,喜怒哀樂之情。情感物而動於中,聲成文而應於外。”可見,從古時起人們就深懂聲情並茂的重要性。這也可以用來闡述背景音樂的產生發展對於電視紀錄片傳情達意所起的重要作用。電視專題紀錄片的背景音樂,能夠讓人們感受電視專題紀錄片中人和事所要表達的情感、情緒,加強了作品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出電視專題紀錄片的精神內涵。在大眾文化盛行的今天,電視專題紀錄片的創作者們更多時候會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和紀錄現實生活,反應大自然變遷、市井百態。畫面與音樂的搭配使得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從而引起與觀眾之間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又能讓觀眾對片子所紀錄的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經驗與創作意圖不謀而合,進而產生***鳴。“音樂豐富了紀錄片藝術,紀錄片藝術推動了音樂創作。”
1.電視專題紀錄片中音樂的特點
音樂的間斷性。雖然說背景音樂在專題紀錄片中十分重要,但是在壹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基本不會出現從頭到尾都貫穿著背景音樂,而是要根據畫面與故事的內容適時出現。這就是為什麽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會出現時間上的不連貫。只有在適當的時間、合適的節點出現,才能有機和有效地融入到整部片子中。和諧而間斷性的背景音樂可以說是悄無聲息地隨著敘事的腳步緩緩推進的,甚至觀眾都感覺不到背景音樂的存在,卻達到了最佳的制作剪輯效果。
音樂的不完整性。背景音樂是按照電視專題紀錄片畫面內容的需要而編配的,這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背景音樂在其自身結構上的不完整性。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背景音樂必須緊貼畫面,不能夠脫離畫面而獨自存在,缺少了與畫面的相互配合,就會喪失其設計的作用。在電視專題紀錄片當中,背景音樂的選擇往往不會是以壹段完完整整的音樂出現。它可以只是其中的壹小段,也可能只是某壹截的樂曲,其音樂的整體思想可能是不會參與到電視專題紀錄片當中,但是卻能在結合壹定的畫面內容後,達到出奇的渲染效果。以2014年獲得浙江省新聞獎(社教類)專題紀錄片壹等獎的作品《書場不了情》為例。片子所講述的是壹個鄉鎮書場與書場主人的壹段情感故事。由於丈夫的離世,壹時間書場陷入困境,妻子陳慧娟為了完成丈夫的臨終囑托,在書友們的支持下堅強地把經營書場的擔子挑了起來,在悠揚委婉的說書聲中演繹著壹段難舍的不了情。片子在制作過程中,始終抓住書場特有的音樂元素特點,采用江南絲竹琵琶、評彈的曲調,在故事敘述的環節當中淺唱低吟加以襯托,與畫面很好地互動銜接,動靜相宜,感人至深。尤其女主人講述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時,背景音樂選用淒楚的二胡樂曲,使受眾的情感也隨著聲音和畫面被壹次次打動,為片子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樂的創造性。在電視專題紀錄片當中的背景音樂,雖然具有上述間斷性和不完整性的特點,這是由此片種敘事特點決定的,更多的是技術處理,而對音樂的藝術質量必須有優美完整的追求。這就必須付出艱苦的創造性勞動。特別是對片子主旋律的把握與表現要有精心的設計。電視專題紀錄片的音樂並不是完全依附於電視專題紀錄片而存在,它與電視專題紀錄片所要表現的內容相輔相成,是對電視專題紀錄片包含的理念、情感的闡發式的再創造,在特定的畫面場景中抒發出來,從感性和理性雙作用於觀賞者。
2.電視專題紀錄片中音樂的功能與應用
(1)從結構角度,背景音樂具有襯底、轉場的作用
襯底即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使用音樂的時候,背景音樂應該緊緊地抓住電視專題紀錄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加以烘托、深化、強化、渲染,用藝術感染力去提高紀錄內容的觀賞效果。如,對於戴安娜王妃壹生的電視專題報道中,就戴安娜王妃的葬禮報道這壹章節,先以壹段哀傷的曲調,將人們很自然地引入了痛悼的環境氛圍中。背景音樂主要應該是畫面的陪襯和補充,不能淩駕於畫面之上。要潤物細無聲,不“喧賓奪主”。轉場,是對於電視專題紀錄片的時空進行銜接,此時背景音樂應該體現的是即將發生的場景將要表現的狀況、情緒、氣氛等。在電視專題紀錄片《蒙古高原的記憶?圖瓦天籟》中有壹段背景音樂,出現在圖瓦青年熱尼亞向圖瓦***和國音樂研究院的專家瓦蓮京娜討教“呼麥”的時候。當畫面中解說詞講解到“呼麥是祖先留給他們靈魂的印記”之際,背景音樂應聲響起,直到熱尼亞的呼麥歌聲結束。這段背景音樂為畫面組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為其解說詞的銜接起到了連貫的作用,更是為後面的畫面作了鋪墊。
(2)從敘事角度,增強了敘事功能
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不僅發揮了補充視覺敘事和聽覺藝術的作用,更是以其音樂語言幫助刻畫出電視專題紀錄片中人物心理、情感、環境等立體的氛圍,作為多元的藝術元素,豐富和強化了電視專題紀錄片的敘事功能。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當藏族女孩卓瑪撿的松茸質量差導致賣不出高價錢之際,在人群中的卓瑪壹臉煩悶。此時舒緩悠然的背景音樂響起。這裊裊的旋律,似乎滿載著卓瑪的失落,又似乎是在安慰她的愁緒。這段運用到位的背景音樂深深地觸動了觀眾的神經。
(3)從審美角度,建立新的視聽空間
隨著背景音樂的不斷發展,背景音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運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多元化的背景音樂使得片子的主題得到升華,觀眾的眼睛、耳朵得到更強烈的藝術享受和新的心靈體驗。在《舌尖上的中國》之《自然的饋贈》壹集中,石把頭吃飯時,清脆悅耳的背景音樂聲響起。這種別致優雅的弦樂聲不僅表現出查幹湖結冰的自然環境狀態,同時也烘托出石把頭簡單質樸與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再如,《舌尖上的中國》在表現美食烹飪的過程中被誇張的“嗤嗤”的油炸聲、“咕嚕咕嚕”的燉煮聲,無不傳達出美食的絕佳誘惑力。《舌尖上的中國》中在呈現出令觀眾垂涎三尺的食物的同時,搭配著精致的背景音樂,完美地結合了聲音與畫面,鮮明地展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更加豐富和立體的效果。
(4)從內容方面,揭示與深化主題
如果說語言是讓觀眾認識電視專題紀錄片中的主題,那背景音樂就是讓觀眾默默地對其產生認同和感動的手段。背景音樂的作用體現在,當鏡頭語言和文字語言有所不足,對片子的抒情達意有所欠缺時,選用適當的背景音樂來彌補。當雖有較好的鏡頭語言和文字語言,但仍覺得表現力不夠,不足以宣泄情緒和抒發感受,還需要更強的張力。這時候可以用適當的音樂來鋪墊,使整體感受和情緒的激動得以強化,獲得更加完美的敘事和藝術效果。《舌尖上的中國》中每次表達勞苦農民收獲成功的喜悅時,都會響起那首歡快激昂的旋律,暗示著艱辛的勞動人民付出勤苦勞作後得到回報的幸福感。背景音樂的進出非常自然,與畫面節奏和諧壹致,從而使得觀眾獲得視聽的享受、心靈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