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國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展起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就會大大增強。
(2)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只有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才能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人民才能從內心裏擁護社會主義,才能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們相信社會主義,也才能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
(3)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首先,中國要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沒有壹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決好發展問題,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會主義就堅持不住。其三,中國能否真正順利地實現國家統壹,還是要看經濟能不能發展上去。
總之,“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離不開發展;振興中華,使中華民族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們樹立起對社會主義的信念,離不開發展;解決國內各種問題,保持穩定局面,做到長治久安,離不開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離不開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離不開發展;堅持“壹國兩制”方針,和平統壹祖國,離不開發展。歸根到底,“發展才是硬道理”。
2.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它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壹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種不斷發展和豐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貫徹這壹思想路線的結果。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能夠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壹切從實際出發,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而人民群眾才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體現和基本要求。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判斷改革和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時指,馬克思主義本身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證明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3. 什麽是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 壹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壹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
基本含義
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基本內容
※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海開放,實現對內外開放相互促進。
3。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4。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二、堅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
對外開放具體形式
1.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物質基礎薄弱,建設資金匱乏。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籌集充足的資金,包括國內的資金和國外的資金。根據國際經濟學關於跨時比較優勢的觀點,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選擇。壹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是偏好當前消費的,因而可以通過借貸來進行跨時貿易,用壹定的未來消費換取當前的消費。我國是具有跨時比較優勢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有許多生產率很高的投資機會,所以要積極地、大膽地利用外資。但是,要重視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資與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投向農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裏必須明確壹個原則,就是利用外資的主動權壹定要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這條原則包含兩層意思:第壹,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發揮我國市場、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圍繞這樣的目的,選擇優勢產業,引導外資投向的結構及其調整;第二,利用外資要堅持“適度”的原則,科學地分析我們的發展潛力和償還能力,在總體上把握壹個合理的額度,避免發生債務危機。而且,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世貿組織的規則,形成規範的外商投資準入制度,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在利用外資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吸收和消化,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我國企業的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
2.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是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通過國際貿易既可以獲得絕對優勢,調劑余缺;又可以獲得比較利益,節約社會勞動。出口將促使資本投向最有效的領域,為國際市場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從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帶動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它通過“乘數”作用產生壹輪又壹輪的連鎖反應,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具體來講,要從如下方面來開展工作:要重視空間上的擴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既鞏固傳統市場,又開拓新興市場,增強抗風險能力。要重視質量上的提高,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努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擴大名牌機電產品的市場份額,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從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以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還要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要推動關系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進口的多元化;要建立必要的戰略儲備制度。
3.興辦經濟特區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對外開放的特殊形式。特區是技術、管理、知識的窗口,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是開放的基地。通過興辦經濟特區,探索改革開放的道路,取得有價值的經驗,可以帶動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特區從誕生的時候起,其命運就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緊相連。可以說,如果沒有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現在的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自然會有新的特征、新的任務,要實施新的戰略。從新的特征看,就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下,中國進壹步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壹起。從新的任務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實行對外開放,既要向外國開放我們的市場,又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只進不出或者只出不進,都不是完全的開放;進出結合、有進有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放。如果說前壹個時期的開放在“引進來”上下的功夫更多壹些,那麽,現在我們就應該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這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要求。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和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條件更加成熟,要求也更迫切了。要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要加強總體規劃,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培訓熟悉國際貿易的人才,創造“走出去”的良好環境;要組織國有企業及其他所有制企業,通過合資、合作、並購和技術轉讓的形式“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要鼓勵各種企業“走出去”投資創業,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設計咨詢,承包大型工程項目,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的出口。要培植壹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組建生存和發展能力強的經濟航空母艦。要以資本為紐帶,積極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企業重組,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的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要支持優勢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建立國際性的生產體系、銷售網絡和融資渠道,在全球範圍進行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同時,要始終註意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社會安全,註意防範和化解國際風險的沖擊。這樣,我們的企業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迅速成長,我國的經濟就會在國際化的進程中走向成熟。
實行對外開放的原因
1. 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2.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3. 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4. 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對外開放的格局
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第壹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壹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壹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也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屆人大壹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壹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為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面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連成壹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壹體化的生產結構。
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嶽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準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裏、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壹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