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國內外技術引進現狀

國內外技術引進現狀

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技術進步是富國之源。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中國應根據本國國情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積累知識、技術和人才經驗,為中國企業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打下堅實基礎。

技術引進,新洋務運動,再生,積累和二次創新

1自主創新的劣勢和技術引進的可行性

自主創新重在技術突破和創新。它以科學原理和生產實踐經驗為基礎,通過R&D活動轉化為各種工藝流程和加工。自主創新的關鍵在於基礎。它通常是實驗性和性的工作,以獲得觀察和可觀察的事實,沒有具體的商業目標。由於我國基礎技術研究水平低,企業創新能力弱,發展緩慢,與國外企業的差距在逐步拉大。而且基礎研究成本高,風險大。以美國為例,美國基礎研究的成功率只有5%,技術的成功率壹般只有50%左右,而且開發壹項開創性的成果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了創新的成本。但考慮到企業的長遠利益,基礎研究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企業壹旦創新成功,就必須在技術開發上領先壹步,這樣才能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秘密,從而保證在壹定時期內在該領域的先進性,為創新產品定出高價,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

相對而言,中國是壹個中小企業眾多的國家,企業自主創新存在很大困難,比如前景的不可預測性。要避免其鋒芒畢露,可以采用與經營目標密切相關的研究和實驗開發的方法,通過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實現企業的技術跨越,為企業逐步實現自主創新積累豐厚的資本再生積累。其次,通過技術引進可以節省基礎研究的成本和時間。再者,在全球化和市場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場份額對於壹個企業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超過了長期的、不可預測的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由於中國企業自身的原因,很多企業不具備自主創新的基礎,失去了先天優勢。他們通過技術的引進彌補基礎研究的不足,通過對新產品用途和工藝方法的研究實現最接近市場化的環節。在短時間內可以有效的搶占市場,瓜分市場份額,達到利潤增長的目的。

2技術引進的積累和過渡階段

2.1技術模仿與創新戰略

這種戰略是指企業不以研發新技術為主,而是以購買和以成果為目的的方式吸收領先的核心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投放市場。這種戰略投資少,獲得技術的速度快,風險小,比較適合那些技術開發弱,生產能力強的企業。但還是要註意,首先,技術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突破,比如產品使用、工藝設計等。屬於壹種後來居上的創新行為。其投入的壹部分用於消化吸收領先者的先進技術,另壹部分則用於對原有技術和產品的專門研究和進壹步開發。通過充分吸收和改進有價值的技術,進壹步開拓領先者打開的市場,走出壹條創新和產業化的道路。同時,這種創新戰略可以有效緩解中國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化劣勢為優勢。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技術模仿和創新是向自主創新過渡的必由之路。壹個企業要實現自主創新,必須有良好的模仿作為基礎並進行創新,增加自主創新在模仿中的比重,最終過渡到自主創新。

2.2“優勢互補”戰略,即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優勢互補”戰略是指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是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成果通過企業的生產活動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業化的道路。中國企業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高達50%,而發達國家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只有5%左右。造成這種現象的壹個重要原因是部分企業沒有找到與工業化融合的需求點,雙方在方向上針鋒相對。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優勢為企業服務。在中國,大部分創新資源是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的,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另壹方面,我國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專門技術開發機構。科研院所缺的是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企業需要的是科技成果。兩者結合可以相輔相成,意義重大。這樣可以在區域範圍內,甚至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大大減少重復投資和浪費,企業取長補短,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地位,實現“1+1 >: 2”績效。

3我國企業技術引進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企業在技術引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壹是應對策略只註重引進數量,而忽視了對技術質量的要求。大量事實表明,落後或低附加值技術的引進占了很大比重,造成了資源的“二次浪費”;其次,技術引進結構不合理,硬件重於軟件。在技術引進的營業額中,成套設備等硬件的比重遠遠超過技術許可、專利、咨詢、技術服務等軟件的比重,造成軟硬件搭配不協調。這種引進結構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但不利於中國科技進步的“造血”;再次,重復引進嚴重,消化吸收能力弱,創新難度大。由於信息不對稱和統壹協調引進機制的不完善,我國企業在引進技術時忽視了相互間的協調與合作,往往導致國外類似的技術可以同時出現在幾家我國企業中,造成財力的重復浪費。“重引進,輕創新”,壹些技術的引進只停留在使用上,而忽視了對其產品用途和工藝的改進和創新,會形成“引進-生產-再引進-再生產”的惡性循環,不利於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創新的積累和經驗也無從談起。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底子相對薄弱,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化的今天,市場主體主要是缺乏資金和技術的中小企業,實施自主創新還有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走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

3.1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國家創新體系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和堅實後盾,對於培養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至關重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是構建以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核心的科技成果體系和以企業與科研機構相結合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從圖中不難看出,國家創新體系是企業內部的開發、生產、營銷部門與企業外部的科研機構、大學、政府部門、中介平臺之間互動、合作創新的結果。①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主體,其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產業升級也依賴於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企業通過自身或企業間的研發,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同時將技術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企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技術創新基礎研究的主要承擔者,應當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和開發的作用。他們壹方面可以提供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資源和基礎知識,另壹方面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技術技能和知識,培養轉化型人力資源。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應從市場幹預轉向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信息和政策,實現各行為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4)中介平臺是中小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溝通知識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橋梁,是促進知識和技術跨越的重要途徑。

3.2搭建技術引進的信息平臺

信息情報是指通過合法渠道獲得的市場信息,經過專業的數據整理和加工,成為指導企業決策的依據。由於我國的技術信息化還處於初級模式,在觀念、技術差異、經驗局限等方面缺乏專業的組織或機構來有序推進。,造成壹些企業對信息和情報的誤解,動機出現偏差,收集到的信息與實際信息往往不對稱,可能為以後的技術引進埋下隱患。為此,我國必須建立全面有效的科技信息網絡和國家級、企業級的技術信息專業機構,讓企業通過國際賣家的銷售行為、賣家的出口情況、詳細的背景信息、交易次數、信用等級、所售商品的分布和穩定性等深度信息來監控對手。而通過加強對收集到的科技信息的分析、整理和加工,壹方面可以進行科學的企業決策,對技術引進的方案做出最優選擇;另壹方面可以避免自身買家的流失,開拓新的市場,更重要的是通過及時發現世界新技術並盡快引進,提高企業競爭力,占領市場制高點。

3.3加快形成科技人才和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從世界各國企業科技人員的分布來看,發達國家50%以上的科技人員集中在企業,美國高達75.4%。日本和英國分別為64.8%和68.5%。正是這種企業的高度集中,保證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領先地位。而我國僅占30%左右,科技人員投入不強,造成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難。與此同時,中國缺乏大量技術工人。“技工荒”已經到了我們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在引進技術的同時,也要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國家應加強高等教育建設,特別是建立完善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機制,企業應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內部職工教育培訓。國家和企業都應該積極探索教學與企業互動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日本就是我們的例子。

3.4增強企業的二次創新能力

深化“消化-吸收-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技術引進後,必須註重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創新,將引進技術與自身科研相結合,通過模仿制造中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組織和文化氛圍的融入,真正實現外來技術的本土化,實現產品的本土化而不是進口。然後在技術積累到壹定程度後,再進行改進創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最終實現“走出去”戰略。同時,在技術引進中要註意加強對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培訓,把引進和創新結合起來,用引進的知識和技術改造中國企業的老舊技術,使之煥發青春。

1王殿舉。齊二石。技術創新概論[M]。天津:田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國紅。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科技發展戰略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國產1.5T發動機,哪家強?
  • 下一篇:漢字“知”的意思是什麽知字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