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美麗是壹種人力資本,在商品經濟沒有產生之前,它就作為壹種潛在人力資源存在,只是缺乏創造經濟價值的適合土壤,沒有表現出來。及至後來,伴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美麗價值被迅速開發,並在社會財富的創造、分配過程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作為壹個城市島國,新加坡地小人少、缺乏自然資源。1965年獨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臨壹系列的內憂外患。對此,新加坡政府審時度勢,采取了走“工業化道路”的經濟發展路線。其經濟發展經歷了由獨立初期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進而發展到目前的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如今,新加坡已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世界電子產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這些成績的取得要歸功於新加坡政府前瞻性的眼光和銳意創新的態度。
新加坡領導人始終旗幟鮮明地大力宣傳與推廣創新,並強調要保持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必須積極加強創新及創業精神、拓展研發領域,新加坡要以知識、創新及才能,而不是用成本來競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從1997年開始設立“亞洲創新獎”,這個壹年壹評的獎項提升了新加坡是個註重創新的國家的形象。國務資政吳作棟在頒發2005年“亞洲創新獎”時對1000多名全球企業家表示,競爭和生存壓力推動了新加坡的創新。由於缺乏天然資源,新加坡發展初期主要是依靠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以及政策上的創新。
出臺鼓勵創新的政策
新加坡最近專門設立了“研究、創新及創業理事會”,為政府在國家研究、創新及創業的策略上提供咨詢。其成員包括私人企業界人士,科學界及學術界代表以及內閣部長,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擔任主席,前副總理陳慶炎任副主席。同時新加坡還設立了“國家研究基金”,以資助長期性的策略研究項目,由陳慶炎任主席。
理事會建議政府將新的研發策略作為下壹個五年科技計劃的壹部分。這些策略包括:未來5年內,科研和改革經費將由2003年占GDP的2.15%%增至3%%;加強發展優勢領域,如電子、化學、海事工程和生物醫藥,並投資在環境及水資源科技等新領域,在基礎研究和直接的策略性研究之間取得平衡;鼓勵科研活動,加強研發項目的商業價值。
新加坡1991年成立了科技局並開始制定國家科技發展五年計劃。第壹個五年計劃從1991年到1995年,政府***投入20億新元,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研究設施,包括建立公***研究所和科學園區,以資助的方式鼓勵本地企業投入研發,更新技術。1996年至2000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投入40億,目標是大批招募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提高本地加工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促進技術成果轉化。2001年至2005年第三個五年計劃***投入70億新元。其中基礎和應用研究50億,以應用研究為主,用於資助公***研究院所和大學研究項目;20億用於風險投資、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
為促使研究機構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國家研究機構在從科技局申請到課題經費後通常只能得到總經費的70%%,其余部分科技局將根據工業界提供的資助金額等量撥付。相應地,科技局也設置了激勵本地企業開展研發工作的資助計劃。如果企業與研究機構聯合向科技局提出的項目申請獲得批準,企業方面通常能夠得到相當於總費用70%%的資助。
新加坡還將原“生產力與標準局”更名為“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它的使命是促進生產力以提高新加坡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為此它采取了多種措施鼓勵技術發明人創業和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局負責為跨國公司和大型本地企業提供類似服務)。
政府近5年來對相關的法律和規定進行了重新檢討和修訂,出臺了壹系列重大舉措,例如:建立風險投資基金,與風險投資商***同投資技術起步公司;按比例支付中小企業的技術更新和技術咨詢費用等;允許個人利用祖屋住宅(在限定的行業)創辦公司,大力弘揚創業文化;扶持創新產業的發展;發起了多項融資計劃,牽線搭橋,設法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重視教育和人才引進
由於天然資源匱乏,新加坡極為重視人力資源。在過去20年中,教育支出在新加坡的各項國家經費開支中,僅次於國防預算,排在第二位。1997-2003年的年度教育撥款占政府預算的2.1%以上。
新加坡崇尚精英教育,花巨資設立政府獎學金培養精英。這些人從海外學成後,必須在政府工作5年,以保證公務員隊伍有壹定的人才比例。
同時,政府也沒有忽略教育普及,實行10—11年基礎義務教育,即小學6年,中學4或5年。根據不同情況,中學生畢業後可選擇3種繼續教育方式。首選是入初級學院,兩年後升大學,學業優秀者,可以獲政府獎學金,成為“精英”;其次是進入工學院,相當於大專;最後是工藝學院,相當於技工學校。不同層次的人才,滿足社會不同的就業需求,是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處。3年學制的大專所培養的實用型人才,既具備壹定的理論基礎,又有專業技能,深受雇主的歡迎。
新加坡還註重通過在職培訓和終生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素質。鑒於早期員工文化水準普遍偏低,政府發起了數項培訓在崗員工的計劃,以補助的方式鼓勵企業組織員工進行職業培訓。對於僅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員工,以基礎知識培訓為主;40歲以上沒有大專學歷的,要求雇主至少安排6個月的離崗補助培訓。特別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1974—1985年期間,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增加工資,用於在職培訓。
除了本國教育之外,新加坡還非常重視人才引進。調查結果顯示:1991—2000年,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對新加坡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37%。以研發領域為例:2002年全國***有2萬名研發人員,外來人才高達78%。目前新加坡人力部已在海外設立了9個“聯系新加坡”的據點,作為吸引和引進海外專業人才的前哨。同時政府和企業還主動出擊,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領軍人才聘請到新加坡工作。
發展創意產業
此外,新加坡還將創意產業作為壹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為推動這壹產業,政府計劃從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期間投入2億新加坡元的資金,促進本地藝術、設計和媒體行業的發展。估計到2012年,創意產業所雇用的員工將增加到11萬人。
比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采取了多種措施鼓勵更多的新加坡公司,特別是成品制造商,積極參與工業設計,讓他們了解工業設計的價值和重要性。同時,經濟發展局還在積極改善新加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培養設計人才。新加坡國立大學和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2005年合作推出了新加坡首個工業設計研究生課程,旨在壯大新加坡的設計人才庫。經濟發展局主席張銘堅說:“將來,我們希望消費電子品、食品包裝、家具制造商等都能夠以采用新加坡的設計為榮,並且能夠憑著獨有的藝術技巧,在國際設計比賽中贏獎。”
對於技術產品而言,好的設計能夠突出產品,給商家帶來競爭優勢。但發展創意產業並不僅僅限於技術行業,只要有好的生意點子和增長潛能,從事非技術行業的起步企業也可以從生產力、標準與創新局申請到不超過30萬新加坡元的資助。要想獲得這種資助,企業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創新和知識產權含量高、長遠的增長和盈利潛能佳,以及具備在國內市場上擴展並走向國際化的潛力。從2001年底開始,約150家創意起步公司獲得了被稱為“種子基金”的“起步企業計劃”的支持,因為有了基金的支持,新加坡的商業培育中心逐漸增加,如今已達95家。這些培育中心協助培育了約1000家企業。
從另壹個方面來看,新加坡政府認為創意產業還可以作為壹種軟力量,提升文化認同、民族信心和加強區域聯系。
“姿本”就是資本
從勞動要素來看,勞動力應該分為體力、智力和美力三大要素。過去,人們對體力、智力的認識比較清楚,對美力的認識比較模糊。隨著社會發展,美力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人們對美力逐漸產生了深刻的認識,誰也無法忽視美力帶來的經濟價值。
女性的美價值連城,這種美的高貴價值在模特市場上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和證明。據《福布斯》雜誌報道,1994年,世界上3位頂尖級女模特兒的年薪依次是辛迪·克勞鎮,年薪650萬美元;克勞迪亞·希弗,年薪530萬美元;克裏斯蒂·特林頓,年薪480萬美元。而男模特兒的年薪,壹般最多只能拿到小於6位數。在頂尖級的模特兒中,男模特兒的薪水只有女模特兒的1/10,而在那些沒有名氣的、年薪不超過5萬美元的模特兒中,女模特兒的年薪是男模特兒的兩倍。
假如從智力、體力的因素考慮,很難解釋清楚,她們的回報實際上是通過投入美麗換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依賴美麗的力量賺得滾滾財源。
網壇長有"小貓"壹樣臉蛋的美女庫爾尼克娃,雖然只有三流的球技,可是她有壹流的臉蛋,壹流的身段,這就使她財源滾滾,比起壹流球技,三流身段,末流面孔的威廉姆斯姐妹要有更多的銀子進賬。曾有人批評國內演藝界壹些靠臉蛋走紅的明星們,說他們內功不深,沒有文化,庸俗淺薄,可無論人們如何理解,她們火了,紅了,壹些人年紀很輕,卻紅極壹時,日進鬥金,已有了不菲的資產。
姿本就是資本。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追求美是人類發展的壹種動力。每個人對美都有壹種渴望,都想擁有美的享受,這是人類最最原始的心態。
人類追求的最高理想是真善美,而美是真和善的統壹。隨著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審美水準會越來越高,對美的追求欲望也會越來越強烈。
美女是女人中的花朵,人見人愛。漢朝時有個宮廷樂師叫李延年,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就某種意義而言,女人的美麗不僅是壹種吸引力,更是壹種可以開發、利用的天然資源。
漂亮者生存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當美女和社會生產要素結合時,常常會產生人們所需要的效用。
最能說明美麗的價值,莫過於娛樂圈。漂亮者是廣告商尋找的對象,漂亮者的收入跟漂亮程度幾乎成正比。雖然他們也要靠壹些真本事才能賺大錢,但與不漂亮的人比起來,漂亮者成功得更容易。例如,作為演員,壹些帥哥、美女明星的演技不能算壹流,但他們依然能夠有大量出鏡的機會,因為他們漂亮,喜歡看他們演的片子的人,大都是沖著漂亮而去的,自然不會過多計較他們的演技。因為漂亮讓人感到愉悅,令人愉悅的東西都可以轉換為價值。從當模特到演電視,再到出歌帶、代言商品,他們的收入比壹般人高得多。這中間看的人心甘情願,給錢的人也心甘情願,演的人自然更是心甘情願。相比之下,那些不夠漂亮的演員就只能走偏鋒,或者幹脆朝反的方向發展,以醜為美,醜得讓人過目不忘,醜星曾經大行其道就是這個緣故;或者走刻苦路線,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力,讓觀眾理性上接受自己。不過,走這兩條路比起前者要艱難得多。
其實,“美女”壹直影響著社會生活,這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象。
過去,“美女"往往和“政治”牽連。看壹看國內外古代“美女政治”方面汗牛充棟的史實,誰都會恍然大悟,原來美女的力量如此巨大,甚至可以改變過去的歷史。
今天,“美女”常常和“經濟”綁在了壹起。這種背後的緣由,人們從傳統的經濟學家那裏,很難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而且傳統經濟學家對此不是熟視無睹,就是不願意正視。
事實上,隨著社會發展、民主推進,美女們逐步進入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她們在更加廣闊的天地展現個人價值,從“美女政治”而擴展演繹到“美女經濟”。
從“美女政治” 演繹到“美女經濟”,這是歷史為美女拓寬了舞臺,這是歷史發展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女出生地,不期然間,竟成了旅遊的壹大理由。四大美人的故鄉,如今都成了旅遊勝地。各地政府自然也是因地制宜,建造紀念館。昭君的故鄉特地建了個"昭君故居";貂蟬的故鄉則籌資建設"米脂名人展館";楊貴妃故裏容縣處處見“貴妃”;西施故裏諸暨則有壹塊刻著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浣紗"二字的浣紗石。
美麗的女人比相貌平庸的女人有更多機會,壹般說來,容貌嬌美能給女性帶來常人難以得到的幸運和好處:妳去求職,主試者會暗地裏幫妳的忙;老板會千方百計地把妳安排在與他靠近的位置,讓妳幹壹些輕閑而又報酬相對優厚的工作;盡管妳的外語水平壹般,但經理會帶妳出國考察或參加涉外活動;妳若因故沒能幹完工作,男同事會主動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