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公司合夥人的制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描寫,首先可以描寫建立制度的目的,第二個可以描寫制度適用的範圍,第三個可以描寫具體有哪些制度。
合夥人制度範文1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五屆年會”於2015年2月28日-3月2日在黑龍江亞布力召開。郁亮出席並發表了關於萬科事業合夥人制的演講。
壹、郁亮人才觀:人才其實比“資本”更重要
壹個企業創新有很多,業務創新、產品創新等等,但是在企業管理機制上創新可能是更根本的。
我非常認同沈南鵬說的“最重要的是人”這句話。二十多年前王石說了壹句話,叫人才是萬科的資本。那時候中國缺的是錢,把人才當做資本壹樣對待,毫無疑問可以吸引很多人。由於我們在深圳,當時各路英才都要匯聚深圳,匯聚到中國最好的特區。這個時候萬科從零開始做大,後來上市了,我們發現有了壹點錢之後,人才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說人才是萬科的第壹資本,覺得人才不能跟資本等同,應該高於資本。這幾年,我們遇到新的沖擊跟挑戰,在全球互聯網時代發現,好像別的資源都還可以找到,人才就成了萬科的唯壹資本。有好的股東,可以拼爹,有好爹就行。而對於萬科這樣的公司我們並不掌握壟斷資源,我們也沒有絕對控股的股東,這時候人才就變成了萬科唯壹可以依靠的資本。
二、人才機制:壹路變革,萬科三個階段三大做法
對於這樣的變化,萬科在這三個認識階段後面,代表著萬科三種不同的做法。
第壹階段,創業期提出“人才是資本”,強調“廣招優秀人才”
我們就吸引各路英雄豪傑匯聚深圳,來參與創業的過程。只要是優秀人才我們都歡迎,所以那時候我們有壹句話:“人才是壹條理性的河流,哪裏有谷地,就向哪裏匯聚。”
第二階段,提出“人才是第壹資本”的時候,啟動“職業經理人制度”
依靠職業經理能力把企業經營好,來創造價值。做到2008年,萬科歷史上出現第壹次的小問題,出現在哪裏呢?那壹年萬科的增長,無論是規模增長還是利潤增長都下降了,這是歷史上第壹次下降。為此我們管理團隊那年沒拿獎金,就是因為下降。創造價值是我們的天職,對於職業經理人來說,創造價值是我們的使命。那創造什麽價值就成為了要探討的問題。創造價值只是賺點錢嗎?我們在管理內容裏面引入這壹點。那壹年我們全面攤薄凈資產收益率只有12.65%,而社會平均值在12%左右。也就是說我們所謂最優秀的管理團隊,創造了多少真實價值呢?後來我們算了壹下,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只是沒損毀股東價值而已,12.65%在創造價值上是不應該稱為優秀的。所以我們跟董事會談了壹個新的方案,討論能不能引入經濟利潤獎,我們追求的東西和股東要求的東西能不能結合在壹塊。我們創造真實價值部分,分享真實創造的這部分。於是公司每年請第三方來計算社會平均回報水平,之上的部分才作為獎金來發放,這個做法效果很明顯。2008年12.65%,到2013年就到了19.65%的樣子,回報率提高了50%。感覺很不錯。但是又遇到問題了,2014年的時候,我們股票猛跌。以前股票跌價跟我們沒關系,賺好錢,賺增值價值就夠了。可是真的夠了嗎?職業經理人的制度,跟股東的訴求到今天再次出現了矛盾,這是我們內部的挑戰。
第三階段:職業經理人跟股東訴求出現矛盾後,提出“事業合夥人階段”
外部的挑戰包括什麽呢?包括我們尊敬的柳總(柳傳誌)、馬總(馬雲),偶爾也包括廣昌(郭廣昌)兄弟,說到職業經理人都是有壹點點不屑,但是郁亮除外。不屑在哪兒呢?缺乏承擔,缺乏責任的擔當,這是很明顯的缺失。職業經理人基本上是包贏不包輸,贏了是創造出來大家分享,但是輸了跟我沒關系,最多我拍屁股走人就是了。所以內部遇到了管理者追求的東西、做的東西跟股東之間、增值價值之間出現了矛盾。經過中國職業經理人20年的發展,受到了壹些質疑。所以壹年前我們就來研究如何找到壹個新的管理方法來解決這樣的矛盾,來回答這樣的質疑。我們去了很多地方。我去各個互聯網公司,也去了海爾這樣的傳統公司,馬上準備去富士康、美的,我還去了很多國外的公司,KKR、黑石對我影響很大,也包括我們美國的同行。我發現他們裏面有壹些做法跟我是不太壹樣的。其中最主要不壹樣的地方是合夥人概念。所以經過壹年多的思考、摸索,壹年前的3月15日開始了事業合夥人的嘗試,從職業經理人制度升級為事業合夥人。
三、新時期萬科“事業合夥人”的3個做法
從職業經理人到事業合夥人之間多了壹樣東西,如果說職業經理是***創和***享的話,缺少“***擔”這兩個字。而事業合夥人要求是:***創、***擔、***享。妳創造了價值當然可以分享創造價值的成果;如果妳損毀了價值,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把***創、***享發展為***創、***擔、***享。具體我們在幾個層面來開展工作:
第壹個層面,上面的2500核心骨幹持股計劃
我們把滾存下來的集體獎金,委托第三方買公司股票。不僅要創造真實的價值,還要跟股東的利益能夠綁在壹塊,跟他的得失綁在壹塊。盡管我們沒有辦法消除資本市場上的波動和資本市場的偏好,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是我們應該跟股東同聲氣、***冷暖,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讓股東知道我們管理團隊和股東之間是緊密在壹起的。所以到今天為止萬科2500多個骨幹員工持有了萬科百分之四多的股票,雖然很少,但是也是萬科第二大股東了。我們的身份轉變為職業經理人和事業合夥人二合壹,既為股東打工也為自己打工。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股東跟員工應該誰擺在前面終於解決了,因為我們身份變得壹致了,從利益基礎上變得壹致了。
第二個層面:中間的“項目跟投制度”
光股權激勵就可以解決問題嗎?還不夠。我們有2500多名骨幹員工,那其他員工怎麽辦?股權激勵這件事,它的基本面可以控制,其他方面的波動不可以控制,跟員工的切身感受離得也比較遠。所以我們又采用了和PE相似的做法,就是項目跟投制度,我們要求項目操作團隊必須跟投自己的項目,員工可以自願跟投自己的項目,也可以跟投所有的項目。這個制度實施之後有壹個非常好的表現,解決了幾個問題。首先解決了投資的問題,以前跟發改委壹樣要批準項目,不好的沒什麽關系,可以拍屁股走人,萬壹好了就以拿項目為主。以前開兩小時的項目決策會現在五分鐘就解決了,他自己都願意拿錢放在裏面,那憑什麽我們不讓他投下去呢,憑什麽我們不同意他投資這個項目呢?
其實大家以前做項目花錢這件事情是有樂趣的,尤其是設計師有品位,房子越蓋越漂亮。現在花錢是花到客戶身上去了嗎?還是花在妳設計師的感受上去了?這個事情從來沒被討論過,因為設計師都有個成就欲望,有能力請最好的設計師來做作品,自己再改造,覺得這很牛,所以花錢通常來說是花得比較多的。到今天為止,我們覺得花錢應該花在客戶的感知成本上,為他省成本。因為客戶的購買力是有限的,如何讓他買到性價比最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時候又跟公司股東的意見壹致了。
跟投之後我們也發現實名舉報比以前多了。萬科還是比較嚴謹的,但是在這個社會上這樣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實名舉報的多了,壹想也有道理,以前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跟我沒什麽關系,我揭發被人發現了我還倒黴,最多匿名舉報就不錯了。現在損害裏有我壹份,那就揭竿而起,不再是視而不見了。所以有了這樣的變化,事業合夥人的跟投制度是我們的第二個創新。
第三個層面:執行層的“事件”合夥人
第三個方面,大公司有很大的毛病,就是部門之間的責權利,再怎麽劃分邊界也有劃分不清楚的時候,所以我們成立了事件合夥人。壹件事情,比如說給客戶省成本這件事情,臨時組織事件合夥人參與到工作任務裏面去,事情解決就解散,回到各自部門。這樣我們就發現有很多東西可以改造,有很多東西可以瓦解,以前都是職位最高的人擔任組長,現在可以推選出最有發言權的那個人來做組長,這樣的話他對這個事情最有研究,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疑問,就是錢從哪裏來,會不會有短期行為的問題。如果純粹是項目跟投,可能會有短期行為問題,但是我們還有持股計劃,第四年才拿第壹年的獎金,如果做得不好還要還回去,所以妳有短期行為第四年會被發現,會影響妳整個股票的表現,連累所有人。
所以這些方面我們在改變,我們也在想項目跟投,除了員工之外有沒有可能讓合作方***同加入進來。我們討論過,在嘉興也做了實驗,讓總包單位加入進來。得知我們的對手要提前壹個月賣房子,我們比他晚壹個月,這樣可能房子就賣不出去了。以前怎麽辦?以前我們就給總包單位讓他加班,給我趕出來,花壹筆錢,就是把房子賣掉我們基本上也不賺錢了,因為給了很多趕工費。後來跟總包商量,因為他是合夥人,他說妳放心我壹定找最好的人給妳幹活,還比對手早賣掉房子,可以早拿到錢,他也很高興。我們正在把項目合夥、事業合夥這件事情,壹步步地往前推進跟摸索。
我在想,中國的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今天,我們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有新的嘗試和探索了。萬科這些年做的事業合夥人方面的嘗試我覺得還是蠻成功的,所以這裏粗淺地跟大家匯報壹下我們的做法和想法。
合夥人制度範文2
我發現國際著名的設計公司與我們的區別有三個:
第壹:公司裏孩子少老頭多,是個優秀設計師的黃金年齡是35到45歲,因為這時候他們已經擁有了很好的收入,他們懂得生活,懂得奢侈。這不是我說的是五角的合夥人說的,他說:能夠消費得起設計的人才佩當設計師。(藍註:對)
第二:著名設計師都成長於著名公司,他們在那裏可以工作十幾年或幾十年。(藍註:這可不是都吧。)
第三:著名的設計公司都非常優雅,都像是美麗的博物館。(藍註:讓自己在美好輕松的環境下舒適的工作,是每個人的向往。昨日讀書,講到宋徽宗,藝術家為政者的三大毛病,壹、愛聽奉承話、二、愛追求侈奢美麗、三忘了,趙佶用蔡京這權臣,蔡京本身是壹個大書法家,書畫同源,趙佶與他惺惺相惜,可以理解。所以當政者明智的話,找的人壹定要互補,不能與自己相同)
我決定我要以國際著名設計公司為榜樣,但是首先我要留住我的合作夥伴,讓他們相信我,相信我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30歲以後我們不改行,我們做壹輩子設計師,當時尚的老頭,當能夠消費得起設計的人。
這就是我要改革的前因,當時早晨設計百分之百屬於我壹個人,今天早晨設計百分之百不屬於我壹個人。
我能夠選擇今天的生活方式是我的運氣,首先因為我幸運地認識了很多人,這些人都是精英,他們大部分是我的客戶以及客戶的朋友,我有壹個優點倒是真的,就是我總是能和我的客戶交上朋友,(藍註:能成為真正友誼層面的朋友,不是利益層面的朋友,是我的向往,但是真是好難得,很難超脫,而且有些事情是難以分的清楚的,魏來這麽說,也不壹定真能做到,能成為朋友,也是要有時間、恰當的地點、恰當的角色,當思想***鳴、有***同語言時,開心***享,才會發生,和精英交朋友,只有自已也半斤八兩,或者臉皮極厚,才可以)不是酒肉朋友,也不是桑拿朋友,更不是夜總會朋友,是真正友誼層面的朋友。
我們發展成這樣的模式,與我的壹些客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第壹個人是何傑,他是著名的做企業並購的律師,我們都為遠洋地產服務,他負責地產上市的工作,我負責上市形象的準備,於是我們認識了。他很喜歡我,請我為他們公司設計壹些東西。我就有機會向他請教,因為他是企業架構的專家,我把我的情況跟他壹說,他就說合夥制,只有這個行得通,因為妳們是腦力勞動,公司資產負債表幾乎等於零,妳們的工作和律師壹模壹樣,律師事務所可以做到壹千人,妳們也能,但上不了市,妳們就合夥制吧。(藍註:要緊的是愛學習,認識人)
那時候我根本不懂什麽是合夥制,何律師說見過美國的議會吧,我說見過,他說就是那樣。我說那公司聽誰的,他說大家呀?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創始人會有壹些特權,比如創始人壹票頂三票。我說:那管什麽呀?那公司不就不是我的了?他說:這種公司本來就不是妳的,企業核心價值就是人才,人家壹走什麽都帶走了,妳什麽也沒有。
這就是我對合夥制最初的理解,可以說我是拒絕的,非常的抵觸。股份制不行嗎?假裝大方地給點所謂的幹股,不就等於空頭支票嗎?對於老板來說,不疼不癢的。於是我開始學習和研究這個行業,於是我發現,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產業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資本,妳當老板的理由非常簡單:我有本錢。廠房是我租的,機器是我買的,所以我是老板,在這裏幹活的員工想自己當老板可不容易,即使妳學會了技術、學會了管理、學會了市場也沒有用,因為妳沒有本錢。所以公司法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保障本錢(資本)的安全。
創意產業可不是那壹套,因為這壹行不需要本錢,這壹行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人才。只要有人找妳幹活,妳就可以自己當自己的老板,根本不用管考慮本錢,沒有辦公室在家裏幹行不行?再不行在星巴克幹不就得了,接待客戶想創意都合適所以傳統產業的那些管理經驗和辦法,對於創意產業根本沒有用,哦?妳讓我打卡?規定我產量或是什麽鬼任務額?妳讓我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那我就不幹了行不行?
別聽那些老板騙妳說給妳股份的鬼話,要是真給妳就讓他把妳的名字和所持股份比例寫在營業執照上,於是謊言不攻自破。因為只要妳擁有了壹個企業的股份,妳就享有了分紅的權利,妳就可以不用來上班了,年底帶著會計找他分紅來就行了,這是法律規定的。創意產業最害怕的就是這種“死人吃活人”,股東壹多企業就承受不了了,肯定會倒閉。經過學習我找到何律師說看來只有壹條路,同桌吃飯各自掏錢,AA制?這就是合夥制。他說:“妳很聰明。”(藍註:同桌吃飯,各自掏錢,就是合夥制,這比喻有意思。)
在這個期間,我又跟王中磊請教,那時候我為華誼兄弟做設計,他經常來我們公司。我發牢騷說設計師太有個性,真難管理呀。他笑著說:導演難管理還是演員難管理?還是設計師難管理?我當然知道前兩個更加復雜,於是跪拜請教。
他說:關鍵在於妳們這些開設計公司的人,都是自私和狹隘的人,妳們剝奪了設計師的署名權,名譽權,設計師給這妳們工作得不到榮譽,得不到成就感,當然不開心,人不是完全為了錢。妳看看妳們設計行業,著名的設計師都是老板?可是當了老板之後的設計師哪裏還有創造力?妳們的創造力不都是那些普通的設計師嗎?妳們幹嘛剝奪他們成為著名設計師的權利,妳們應該幫助他們成為著名設計師呀!(藍註:王中磊說的真好,我得多看點他的訪談和視頻,還有,得讓藍藍設計的設計師有署名權,幫助他們成為著名設計師。當了老板之後的設計師往往沒有時間去做設計,創造力開始下降,人的精力有限,看來這道理人家早就懂了,這壹定也有解決的辦法,看人家喬布斯)
“可是他們出了名,離開我怎麽辦?”
“那是天經地義的,誰又不是誰的奴隸!不這麽做人家會更快地離開妳。”(藍註:對啊,沒有任何人能阻礙別人的發展,只有成就人,不可以阻礙同事的發展,只有建立了好的平臺和機制,才能大家發展。自私和陜隘是企業發展的敵人。)
所以,平心而論,早晨設計的體制改革並不難,但是改了三年都是我內心的掙紮,把我的企業真正的分給我的夥伴,它的目的就是依賴人才,保護人才,留住人才。(藍註:明白道理容易,實施難,難道魏來的合作人感受不到他的掙紮嗎?不可能,所以,現在他的第壹批合作人走了壹半,比起馬雲的16將壹二十年還留著,復星也是如此,還是要有大胸懷)它的做法就是讓壹個有誌於設計行業的青年,用5到10年的時間成為中國著名設計師,讓設計成為他可以終身依賴的職業,讓我們的合夥人成為上流社會的成員。
我想讓早晨設計成為中國的華誼兄弟,十年以後,妳上網尋找中國著名設計師,假如有50個人,25個來自早晨設計,那25個是其他公司的老板。哈哈,如果真是那樣,我就成功了!這就像王中磊不是壹個演員,也不是壹個導演,但不耽誤他在那個行業的作為。(藍註:看王利芬訪談王中磊,最多的時候,王有壹萬多群眾演員,管得人最多,王笑說:當多少人的老板,就得給多少人發工資。王是個運營管理的生意人)
我還和雅昌的萬傑學習生產管理、和畫廊老板們學習藝術人才代理制、和誌鴻集團(中國教育圖書第壹品牌)的李總學習怎樣規模化
簡單來說,合夥制是商業行為裏最原始的合作形式,但是至今還是很多行業必行的方式,比如律師事務所、基金管理公司、建築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等它的生存和維系不靠合同,而依賴公平的分配制度、民主的決策模式以及合夥人之間的友誼。(藍註:這些都可以專門了解壹下。)
合夥制就是議會制,它的股份是不可以帶走的,當妳離開了這個團隊妳只能帶走大家的祝福。也就是說15年之後,當我退休的時候,早晨設計除了發給我壹個終身榮譽員工的獎狀之外,它就再也不屬於我了,原來屬於我的股份會被重新平分。(藍註:其實這種形式未必被人接受,還是按工作時間分錢的模式,沒有壹勞永逸分紅模式。偉大是熬出來的,必須有人犧牲。連巴菲特、蓋羨、紮克伯格、牛根生,都是在得到巨額利益、股份幾年後才決定捐出,正常人在年紀輕輕時願意放棄應有的,很難。或者在任時已賺夠了名聲和錢,這種還是會造成急功近利的行動吧)
這就是上個星期我們合夥人會議還說的事,我們壹定要盡快完善我們的各種決策制度的民主化,等到我們這些創始人退休的時候,交給繼任的年輕人壹個漂亮的早晨。如果真是那樣,我們這六個人就為中國設計行業創造了壹間偉大的公司。
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創業的時候就已經厭倦了那種低檔設計師的生活。我今天鄭重的告訴大家,我早就不是壹個設計師了,我2003年以後就很少設計過什麽,那些作品都是我的合夥人和早晨設計的設計師的傑作,妳們可以不喜歡我,詆毀我,但妳們不要詆毀他們,他們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設計師。妳問我是誰?我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設計企業家。(藍註:包益民,也是如此。設計到壹定程度,會發現設計是很小的,企業運營中不重要的壹部分,決定企業生死的另有其它,往往會向企業家轉。白馬韓子定,亦如此。)
最後我想說,向華盛頓們致敬,因為他們創造的不僅僅是政權,更重要的是維系平等權利的規則,這種天賦人權的規則已經延續了200年,目前看著還可以吧,畢竟我們還沒有想出更好的方法。而我們從事的商業設計,以及所有可以規模化的腦力勞動,大多都誕生在這個國家。
合夥人制度範文3
前些年大家談的是職業經理人,而今天談的是合夥人。
這兩個概念其實最早都是西方概念。“職業經理人”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跟傳統制造業緊密相關,後來推及到其他領域,而“合夥人”最早產生於服務性的行業,包括律師、會計師、金融分析師等。
今天中國大談合夥人制度的壹個重要背景原因是,我們進入移動互聯網創業的時代。這個時代有壹個顯著特征就是,技術和思維的更新叠代非常快,企業的學習成長速度也非常快,這就要求壹個企業要找到合夥人,來***同抵禦風險,承擔責任,互相彌補不足,齊心協力往前走。毛大慶在談到這壹點時也說:“為什麽今天在中國,合夥人變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大量新生企業在不斷滋生,每天北京新產生的創業企業就有五六百家之多。在這樣的狀態裏面,大家不斷地叠代更新,不斷從競爭正成長起來,學習周期變得非常短,要快速地成長。”
而這時候,傳統的職業經理人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費洛迪在談到兩者的區別時說,壹個經理人的職責是找到雇員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後把他放在壹個有用的崗位上,但壹個合夥人做的工作要明顯更多。其實何止如此?職業經理人可以***創、***享,但妳沒法在企業遇到巨大風險時,他能跟妳壹起***同承擔。職業經理人是企業專業分工的代名詞,他會秉承專業主義的原則,只去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可以了,不用去關心別人或別的部門的事。而合夥人作為利益***同體,則能擁抱企業未來不確定性和適應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創業公司需要什麽樣的合夥人?
今天已不是單打獨鬥、個人逞英雄的時代了,鮑艾樂舉例說,她有個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創業的朋友,現在已到了D輪融資,但卻沒有合夥人,其實這位朋友之前有過壹個有豐富電商經驗的合夥人,只是不到壹年又分道揚鑣了。這兩個人壹個有強大的自我和很強的驅動力,另壹個有敏銳的洞察力,但因為壹些分歧並沒有最終走到壹起。
那麽問題來了:創業公司究竟需要什麽樣的合夥人呢?
鮑艾樂以3W咖啡館的合夥人制度舉例說,在咖啡館開起來的第壹個階段***有三個重要的合夥人,他們之間是非常互補的,壹個有互聯網公司產品的經驗,壹個有戰略方面的經驗,壹個有市場運作方面的經驗。並且,三個人的性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各種各樣的爭吵也就在所難免,但因為他們基於壹個***同的遠大理想,所以經過壹段時間的調試,在壹個波動的區間裏彼此適應對方,最後進入融合的佳境。
這也是毛大慶和隆雨所同意的,他們同樣認為,壹個創業公司不能找同質化的合夥人,而應該找基因不同、知識不同、經驗可能也不同的合夥人,也就是說,妳的合夥人壹定要豐富多彩壹些。不過,合夥人壹定要有壹個***同的理念和願景,只有這樣才能扭成壹股繩,才有可能走到最後,才能形成最根本的背靠背的信任。
怎樣找到這樣的合夥人呢?毛大慶認為,現在創始人的圈子非常重要,這個社會是壹個交圈文化的社會,創始人應該接觸到足夠寬的人群,以形成足夠寬的眼界和視角,並從中找到合適的合夥人。“有的(合夥人)是同學、親戚、老鄉,有的根本就不認識,但是他們很快地聚集在壹起,我想這就是能力和緣分,不是努力可以得到的。”
創業公司拿什麽留住合夥人?
毛大慶說自己有這樣的壹個觀察:“創業現在是壹個時尚,出門壹說我是創業者就感覺無上光榮,壹說我還是職業經理人就垂頭喪氣。”其實這裏面也隱含了以下問題:同樣作為創業者的合夥人最看重的是什麽?合夥人的眼睛裏是放著金光的,這種金光是什麽壹種東西?
這種金光當然是夢想,是為夢想而創造的那種激情。
拿什麽留住合夥人?當然是為他打造平臺,給他發展的空間和上升的渠道。毛大慶說:“這個渠道不是上升到什麽職位,合夥人制度最有意思的就是妳對職位沒興趣。妳如果對職位有興趣,這個公司就不是合夥人公司,明天我當個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等,這些在合夥人公司裏,妳連聽都不想聽。”
鮑艾樂也分享了3W集團的經驗。她說3W是融合了創業咖啡館、孵化器、創業基金、品牌推廣、人才招聘等業務於壹體的完整體系。每塊業務都有負責人在做,這是壹條明線。暗線是所有業務都打通了,彼此聯系都很緊密。這就等於給了這些合夥人足夠的自主權,給了他們每個人壹個自由發展的平臺,合夥人自然就很有幹勁。
這樣的好處自不待言。小米也可以說是合夥人制度的典型公司,幾個合夥人各自分管不同的領域,這壹制度使小米的發展極高,在五年內變成壹家市值數百億的互聯網公司。
這正如毛大慶所言:“好的創業公司,就是要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讓大家分蛋糕。妳要把蛋糕越做越大,讓每個(合夥)人都有自己的蛋糕,做成了壹個越來越大的蛋糕。不是這個蛋糕怎麽分配,明天妳上來擠我壹下,我上來擠妳壹下,這就是傳統企業的問題。”
所以說,創業公司只有留住優秀的人才,並把他們變成合夥人,給他們發展的平臺,這才是商業文化的“活水”。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