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勞動力受青睞
三門峽市地處豫西山區,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剩。勞務輸出這種用工形式極大地緩解了這壹矛盾。據了解,三門峽市從1988年就開始對外進行勞務輸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比較早的。截至目前,三門峽已累計輸出勞務人員約60萬人次,創造價值約60個億,極大地拉動了三門峽的經濟發展。
與往年組織勞動力到新疆等地摘棉花的勞務輸出形式不壹樣的是,2004年三門峽***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17.18萬人,其中在省外務工的人數為8.23萬人,省內務工人數為8.95萬人;省外務工者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兩地,約占總人數的90%,而省內務工者大部分集中在鄭州等地。以輸入到廣東省的三門峽勞動力為例,在外資企業工作的約占80%,合資企業約占20%。從事的行業工種主要是機械加工、電子裝配、服裝、玩具以及餐飲服務行業。其中電子裝配工不但需求量大,平均工資水平也較高,大都在800元左右,服裝以及其他行業次之,月平均工資在600元左右。在廣東省的三門峽務工者中,女性人數所占比例較高,占總人數的60%以上,原因是女性心靈手巧,比較遵章守規,適合電子裝配和服務行業的要求。從年齡結構看,年齡在18—25周歲年齡段的勞動力較受歡迎,約占60%。總的來說,三門峽市已經完成了由摘棉花的單純勞動力輸出向技術性的勞務輸出轉變,由自發性、小批量輸出向有序性、大規模輸出轉變。
勞務輸出的大軍日益壯大,離不開用人企業的信賴。調查結果顯示,三門峽的外出務工人員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原因是三門峽市在多年的勞務輸出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勞動人員外出務工前,三門峽市的勞動部門都要組織相關人員對務工者進行輸出前培訓,以提高外出務工者的法律意識以及知識水平,而進入用人單位後,用人單位也會對務工者進行崗前培訓。因此,外出務工人員在總體素質得到提高的同時,技能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另外,三門峽人忠厚老實,能吃苦耐勞,也是企業喜歡的原因之壹。務工者素質提高後,具有先進的市場經濟意識,明白外出務工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和要求,是社會認可的勞動,是獲取勞動報酬的手段,並非低人壹等,消除了自卑心理,有助於融入當地社會,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適應了南方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快節奏的工作環境,學習更多的先進管理經驗,為自主創業回報家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外出務工學來“致富經”
勞務輸出已經成為三門峽市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勞務輸出使部分人富裕起來,但勞務輸出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於此,更重要的是讓務工者開闊了眼界,通過對發達地區先進經驗的學習,思維方式變得靈活起來,思想觀念也因此發生巨大變化。通過學到賴以生存的技術、經驗,以及資金的積累,他們回鄉後可以興辦企業,從而帶動壹方脫貧致富。
澠池縣農民李雲飛經過勞務輸出後,如今自己在市區開了壹家服裝店,聽說記者來采訪,李雲飛高興地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1998年李雲飛高中畢業,在高考中落榜,他想去復讀,但家裏沒錢供他上學。李雲飛體諒到家中的困難,默默地放棄了繼續上學的念頭。但由於沒有壹技之長,李雲飛在找工作時到處碰壁。正當他萬般無奈之際,聽說澠池縣勞動部門正組織勞務輸出,他立即跑去報了名。10多天後,李雲飛跟縣裏組織的幾十名男女青年壹起,來到福建某廠當了1名工人。經過短時間的培訓,李雲飛被公司分配到車間操作機床,生產零配件。幹這活是按件計算工資的,做多掙多、做少掙少。在家裏李雲飛除了摸書本就是摸鋤把子,對機床陌生得很。操作機床時,冷冰冰的機器總是不聽話,氣得李雲飛恨不能把機床掀翻。頭壹個月,李雲飛按件計資,只拿了300元。由於效率太低,工廠車間主任找他談了壹次話,說如果再這樣工作,就要考慮辭退他,占著壹臺機器,不但費時費電,而且機器發揮不了最大效益。車間主任的話深深刺痛了李雲飛的心,他下決心開始鉆研機床使用技術。第二個月,李雲飛的收入增加到了600多元,隨後節節上升,800元,1000元,壹直漲到1200多元。半年多後,李雲飛與和他壹起到福建務工的鄰村壹個女孩好上了。兩人暗地商量:等攢夠了錢,就回三門峽市結婚,然後再開個店,自己當老板。這個願望在兩人的努力下很快成為現實———2001年下半年,李雲飛如願地與心愛的姑娘結了婚,並在三門峽市開了壹家服裝店,而且效益還不錯,每年收入有幾萬元。
盧氏縣是三門峽壹個貧困縣,在多年的勞務輸出中,該縣的許多人從中得到了實惠。該縣東明鎮江渠村的農民張偉功由於孩子過多,生活十分拮據,然而自1990年縣裏開展勞務輸出以來,張偉功的4個孩子、3個女婿先後到水電十壹工程局務工,壹下子改變了張偉功家中的生活狀況。經過幾年的奮鬥,張偉功蓋起了小洋樓7幢,村裏人對此羨慕不已。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200余人外出務工,該村也成了勞務輸出的專業村。磨溝口鄉農民宋煥民,以前只是在家裏務農,1999年壹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鄉裏招收船員,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鄉裏報了名。經過壹系列培訓,宋煥民被選送當了出國船員進行遠洋捕魚。經過3年的省吃儉用,宋煥民帶回了10萬余元。經過考察後,宋煥民個人投資興建了鐵礦,並吸納40余名本村及附近的剩余勞動力在他的鐵礦工作。勞務輸出確實讓三門峽人從中得到了實惠。
勞動部門撐起“保護傘”
現如今,拖欠或克扣勞務人員工資的例子不勝枚舉,勞務人員常常為拿不到工資而發愁,但發生在三門峽外出打工者身上的卻不多見。這是因為,三門峽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為他們撐起了壹把有力的“保護傘”:為保障三門峽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三門峽市各級勞動部門在輸入地均設立了辦事處,專門負責勞務輸出等相關工作。在與輸入地企業簽定合同前,工作人員會先期到用人單位實地考察,與輸入地就務工人員的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事宜進行約定,確保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之後,他們會將外出務工者統壹組織起來,派人專門護送至目的地。發生糾紛時,由勞動保障部門出面協調解決。
陜縣農民張某在2000年經陜縣勞動部門介紹,到北京壹公司幹保安。在工作過程中,張某心臟病突發,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糾紛發生後,陜縣勞動保障部門派工作人員多次上該公司催討賠償金。最終,死者家屬獲得4萬余元賠償金,維護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2004年2月,澠池縣1名務工人員與北京經警總隊發生勞務糾紛,澠池縣勞動部門多次派人前往北京進行協調,並最終達成書面協議,由北京經警總隊支付現金1萬余元。近3年來,澠池縣勞動部門駐北京辦事處***處理勞務糾紛11起,解決了克扣、拖欠工資問題多個,挽回工資損失和賠償金10萬余元。
勞動部門在輸入地設立的辦事處不但依據勞動力市場網絡為輸入地提供人力資源信息,使“職業培訓———勞動力輸出———安置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配合輸入地切實維護了三門峽務工人員在輸入地的合法權益。如果出現拖欠工資、工傷等問題,三門峽市勞動保障部門會積極配合輸入地勞動保障部門及時介入,認真妥善處理,依法維權。
目前,三門峽市的勞務輸出搞得紅紅火火,輸出人數不斷創新高,為三門峽市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三門峽對國外的勞務輸出還處於初始階段,輸出人員的數量僅有300余人,如何加大對國外輸出勞務,是擺在三門峽市勞動部門的下壹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