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對我國國情的總體和根本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首先要從最大的實際出發。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言之,就是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中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必須經過壹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從20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20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誌的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壹,就是提出了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壹些任務和政策;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之壹,就是自覺地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綜上所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但是,我國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壹社會主要矛盾沒有改變。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我們繼續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不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壹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在經濟發展方式上,我國還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等突出問題。經濟規模快速擴張掩蓋下的經濟質量問題,正成為中國經濟安全的最大隱患。
二是城鄉二元經濟發展不平衡,三農問題嚴峻。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984年的1.84:1擴大到2006年的3.28:1。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沒有改變,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發展落後。“十五”末,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東部地區占55.4%,東北地區占8.7%,中部地區占18.8%,西部地區占17.1%。雖然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經濟突飛猛進,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並未縮小,但仍有擴大的趨勢。
四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不發達。2006年,我國第壹、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2%、49%和39%,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已達60%-70%。總的來說,我國第二產業比重高,第三產業比重低的不平衡狀況沒有得到改善。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來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科技、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中國仍然以傳統的商業和服務業為主,壹些基礎第三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還不發達。
五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環境汙染和資源破壞嚴重。目前,我國單位GDP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固體廢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矛盾壓力加大。世界銀行指出,中國正處於環境危機之中,近年來,中國每年有8%-12%的產量因環境危機而損失。
第六,國內經濟發展與擴大對外開放不平衡,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占據主要地位,外貿依存度現已接近80%。隨著對外貿易的增長,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也在增加。
第七,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不合理,消費需求不足。研究表明,當期投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2%,而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8%。然而,投資與消費的不協調長期困擾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從2006年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比2005年加快0.8個百分點,但仍比投資增速低約10個百分點。
第八,技術創新能力低,缺乏產業競爭力。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技術進步機制,R & amp;d投入明顯不足。據統計,我國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而在我國大中型企業中,科技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52%。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