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通過政府管理和引導,在企業和社會各界形成珍惜資源的風氣,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合理開發、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資源的機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狀態,其核心內容是節約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途徑。?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但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資源壓力。壹是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我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 5,人均耕地量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礦產資源經過多年的開采,也面臨後備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是資源利用水平低。礦產資源總回采率、單位資源產出效率大大低於國內先進水平,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有些產品單耗指標居高不下。三是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大。我市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大,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紡織、農產品加工等高資源消耗產業占全部工業的80%以上。四是環境問題突出。資源的過度消耗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工業“高排放、高汙染”的傳統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大力開展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為重點的資源節約活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轉到追求科技進步、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型發展軌道上來。?
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優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資源生產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壹)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約優先、合理利用、循環利用資源的方針,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通過法制、政策、制度、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等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的資源節約機制,在全市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綠色鋼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基本原則
1、節約為本、效率優先原則。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資源利用效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
2、依靠科技、優化結構原則。依靠技術進步,重視結構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提高技術進步對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貢獻率。?
3、最低消耗、適度消費原則。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投入,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在消費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倡導科學消費,推廣資源節約型產品和服務,反對資源浪費。?
4、政府推動、公眾參與原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節約意識,在政府的統壹組織和推動下,發動廣大企業、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同參與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三)目標任務?
1、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取水量降低30%;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農業節水灌溉利用系數達到0.7;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達到180萬元以上;每增加億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5公頃以下。基本建立起循環經濟的標準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培育壹批循環經濟型和資源節約型企業、園區,公眾的資源節約意識明顯增強。?
2、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取水量降低40%;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40%,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農業節水灌溉利用系數達到0.8;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達到300萬元以上;每增加億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0公頃以下。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指導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指標評價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資源開采、消耗類和加工類企業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和資源節約型企業;工業園區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公眾的資源節約意識進壹步增強,參與循環經濟的自覺性進壹步提高;建成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內容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萊蕪。?
三、工作重點和主要措施?
(壹)工作重點?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壹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要突出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5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節能計劃和目標,突出抓好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和循環利用、土地利用等環節。?
1、資源開采環節: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並舉,大力提高資源采收效率,合理開發煤、鐵、石灰巖等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生、伴生礦產資源,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實行保護性開發;改善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礦業優化升級;統壹規劃、配置水資源,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減。?
2、資源消耗環節: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強度,加強鋼鐵、電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汙染技術、工藝和設備,實現能量梯次利用、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產出效益。加快機電設備、產品和落後工藝的更新改造步伐,積極開展建築節能,所有城區新建居住建築全部按照國家節能標準設計和施工,不斷降低建築能耗水平。提高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消費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壹次性產品使用。工業用水推廣壹水多用、重復利用、分質利用等技術。農業推行節水灌溉。
3、資源循環利用環節:社會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繼續推進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冶煉廢渣、化工廢渣等大宗工業廢渣和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發展沼氣技術,加強稭桿、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研究其它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建設汙水處理回用設施,逐步提高汙水處理回用率,實現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資源化;推動不同行業建立***生耦合關聯,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充分發揮建材、電力等行業廢棄物的消化功能,加大廢棄物的利用量。推進廢鋼鐵、廢金屬、包裝廢棄物、廢舊輪胎、報廢機動車等的回收循環利用,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體系及管理體系;推廣垃圾分類收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的產業化發展。?
4、房地產開發和土地利用領域:引導工業項目向開發園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從嚴控制非生產性建設項目用地規模,推行建設多層標準工業廠房;開展舊城改造,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行合村並點;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鏈或生態產業園區,要著重發展高層建築,特別是新建住宅、賓館飯店、寫字樓等以高層為主;開展墻體材料革新,推廣新型墻體材料,淘汰粘土磚,嚴禁毀田燒磚;盤活企業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啟動低能耗和綠色建築示範工程;深化供熱體制改革,逐步取消按面積計熱收費,實行分室控制,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在新建集中供熱建築中安裝分室控制、分戶計量的熱計量裝置,將熱計量裝置的安裝到位納入建築節能認定範圍。
(二)主要措施?
1、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各級政府要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要科學認識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徹底扭轉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大、輕內涵發展,重眼前、輕長遠,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傾向,堅決摒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搞好宣傳教育,倡導崇尚資源節約的社會風尚和消費方式。加強對領導幹部的培訓,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組織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工作的決策能力;開展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提高其組織實施循環經濟、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中小學和職業技術教育要根據社會需要建立循環經濟、資源節約等相關課程和專業。?
充分發揮新聞出版、廣播、文化等部門和社會團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發展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先進典型;對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行為,要公開曝光,使公眾充分認識我市的資源形勢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意義。有關部門要認真組織好每年的節能、節水和土地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提倡節儉消費、科學消費,鼓勵公眾節能、節水、回收再生資源,創建節能節水社區和循環經濟社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3、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根據資源條件、區域和行業特點,合理調整我市的產業、產品結構和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堅持發展中調整的原則,在發展中構築新優勢,實現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主要是努力建設鋼鐵深加工、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構築機械加工、粉末冶金及紡織、無紡布、建築材料、造紙等優勢系列產品,重點拉伸和延長鋼鐵、化工、煤炭等產業鏈;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增強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能力;樹立循環經濟典型示範項目、企業和園區,發揮典型的示範帶頭作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擬選擇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等重點行業和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10個項目、10個企業、2個園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系統推出以“點、線、面”為特色,企業、行業、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綜合試點。樹立循環經濟的先進典型,為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示範和借鑒;開展好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認定管理工作,對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重點扶持,優先立項,充分利用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優惠政策,調動企業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在農業方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壹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大力推廣配方施肥、稭桿還田等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加快推進農村沼氣為重點的“生態家園”工程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鼓勵農資節約,大力推廣、研制和生產與現有農業勞動力、機械配套的聯合收割機、玉米稭桿粉碎還田機械等,大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擴大稭桿直接還田面積,推廣稭稈氣化和利用農作物稭桿栽培食用菌等技術,搞好作物稭桿綜合利用。三是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先進技術和設施,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地膜覆蓋技術,提高土壤保、蓄水能力,實施農村節水型衛生戶廁改造,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
4、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節能節水管理,構建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和開拓節能領域。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技術,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重點開發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技術、產業鏈接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工業廢棄物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等。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國外研究機構以多種形式進行合作,通過自主研制、聯合開發和引進吸收創新相結合,形成壹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核心技術。扶持企業創建技術中心,大力開發節約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的高新技術和產品,逐步淘汰資源消耗高、技術含量低、土地占用多、環境汙染重、經濟效益差的產品和項目。突出抓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築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節能工程;抓好鋼鐵、電力、建材、紡織、機械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節能工作,制定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節能目標及節能措施,加強跟蹤指導,檢查落實能耗限額和能耗定額執行情況;推進交通運輸節能和農業機械節能,鼓勵淘汰老舊汽車和落後農業機械,推進清潔燃料應用推廣,加快環保節能公交車輛更新步伐;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推行空調、冰箱等產品國家強制性能效標識管理,支持研制和推廣節能家電,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居民住宅中推廣采用太陽能及高效節電照明產品;加強電力需求管理,優化電力生產調度,對鋼鐵、水泥、造紙等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制度,積極落實峰谷分時電價政策規定,對符合規定條件但尚未實行峰谷分時電價的工業用電實行峰谷分時電價,強化負荷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企業有序用電方案;大力推行節約用水,積極開展節水產品研發,加大節水器具和設備的推廣力度,加快供水管網改造,加強管理,降低管網漏失率;積極推廣利用再生水,加快中水回用設施建設,推進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開展節水型企業(單位)創建活動,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措施,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嚴格控制對水資源的亂引濫取;大力推進原材料的節約,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以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電力等行業為重點,加大節約工作力度,嚴格設計規範、生產規程、施工工藝等技術標準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減少損失浪費,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產出率;限制茶葉、保健品、月餅等物品過度包裝,倡議商店、超市等商品流通行業不經銷過度包裝產品。?
5、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控制工業汙染。加大《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在全市掀起學習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的熱潮,逐步建立由末端治理,轉向以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的汙染防治體系,指導企業建立清潔生產中心,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的新路子。選擇部分企業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制定標準,逐步深入,樹立清潔生產典型示範企業,發揮先進企業典型示範帶頭作用,推動全市清潔生產向縱深發展。
6、加大執法工作力度,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行《節能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中華人民***和國水法》、《土地法》、《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資源節約的監督檢查工作,依法查處浪費資源等違法行為,在全社會形成有利資源保護和節約的法制氛圍。深入開展能源利用監測工作,對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每年進行壹次能源利用檢查、監測或能量平衡,依法查處浪費資源、繼續生產或銷售、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淘汰設備(器具)和汙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強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對達不到最低能耗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進口和銷售;對公***建築和民用建築達不到建築節能設計規範要求的,不準施工、銷售和使用;對礦產資源尾礦中資源品位嚴重超標的,要采取強制回收措施;凡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必須包括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方案,方案由有資質的評審機構評審並報送有關部門審查核準後,方可實施,從源頭上杜絕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市經貿委、建委、水利與漁業局、國土資源局、質檢局等部門要研究制定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約礦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統壹管理制度並健全項目能源、水資源論證制度、節能節水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各類建設項目必須按照集約用地的原則優化規劃設計方案,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建設用地定額標準。
7、加大政府推動力度,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各級政府部門要從自身做起,帶頭厲行節約,在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中發揮表率作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有關扶持優惠政策,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加大對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事業的支持力度。要積極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調整城市供水價格,合理確定再生水價,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合理確定資源綜合利用電廠上網電價,制定實施峰谷電價。積極組織和支持建立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強信息交流,鼓勵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開展技術開發與推廣信息咨詢、宣傳培訓等服務。?
各區人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建立運轉有效的工作機制和責任制度,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同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社會這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