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光伏產業主要是太陽能產業。作為未來唯壹能最大規模滿足人類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資源,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都積極介入,搶占技術制高點,中國也將太陽能列為新能源產業的亮點之壹。從技術角度來說,太陽能的最佳利用方式是光電轉換,即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照射在矽材料上直接發電。矽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形成的產業鏈稱為光伏產業。從上遊到下遊,產業鏈主要包括多晶矽、矽片、電池芯片、電池組件。在產業鏈上,從多晶矽到電池組件,生產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相應的,公司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因此,整個光伏產業鏈的利潤主要集中在上遊的多晶矽生產上,上遊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好於下遊企業。不難發現,國家已經陸續推出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的政策,每項政策都有各自的支持重點。今年3月23日開始實施的“太陽能屋頂計劃”,主要通過財政補貼支持光伏建築應用示範工程的發展,解決太陽能光伏建築壹體化設計和施工能力不足、相關應用技術標準缺失、與建築模塊化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能力薄弱等問題,以啟動太陽能光伏在城鄉建築中的應用市場,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扶持的重點是太陽能光伏建築的集成應用,而光伏電站等未與建築結合的光伏利用形式不在政策扶持範圍內。預計2009年該政策補貼標準為20元/瓦,以後將根據成本變化逐年調整補貼標準。金融危機對國外光伏產業打擊很大。縱觀當前國際光伏行業,電站建設已經停止,組件價格大幅降低。這對光伏發電在中國的應用是壹件好事。如果中國是壹個對光伏利用深思熟慮的地區,當這個黃金機會到來時,可以大量采購,大量安裝,抓緊時間建設電站,滿足國內需求。可惜的是,指揮人員和操作人員沒有做到這壹點或者做得不夠的原因是什麽?第壹,光伏產業作為壹個新技術產業,對於鏈條上的各種科技應用,需要自記高科技和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的產業之路就是科技發展之路,而這種情況在我國光伏行業並不多見。“兩頭在外”,關鍵技術壹頭掌握不了。當我們在南昌“低碳大會”上聽到溫立石院士介紹改良西門子法時,突然有了壹個想法。假設他引進的是“文理仕改進法”,中國的光伏產業就有希望了,可惜沒有。中國現在的光伏產業只能是引進技術的加工業,還不能算是高科技產業。第二,光伏產業應該是壹個完整的產業構成。要有科學的產業構成,有明確的產業分工,有配置合理、運行有序的產業鏈,有相對穩定的市場和壹定的產品消費。生產要考慮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交換需要市場。市場在哪裏?非常模糊。好像政府要買單,補貼要國家出!消費即應用,應用在哪裏?不斷做示範和形象工程。真正的實際應用在哪裏並沒有明確指出。市場在國外?據我所知,國內示範工程使用的部件,包括配件,還是從國外進口的。深圳園博園電站的電池模塊是日本的,逆變器是德國的。如果指望政府建大型電廠拉動內需,首先要做好示範工程,然後再推廣。園博園建成已經五年了。發了多少電,效果如何?說明中國的光伏產業並不完善。有些企業雖然規模不小,但也只能算是光伏電池行業。來自光伏行業的聲音基本上只代表組件廠商的意見。雖然有些元器件廠商也做工程,但這只是個別經營者的壟斷意識。除了他們專業水平低,工程質量差,會影響其主要產品部件的銷售,也會使下遊企業拒絕采購國產電池,轉向內需市場。這種情況在金融危機中尤為明顯。如果國家要補貼組件廠商,也應該給采購國產電池板並合理使用的企業補貼,不能直接補貼組件廠商自己承擔的項目。至於項目的規模,不應該作為補貼的條件,而應該評估項目的效益,優先補貼效果好的項目。第三,條塊分割、重復建設是國內光伏產業的基本特征。所謂產能過剩,就是供大於求。第壹家公司從事矽生產,但沒有產能過剩的概念。第二,第三,接二連三。當然也會有人出來喊產能過剩,甚至喊“不要搞春秋戰國”等等。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沒什麽好緊張的。我很緊張,我不能喝政府的牛奶。如果沒有資金支持,我相信不會有這麽多矽谷。他們不是相輔相成,而是各行其是,互相打壓。在北京懷柔建設光伏路燈,不管有沒有工程實踐的成功案例,項目都會交給在這個區域註冊的企業。各省之間,也沒有聯系。與江西相鄰的湖南,對光伏應用冷眼旁觀;河北省多晶矽路燈熱起來了,江蘇卻不顧壹切要建單晶矽屋頂發電廠。地方政府補貼的應用方向
上一篇:密碼狗怎麽用?下一篇:南京:八大重要政策“很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