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的能源發展何去何從,已成為保障中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關鍵因素。大灣區的能源發展不僅需要考慮“壹國兩制”的差異化影響,還需要借鑒國際典型灣區(包括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的能源發展經驗。通過對大灣區與國際典型灣區主要指標的深入分析比較,發現大灣區總體規模不遜於國際典型灣區,但在產業結構、人均發展水平、碳排放強度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大灣區應正視差距,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能源消費升級,優化能源供應結構,探索建立粵港澳能源協調發展模式,盡快實現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峰值,充分發揮其在能源發展實踐中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典型灣區發展比較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壹國兩制”的差異化特征。與國際典型的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屬於壹個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個法律體系並行的異質城市群。其發展既要遵循灣區經濟的發展規律,又要考慮粵港澳差異給壹體化發展帶來的阻礙,包括人才、資本、物流、信息自由流動的限制以及灣區能源協調發展的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典型灣區GDP對比2018
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典型灣區產業結構比較2018
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典型灣區當前總能耗和能源強度。
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典型灣區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現狀。
大灣區與國際典型灣區主要指標比較
與國際典型灣區相比,大灣區在面積和人口上具有體量優勢,整體經濟規模相當,但人均GDP明顯偏低。大灣區的陸地面積為5.65萬平方公裏,分別是美國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的2.6倍、3.2倍和1.5倍。2018年,大灣區常住人口為7116000人,分別是紐約、三藩市和東京灣區的3.1、9.1和1.6倍。大灣區GDP為65438美元+0.64萬億,超過舊金山灣區(65438美元+0.06萬億),與紐約灣區(2萬億美元)和東京灣區(65438美元+0.86萬億美元)相差不大。大灣區人均GDP約23000美元,紐約灣區約1/4,三藩市灣區約1/5,東京灣區約1/2。
與國際典型灣區相比,大灣區二產比重最高,三產比重相對較低。2018年,大灣區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2.8%,分別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高24.3、16.8和15.1個百分點。大灣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66.1%,分別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低23.4、16.9和15.9個百分點。
大灣區總能耗接近紐約灣區,人均能耗接近東京灣區,能耗強度高於其他灣區。2018年,大灣區能源消費總量為26100萬噸標準煤,與紐約灣區(2.36億噸標準煤)相當,遠高於舊金山灣區(7200萬噸標準煤)和東京灣區(65438+17萬噸標準煤)。大灣區人均能耗3.7噸標準煤,接近東京灣區(4.4噸標準煤),僅相當於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的1/3。大灣區的能源消耗強度為0.24噸標準煤/萬元,高於紐約灣區(0.14噸標準煤/萬元)、舊金山灣區(0.15噸標準煤/萬元)、東京灣區(0.09噸標準煤/萬元)。
與國際典型灣區相比,盡管大灣區人均碳排放水平較低,但在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方面仍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2018年,大灣區人均碳排放量為6.3噸,略低於東京灣區(7.5噸),約為紐約灣區(11噸)和舊金山灣區(12.9噸)的壹半。大灣區的碳排放總量為4.5億噸,是紐約灣區的1.8倍,舊金山灣區的4.6倍,東京灣區的1.4倍。大灣區的碳排放強度為0.41噸CO2/萬元,是紐約灣區2016的2.2倍,舊金山灣區的3倍,東京灣區的1.6倍。大灣區人均碳排放低主要受勞動生產率低的影響,而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高意味著大灣區能源發展需要向低碳模式轉型,碳減排壓力大。
總的來說,大灣區的區域優勢、土地面積、人口規模、經濟規模、能源消耗規模都不遜於國際典型灣區。然而,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均GDP、第三產業發展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方面與國際典型灣區仍有不少差距。同時,大灣區的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高於國際典型灣區,節能減排仍有進壹步提升的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發展的經驗及啟示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沿海經濟形態,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溢出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流網絡。它是壹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高度依賴能源作為重要的物質基礎。借鑒國際典型灣區的實踐經驗,有助於大灣區能源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強度。
產業結構優化是降低灣區能源消耗強度的重要手段。隨著高能耗、低附加值產業逐漸被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取代,灣區能源消費強度持續下降,能夠在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速下實現中高速經濟增長。從世界典型灣區的產業發展路徑來看,經歷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在這壹過程中,能源發展的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嚴格,迫使灣區逐步走出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大灣區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在抑制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盡快將能源消費強度提高到灣區經濟的先進水平。
推動能源消費升級,幫助其達到頂峰。
從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的總能耗峰值時間來看,峰值時間普遍早於東道國。美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的能源消耗總量分別在1973和2005年左右達到峰值,比美國早了34年和2年。大灣區需要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能源消費的綠色轉型,倡導綠色低碳的能源消費理念,盡早實現能源消費領先中國的峰值。
優化能源供應結構,推進清潔能源轉型。
灣區經濟體正在從以煤炭和石油為主的高碳模式向以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為主的低碳模式轉變,能源轉型進程普遍領先於東道國。以覆蓋舊金山灣區的加州為例。加州計劃在2045年實現完全碳中和,實現65,438+00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根據自身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大灣區應優化化石能源開發,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區外清潔電力,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幫助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目標。
探索建立三地能源協調發展模式,促進協調發展。
能源的協調發展是國際典型灣區的重要特征。紐約灣區有三個獨立的州,沒有統壹的行政單位。不過,這三個州已經成立了州際港口管理局來協調這三個州的港口發展。舊金山灣區由加州政府管理,因此形成了由州政府主導的統籌規劃,可以起到產業發展和規劃布局的協同作用。《東京灣地區國家港口發展規劃》由日本國家中央政府(交通省)制定,理順了東京灣六個港口各自的定位和相互關系,客觀上也達到了協同規劃的效果。基於"壹國兩制"的差異化特征,大灣區應探索建立跨區域能源協同運行機制,優化粵港澳能源投融資合作機制,搭建大灣區享受能源技術和信息的平臺,進壹步推動粵港澳能源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
原標題:國際典型灣區能源發展經驗的啟示
國家能源信息平臺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