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接連突破關口,人民幣升值最近成為關註的焦點。作為壹個外貿人,可以說這是壹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今天轉載了多篇關於“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的帖子。希望對此有壹個全面的了解。在轉貼之前,請澄清壹些關於匯率的知識。1.浮動匯率制度:壹種國際匯率制度。在這種體制下,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即供求關系)決定,政府不設定和維持特定的匯率。有時也被稱為“浮動匯率”。當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時,這種制度被稱為純浮動制。盯住“壹籃子”(又稱“壹籃子”)貨幣是壹種浮動匯率制度,它有兩個特點:壹是保值,二是波動幅度小。2.經國務院批準,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中國經濟周刊》發布的外貿依存度角度談人民幣升值(附修正)人民幣升值短期內弊大於利,但長期來看,是中國擺脫初級產品“世界工廠”形象,促進產業升級,降低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使中國經濟更加均衡、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短期:弊大於利。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有利於進口,而不是出口,有利於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人民幣升值後,壹方面,國內完成投資所需金額增加,對外投資成本增加,影響了對外投資的積極性。另壹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大大減少在境外完成投資所需的金額,部分有投資意向的投資者可能會轉移投資意向。壹般來說,壹個國家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壹個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大國外貿依存度低,小國外貿依存度高。但令人驚訝的是,作為壹個大國,中國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外貿的增長。例如,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外貿依存度高達70%。壹個國家經濟的成熟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外貿依存度。越發達的經濟體越不依賴外貿。外貿依存度高達70%,說明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比如服裝鞋帽的出口依存度是71%,DVD播放機的出口依存度是63%。這些行業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中國出口產品只賺加工零件的加工費。現代國際產業價值鏈的利潤表明,加工生產行業的利潤只有5%。為了5%的利潤,2%的匯率調整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可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人民幣升值的另壹個可能的負面影響是影響外商在華直接投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作用毋庸置疑。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依賴程度與其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有關。中國近年來壹直采取鼓勵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的經濟政策,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當然,人民幣升值會增加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給中國的外貿進口帶來好處。然而,中國對出口的依賴高於進口。換句話說,從眼前可量化的指標來看,中國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得的收益要少於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既然從短期可量化指標來看,人民幣升值弊大於利,為什麽中國政府選擇升值?為什麽要選擇這個升值的機會?減少貿易摩擦,改善外貿環境人民幣升值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持續增加,外貿出口環境惡化。商務部數據顯示,2004年前三季度,1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46起,涉案金額11100億美元。中國入世後首次遭遇反補貼調查,保障措施涉案金額翻倍。外貿出口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作為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出口大國,外貿結構不合理。中國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占其出口總額的83%。由於出口產品類型單壹(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出口產品價格處於低價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壹方面,中國需要出口來提振經濟;另壹方面,隨著出口的增加,中國的貿易條件越來越差。人民幣升值可以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減少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改善外貿環境。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如果進壹步分析人民幣升值後各行業的情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服裝、玩具、紡織)會受損;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如機械和運輸設備行業、航空、化工和通信等。)會受益。由於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國際購買力的增強,機械和運輸設備行業受益於高新技術和設備的進口;航空企業在航油、飛機購買租賃、維修等方面有大量的美元交易和外債,因此人民幣升值有利於航空公司,尤其是有大量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化工企業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受益於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受益於通信企業的技術采購和海外資產收購。從行業利益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國政府通過人民幣升值支持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從長遠來看,從根本上提高了中國外貿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吸引外資的角度來看,外商投資的投資成本增加了,但技術密集型的外資企業受到的影響遠遠小於勞動密集型的外資企業。這也符合我國產業政策和科技進步政策的需要。鼓勵外資更大程度地參與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應用更高端的技術,降低消耗和高效率的道路,開發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從而擺脫中國只是初級制成品的“世界工廠”形象。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負面影響將有助於調整產品的市場目標結構,使外資項目更加關註國內市場,通過增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降低中國對外貿的依賴,使中國經濟能夠以更加平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匯率改革不是為了升值。就中國國內宏觀經濟環境而言,200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在穩定、高速的軌道上。上半年公布的經濟指標顯示,經濟增長9.5%,對外貿易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對外投資熱情依然強勁;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經濟持續向好,美元逐漸轉強,處於加息周期;然而,國際能源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這些內外環境都為人民幣小幅調整提供了空間和條件。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從2003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出口增速。2004年,中國進口依存度與出口依存度之差已經縮小到1.94%。2005年上半年,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保持穩定,中國進口繼續高速增長。換句話說,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有形購買力增長的可量化收益接近出口的損失。同時,人民幣升值可以帶來無法簡單量化的長期收益,如促進中國產業升級、改善中國國際貿易環境、減輕外匯儲備壓力等。選擇這個時機調整匯率,可以把可量化的損失降到最低。進出口依存度差異的縮小也體現在這種升值的程度上。2004年中國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差為1.94%,這次1.93%的小幅調整壹方面是為了緩解貿易摩擦,提高國際購買力;另壹方面,也不會對出口和吸引外資產生破壞性影響。值得關註的是,人民幣僅小幅調整1.93%,低於世界市場的預期。事實上,這次人民幣匯率調整並不是屈服於投機資金外部壓力的結果,而是中國政府主動調整匯率政策,旨在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和改善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小幅調整表明中國政府重視調整的可控性和漸進性,這是長期準備和深思熟慮的結果。也從壹個側面表明,中國政府對自己的資本控制能力和宏觀市場調控能力充滿信心。小調整側重於可控性。匯率調整後,中國政府可以根據進口、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反應做出進壹步調整。壹方面保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同時也使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投資者更具吸引力,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鞏固其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地位。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目標不是升值,而是建立更加靈活的匯率機制。這與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金融體系的健全和市場體系的完善密切相關。這次匯率改革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為基礎,表明我國匯率政策將更加靈活,匯率浮動區間將根據市場發展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實行參考壹籃子貨幣,可以減少中國對美元的依賴,減少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而非“釘住”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不僅表明中國政府保留了匯率調節的能力,也表明中國政府開始積極運用匯率政策來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平衡、促進中國產業升級、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增強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等壹系列目的。2005-8-18 10:35:00中國經濟時報。

雖然在意料之中,但人民幣升值的宣布還是來得太突然了。雖然,相對於之前市場預期的5%-10%,升值2%只是人民幣進入浮動匯率機制的第壹步,但對於國內那些習慣了固定匯率的外向型企業來說,這次升值顯然對他們造成了影響。2%的適度增長對外貿影響有限。得知人民幣要升值,浙江壹家紡織外貿企業的老板偷偷打起了算盤。目前大部分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是0.5元人民幣,也就是出口1美元的產品是0.5元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產品,將損失0.15元的毛利。加上其他運營成本,毛利跌破0.35元,意味著幾乎無利可圖。紡織行業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很大,因為在過去的兩年裏它的利潤壹直很低。對於其他行業,壹般外貿企業的利潤率在3-5%之間,人民幣升值也降低了其利潤率。“壹覺醒來,企業資產蒸發很多”,這是大多數外貿企業的反應。影響不僅體現在企業賬戶上的美元市值蒸發,對於那些按照原匯率計算成本和收益,還沒有退貨的企業,或者已經簽了訂單的企業,人民幣升值會讓損失更大。長期的損失還表現在升值帶來的產品出口價格的提高,會直接降低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對其業績產生壹定的負面影響。作為出口大省,浙江今年前五個月實現出口二百八十億美元,貿易順差壹百六十壹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壹。今年1-4月,浙江外貿出口增長40.2%,其中服裝增長26%左右,紡織品增長35%。歐美的限制性政策預計將影響30%至40%的紡織出口企業,人民幣升值將再次打擊紡織出口企業,尤其是那些依靠數量擴張取勝的企業或小企業。商務部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研究員徐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升值2%對外貿會有壹些影響,但影響不大,不會有什麽實質性的影響。2%屬於溫和增長,對經濟的影響非常有限,不會對相關行業的企業產生影響。“人民幣升值已經說了很久了,這已經成為壹個公開的信息。正是因為有預期,理性的商業主體對未來的百姓升值做好了準備,做出了相應的戰略調整,即使有損失也在所不惜。”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博生這樣認為。金博生表示,升值2%符合中國匯率改革的“可控”原則,也說明政府對市場負責。至少目前來看,2%的升值並沒有給中國經濟帶來太大的沖擊。“壹個沒有任何波動的市場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因此,浮動匯率可以使許多中國企業得到鍛煉。”中國的企業應該學會在競爭中成長,學會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遊泳。他認為,實際上,中國的企業已經習慣了安居樂業,壹有波動就開始顯得不適應,這就需要匯率機制的改革。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改善貿易結構。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似乎有“弊”,但長期來看,從大的方面來看,小幅升值帶來的好處是無法避免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有限,企業仍有較強的消化能力。從理論上講,人民幣升值肯定會對出口產生壹些影響,但實際操作中,影響不會太大,因為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會對外貿出口結構的調整起到作用。人民幣升值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實現優勝劣汰的資源配置。壹些利潤薄的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壹些有競爭力的產品廠商可以承受升值帶來的成本上升的影響。這將為我國整頓外貿出口企業良莠不齊、改善貿易結構帶來機遇。“現在大家都在做外貿。不規則、不適當的內耗降低了中國企業的對外競爭力,讓進口國和進口商坐收漁利。”國家選擇此時升值,有著深遠的考慮。七八月份恰好是服裝外貿企業出貨的淡季。這時候升值可以讓紡織外貿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近日指出,要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跨越,必須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正好給外向型企業提供了這個機會。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雖然占了很大份額,但是從貿易中賺取的利潤卻很微薄。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適合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的發展。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提高經濟質量遠比經濟數量重要。徐強還認為,升值顯然是比貿易制裁更好的選擇。從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歐美的紡織品爭端來看,雖然配額取消後中國的出口量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同期利潤並沒有相應增加。它給美國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產品,也受到了質疑和制裁。國內企業的價格戰傷害了自己。人民幣升值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提高產品出口價格的機會。壹些出口企業也紛紛表示,雖然短期內人民幣升值對他們的影響大多是負面的,但從長期來看,國家實行浮動匯率是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業層次的好機會。在談到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匯率變化時,金博生表示,企業不能只看眼前來增強自身實力。重要的是大量投入研發,提高技術,為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企業也要學會運用金融對沖手段規避匯率風險。在學會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的同時,我們應該調整產業結構,轉向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以獲得國際競爭力。隨著匯率的變化,企業必須對自己的產業戰略進行調整。所謂企業家追求利潤最大化,都有這種調整的意識。人民幣升值:在外貿重負下前行。

人民幣持續升值已成定局。

匯改以來,人民幣壹路走高,目前已升值超過3.78%。2006年2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8087元,突破7.81的整數關口,創匯改以來新高。

毫無疑問,人民幣持續升值給中國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對外貿易。雖然自65438至0994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入世後,政府對人民幣的幹預減少,人民幣升值預期已被業界預見,很多企業也做了相應的準備,但即便如此,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外貿企業的沖擊還是很大。從理論上講,貨幣升值實際上並不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值,而是通過改變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來削弱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人民幣升值3.78%,相當於產品成本增加3.78%,出口競爭力下降3.78%。壹國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國外對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規模受到限制。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特別是以來料加工或進料為主的外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最低端位置,利潤率低,增值能力不足。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辦廠的目的主要是看重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低廉的價格。人民幣升值後,無疑會抵消人力資本帶來的成本優勢,中國的產品出口會明顯下降。壹家生產出口照明的節日照明企業負責人都憂心忡忡地說,公司今年接了900萬美元的訂單,已經完成了654.38+0萬美元的訂單。6月份買入300萬美元的遠期結匯,500萬美元的訂單將虧損3.78%,虧損654.38+089萬美元。人民幣升值後受到沖擊的出口行業,受到的打擊程度不同。而享受出口低息貸款、出口退稅,甚至有內銷的出口補貼的行業,受到的影響相對比沒有得到這種優惠的行業要小。享受優惠的多是沒有競爭力的行業。相關行業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補貼收入,極力維持生產。這些沒有競爭力的行業只能靠補貼勉強生存。同時,由於許多中國制造商出口低附加值和低技術含量的產品,這些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汙染。雖然政府制定了法律法規進行防治,但不守法者並沒有按規定投入汙染防治,而是把汙染推向了社會。所以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人民幣升值後這些企業的產品仍然可以出口。另壹方面,守法廠商由於承擔汙染防治的處理成本,競爭力不如前者。人民幣大幅升值後,他們無力出口,被迫倒閉,形成守法者被淘汰,違法者繼續生存的不公平現象。這對守法的外貿企業無疑是不利的。進口方面,人民幣大幅升值後,進口增加,對當地產業造成沖擊。然而,受政府保護的行業和不受保護的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進口受控制的行業,即政府保護的行業,不會因為政府控制下的人民幣升值而增加進口。所以這類行業並沒有受到影響。受高關稅保護的行業,因為關稅高,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影響也比較有限。缺乏進口管制和高關稅保護對當地工業的影響最大。由於進口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價格相對較低,當地同類產業無法與之競爭。人民幣大幅升值後,當地低效產業依靠政策保護,大部分繼續生存,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高效率的產業,因為缺乏保護,受到重創,被淘汰。也就是說劣幣驅逐良幣,產業結構反向調整,整體工業效率相對降低,失業增加,不利於這些地方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壹位經濟專家憂心忡忡地解釋道。人民幣升值後,壹些外貿企業承受不了這個風險。業內人士認為,根本原因是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全球化中處於劣勢地位。產業升級困難,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無法取勝。因此,人民幣升值再次為外貿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敲響了警鐘。的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正面臨著從大國到強國的挑戰。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中國整個生產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這決定了中國貿易的轉型過程。在亞洲國家中,韓國和日本經歷了貨幣升值的困難時期。特別是日元在1985-1986期間升值了45%,沈重打擊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日本經濟增長率在此期間從4.9%下降到2.5%。但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日本在幾年內逐漸走出了本幣升值的陰影。根據日本央行的投資調查,出口行業的萎縮使得國內資金的很大壹部分投向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業。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產品等制造業不僅從出口市場轉向國內市場,而且從制造業轉向非制造業,從而壯大了第三產業。從日本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貨幣升值具有雙重性,關鍵在於如何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事實上,人民幣升值也為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有利因素。“實現產業升級,就是要盡快實現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為外貿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業內專家也提醒我。無論如何,人民幣持續升值已成定局,變壓力為動力,實現外貿更健康的發展才是當前的大計。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背景下,企業應提高風險意識,采取相應措施。例如,在浙江,為了避免壹旦人民幣升值將導致收入減少的不可預測因素,壹些企業傾向於選擇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合作進行出口遠期外匯收入。企業在支付壹定的銀行利息和費用後,鎖定未來的人民幣收益,讓保險公司承擔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貿易損失。據浙江華天集團副總經理張慶豐介紹,這種做法在紹興紡織出口企業中相當普遍。同樣,杉杉集團國際業務部總監朱也透露,他們在與外商簽訂出口合同時,雖然沒有因為人民幣升值而直接提高產品出口單價,但通常是憑借長期建立的信用關系,私下與對方談判。壹旦人民幣升值給企業造成損失,外國投資者應考慮給予壹定的經濟補償。"目前,人民幣升值已成為簽訂外貿合同的壹個重要考慮因素."他也無奈的說道。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黃認為,在出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外商願意接受中國企業提高產品出口單價的要求,說明外商對人民幣升值和升值幅度的預期較高。“企業提價幅度在4%左右,在外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範圍內。”此外,受歐美對中國紡織品“特保”的影響,中國對歐美的紡織品出口將明顯減少,這將普遍推動中國紡織品在海外市場的提價,這可能是外商願意接受中國紡織企業提價要求的原因之壹。至於政府,業內專家建議,各級政府應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各種對外貿易,並在WTO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輔以各種經濟政策,如運用計劃、稅收、價格、金融、信貸、利率等各種經濟杠桿。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比如通過關稅政策和配額政策,對應該促進的產品出口進行更多的保護和鼓勵,而對應該抑制的產品(非必需品)進口進行更嚴格的管理和限制。在這壹點上,有人建議利用WTO的相關政策,在WTO協定允許的範圍內對相關產品給予出口補貼或提高出口退稅,以提高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外貿收入減少。從而優化產品進出口結構,改善貿易平衡,降低匯率變動帶來的通貨膨脹效應。同時,由於人民幣升值,同樣的人民幣表示的投資額可以轉換成更多的外幣,相對降低了投資成本,有利於我國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發展跨國經營。80年代初美元強勢,80年代末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都采取了海外資本擴張的策略。在全球化時代,大量企業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充分體現了壹個國家的競爭力。中國應借鑒美國和日本的成功經驗,鼓勵企業通過擴大海外生產規模規避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然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單純依靠出口導向戰略是相當危險的,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而使持續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甚至逆轉,為東亞經濟危機提供了佐證。對外依存度是衡量壹國經濟受外部經濟影響程度的指標。這個指數在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都有壹個適中的範圍,越大越好。從對外貿易來看,外資企業進出口已占中國外貿總額的壹半以上,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因此,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適當調整外資政策,減少對外資的依賴。當然,除了匯率可能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許多其他因素也對外貿的發展構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這可能需要更多的關註,貿易界對此感到擔憂。例如,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進口產品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外國產品以平等的貿易條件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產品將在價格、品種、質量和營銷方式等方面面臨競爭劣勢。這些產品很容易受到發達國家質量標準、技術性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反傾銷的限制和阻撓,產生各種爭端,可能涉及數量限制、貿易政策、通關程序和手續、植物檢疫標準等。就技術性貿易壁壘而言,中國產品的出口貿易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確定優勢產業,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參考技術壁壘質量標準的要求,了解產品進口國的最新技術標準,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制定新的技術標準和規則,努力與國際接軌;同時,要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探索有利於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上一篇:前進初壹作文
  • 下一篇:瑞澤富沃Rz1004是什麽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