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屬於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嗎?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屬於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嗎?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我們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均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第壹,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關鍵是要改變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方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但與此同時,出口貿易也存在壹些問題,如出口商品多為附加值和資源含量較小的低技術產品,高能耗、高汙染產品仍占較大比重。因此,壹方面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提高“三個比重”,即盡快提高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農產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軟件、文化、中醫藥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另壹方面,要加快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和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的產品出口。加強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的結合,不斷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競爭力。同時,把扶持自主品牌特別是高科技自主品牌作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核心環節。逐步形成壹批具有壹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出口商品。

轉變利用外資方式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外資在產業升級中的積極作用。壹方面,借助外資,推動以技術為重點的各產業質量提升,統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環節。另壹方面,外資推動的第三產業比重在上升。中國服務業整體水平相對落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有利於引進新的服務業態和管理方式,培養服務業管理人才,隨著人才的流動,對當地服務企業會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服務外包有利於提高我國服務業出口競爭力,解決中高級就業,擴大服務出口,應予以高度重視和發展。

二、堅持進口與出口並重,內外協調。

我們要樹立新的對外經濟合作理念,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的經貿關系,爭取和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理與各國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我國的對外經貿摩擦。當前,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外部需求依然疲軟。要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繼續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在擴大內需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應該忽視或放棄外部需求。作為開放型經濟,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內需和外需都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動力。如果壹味強調內需,而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不到位,壹旦出口繼續下降過多,必然會引發企業停產倒閉增多、失業人員增加等經濟社會問題。

本質上,內需和外需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壹方面,內需的快速增長為擴大外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內市場和生產的擴大可以增強產業競爭力,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為進壹步擴大出口創造條件;國內R&D和技術設備投資的增加,可以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另壹方面,外部需求可以直接帶動國內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拉動國內消費;外需擴大形成的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效應,有利於降低中高端消費品價格,促進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外需作為最終需求,對相關產業及其上下遊產業的投資需求具有導向作用和乘數效應;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術溢出效應可以促進國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第三,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整體效益。

要充分發揮利用外資在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優中選優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引資”和“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

要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整體效益,壹方面要盡可能提高其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例如,外資企業的創新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壹部分,其技術溢出有助於提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在今後吸收外資中,重要的是提高外資項目的技術水平和溢出效應。同時,要充分發揮外資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經濟外向度高、資金、人才、技術、區位、配套能力等方面的優勢,率先實現利用外資由“量”向“質”的轉變。同時,要明確不同的區域定位,引導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在全國逐步取消外商投資優惠政策的過程中,要適當保持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優勢。另壹方面,要盡可能降低吸引外資的成本,防止負面效應。控制招商引資的政策成本,控制招商引資的土地、資源、環境成本,控制招商引資的直接成本,實現從“招商”到“選投”的轉變,降低招商引資成本。

第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競爭新優勢。

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壹是積極開展跨國並購。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鏈,建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全面提高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水平;加強海外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推動從制造業向R&D和營銷延伸,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從“綠地投資”向“綠地”和“並購”並舉轉變。第二,加強國際能源互利合作。推進資源富集地區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和近海漁業資源綜合開發,建立多元化、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第三,發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產能,規避貿易壁壘,促進相關產品出口。繼續推進我國已啟動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從政策、資金和配套服務等方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第四,繼續促進對外間接投資。通過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間接對外投資格局。繼續推進中資企業境外投資辦廠,推動跨國並購、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建立工業園區、科技園等多種形式的發展。

五、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隨著我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外部因素進壹步增多,風險進壹步加大。比如,中國能源進口大幅增加,能源消費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近年來,外貿依存度最高時期達到70%以上,國際市場的動蕩必然會影響我國的外貿,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外國直接投資也是壹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得當,外資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提高國家經濟安全。但如果管理不當,可能會出現外資壟斷國內市場、控制戰略性產業等風險,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如何加強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壹方面,通過上述措施,全面提高企業、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特別是增強作為經濟血液的金融業的整體實力,為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奠定堅實基礎;另壹方面,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我們要密切關註世界經濟的走勢,對於新出現的、趨勢性的問題,要及早發現、研究、采取措施。要建立健全國內市場運行監測體系和國際收支預警機制,加強商品進出口和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加強各類金融風險監測和金融市場監管,提高金融企業抗風險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市場廣闊、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為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金融風險的能力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 上一篇:臺州學院在臺州的口碑如何?畢業後找工作怎麽樣?請臺州當地知情人回復!感謝
  • 下一篇:投訴紋身店找哪個部門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