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體制
美國是世界上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壹。美國教育體系早在其建國時就初具規模,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級體制。
美國高等院校半數以上是私立的,因為這些大學最初主要是由教會和其它宗教團體創立的,雖然今天這些學校依然同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卻不再以宗教教育為主了。全美50個州中,幾乎每個州至少都有壹由州政府或當地出資創辦的公立大學,雖然經費來源與麽立大學不同,但學制和課程並無多少差別。
美國現有的院校主要是二年或四年的學制。二年制的多為技術專科學校和社區學院,是連接高中和正規四年制大學的壹個橋梁,主要培養美國社會需求的技能和專業知識,而且學費低廉。正規四年制的學校主要為文理學院、獨立專業學院和綜合性大學,代表著美國科研和教學最高水平,培養大批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這些院校除教學外,還承擔著美國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務。
美國高等院校師資力雄厚、學歷高,教師要在四年制高等學校任教通常必須獲得博士學位,並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適應專業需要。在美國,學生18歲高中畢業生不需要入學考試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學習,6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能進大學繼續深造。
美國高等學校實行學分制。教師在每學期開始時給學生布置大量的閱讀書目和材料,培養學生自學和學術研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爭取獲得每科6-18個學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獲得學士學位,必須按規定修滿120~128個學分,通過考試和撰寫學位論文,合格後才能獲得學位。
美國高等院校規定,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才有資格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學位體制采用五級制,即:準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和第壹專業學位。其中,碩士學位分為兩種:壹種必須撰寫學位論文另壹種不要求寫論文,但分學分有更高的要求,同時還有進行口試和筆試。碩士學位學制通常為二學年,博士學位為2-3年。博士研究生由幾名專家和教授組成的指導小組負責指導,專業考試合格通過博士論文簽辦後獲得學位。
美國高等教育學校通過多種途徑為大學生提供各類經濟資助,如獎學金、助學金、校內長期低息貸款、短期貸款、校外長期低息貸款、聯邦政府勤工儉學計劃、學校內外兼職工作和打工
美國高校分類
原則
美國高等教育學校是根據學校能提供的最高學位、學科範圍及從事研究工作的程度來分類的。應用最廣泛的分類是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需要說明的是,類似Carnegie這樣的美國學校分類不是學校質量排名,而是學校類型分類。
Large Research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學校是那些幾乎在所有的科系都註重研究工作,在許多專業都提供高級學位,並且很大部分收入來源於贊助的研究。
Smaller 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學校是那些雖設有許多專業,但只在相對較少的領域提供博士學位並進行高級研究工作。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s
包括的學校是那些最高能提供碩士學位和FIRST-PROFESSIONAL學位,但不授研究博士學位或不十分註重高級研究工作。
Baccalaureate Institutions
這類學校只提供學士學位,為更高階段的學習做準備。
Associate Degree Institutions
這類學校主要指社區學院之類的學院,提供資格認證證書、準學士學位,但不授學士學位或更高的學位。學生今後可進行類似國內專升本學習。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這類學校只提供壹個或幾個相關專業的學習,或為學生今後從事具體的職業做準備。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ions
這類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是短期無學位職業課程,壹般不超過2年。
分類
2年制學校,通常也叫社區學院(community or junior colleges),在成功完成某專科2年全時學習後,頒發準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Associate of Arts(A.A.)或Associate of Science(A.S.)。社區學院有兩種基本類型,壹種是為學生轉入4年制學士學位大學做準備,另壹種是提供專門領域的職業培訓。第二種學校通常不是準備學生轉入4年制大學的,雖然某些學分仍被4年制大學接受。有少數2年制學校提供僅本科最後2年的學習並授學士學位而不是準學士學位。大多數社區學院是由州和當地社區支持的,也有私立社區學院,壹些私立社區學院是贏利性質的。
大學(college or university,當其註重的是工程或其他技術課程時,有時也叫institute)授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B.A.)或Bachelor of Science(B.S.)是最常見的學士學位,但還有許多其他名稱的學士學位。通常成功完成4年全時學習可獲得學士學位,某些專業或學校的學士學位學習超過4年。美國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大學,壹些大學與宗教有直接關系。
公立學校通常是州立大學或2年制社區學院,主要從所在州獲得資助,由於主要資助不是來自州和聯邦政府,私立學校壹般費用高些。有宗教關系的大學是私立大學,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Christian(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也有少數猶太教和伊斯蘭教(Jewish and Islamic)。這些學校通常不會幹涉學生自己的宗教觀點。
也有少數例外。壹些學校是基督教的強調自己的文化,按照信奉正統基督教的原則組織。來自信奉正統基督教或新教會的背景的學生會感覺相當適應,聖經是必學的,社交生活有嚴格規定。仔細了解這些學校的規定,他們可能提供妳想要的環境,也可能不是。
私立學校於其他學校的唯壹區別是它們是私人擁有的,是要贏利的。它們是教育企業,提供與其他學校相似的服務和課程,它們的學習內容傾向於技術和為從事職業做準備的課程學習。
現在幾乎所有的美國高校都是男女混合的(coeducational),有個別男校和女校。教職員工、管理層在任何學校都是有男有女的。
東西方可用中美兩國做代表
1.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別
差別很多,只談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
解放後,中國摒棄了高等教育傳統,照搬了蘇聯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並延續至今。由於學科的專業化和分化,不同學科之間缺乏溝通,各個學科所從事的研究、所開設的課程,甚至同壹學科的不同分支所從事的研究、所開的課程與其他學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間似乎沒有關系,因此學生所學到的無非是壹些支離破碎的知識。人類作為整體所建立的知識體系反而成為把人們從知識上,甚至在觀念和行為上隔離開來的柵欄。這種專業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某壹學科的專業訓練,使學生在畢業之後能夠從事相應的專業研究,或者謀得相應的職業,成為社會生產大機器中的壹個零件。這種專業化的教育客觀上相當於西方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即使到現在,在我國大學教育的主要導向,仍然是專業和就業。這可能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整體上處於西方國家職業教育層次,沒有高水平大學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與我國的專業教育模式不同,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自19世紀後期以來的又壹重要傳統,幾乎所有大學都有詳盡的通識教育計劃。以哈佛大學為例。1978年,哈佛大學發動了“學術界平靜的革命”,文理學院的教授以182票對65票通過決議,用“基礎課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課程”。所謂基礎課程,就是“綜合傳統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容,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同知識背景為目的的壹種課程設置”。基礎課程由六大類十個領域組成,分別是“文學和藝術”(其中分ABC三個領域),“科學”(其中分AB兩個領域),“歷史”(其中分AB兩個領域),“社會分析”,“外國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學生都必須從這十個領域中選修八個領域的課程,並在大學前兩年內修完(主要是前三學期)。[1]
為了確保通識教育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是教授或高級講師,教學效果經評估必須達到優良。[2] 通識教育課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通過高水平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在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學習之前,就可以對人類文明在各個領域的成果有壹個概括性的認識和體驗。所以,他們專業課程的學習應該是建立在人類文明成果這個堅實的大平臺之上的,這為他們繼續學習某壹專業的課程奠定了多學科的、良好的基礎,也為其以後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壹個非常有價值的平臺。
通識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聽知名教授對某些領域的深刻體會與理解,站到文明與發展的前沿,他們每邁出壹步可能就是創新。而我們高等教育,擔任公***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是在學校裏不受重視和水平也值得懷疑的壹些人。整個把公***課教育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而專業課則壹統天下。這就不用著奇怪了,我國高等教育程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大的科學與文化知識背景,狹窄的專業教育把它們塑造成了沒有思想能力的機器,根本就沒有幾個學生能夠搞清楚科學的前沿在那裏,再往前邁出即使壹百步恐怕都不壹定知道什麽是創新。
中國教育什麽時候也能尊重教育的基本規律,中國的高等教育什麽時候也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教育決定成敗
1995年以來,世界銀行組織有關專家開始重新定義和衡量世界及各國的財富,提出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green national accounts)來衡量國民財富。在綠色GDP體系中,國家財富包括生產性資源(produced assets)、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和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綠色國民經濟構成方面,最顯著的差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所占的比例遠小於發達國家.
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而教育是培育和發展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教育決定成敗壹點也不為過。美國卡內基小組的研究表明,美國的經濟實力有50%是從它的教育制度獲得的。擁有世界壹流的高等教育,美國才能擁有大量的自主知識產權、影響深遠的傑出學者和強大的知識經濟,才能成為科技強國。教育的差別對中美兩國各自發展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國要想實現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教育才能為未來社會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強大的人力資源後盾和知識資本創新的基礎。
2.兩國高中的差異
客觀而言,壹名成績中等偏上的普通學生,在美國讀高中要比在中國容易很多。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麽呢?是中西方觀念意識的不同,還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同?
美高中生對比 :
校內生活
中國高中生的校內生活緊密圍繞著兩個字“學習”,派生出來的詞匯諸如:課本、練習冊、考試(統練)等,校園學習氣氛很濃。美國高中生的校園生活相比之下要輕松許多。除了上課學習以外,學生還有很多其他活動可以參加,這些各式各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興趣,從而有力地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為今後選擇目標和專業奠定基礎。
事例1 校服
中國的高中生是必須穿校服上學的,目的是要讓大家整齊劃壹,消除攀比。而美國的公立學校是沒有校服的,只有私立學校才有。在平時,公立學校的學生可自由著裝,但是要符合學校的規定。
事例2 課程
中國的高中是三年制,高中生平均每天要上八節課,從周壹上到周五,不僅如此,大部分人周六還要去學校參加所謂的“補習班”。學生每天早上7:30上課,壹直到下午4:30以後才能放學。所學內容也是教育局規定好的,只有壹節是選修課,其余均為必修課。例如高二的學生必須學語文、數學(代數和平面解析幾何)、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美術和體育。總之,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是很緊張的。
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其初中為兩年制,所以中學階段的教育總***也為六年,和中國的壹樣。美國的高中生每天只上六節課,從周壹到周五,每天早上7:30上課,下午2:15放學。關於選課,每個學生都會有壹個學監指導,壹般的原則是只要在高中四年內學完必修課,並通過各學科的考試,其余的上課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學任何課程。例如,陶藝課,舞臺效果,戲劇表演,樂器,法律,會計等。壹般的美國學生在剛入學時就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自己的未來,在完成必修的基礎課程的同時,學生們將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課程,著手進入專業領域,為以後的學業和工作打基礎。有的學生用三年的時間就學完了所有必修課,並通過考試。如果學生某壹必修課的考試沒有通過,那麽其在下壹學期必須重修該課程,直到通過考試為止。在第四年,學生可以學習大學課程Advanced Placement(AP)Courses,如果在學期末通過AP考試,大學時可免修該課程。美國大學學費昂貴,且是按照學科上課節數收費,因此,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高中便學完了大壹的課程,為自己和家庭減輕經濟負擔。
下面列舉美國高中幾種有趣的課:
學生政府(Student Government):壹種負責組織學校活動的課,分為高壹(Freshman),高二(Sophomore),高三(Junior),高四(Senior)和學生主體(Student Body)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主席(President),副主席(Vice-president),秘書(Secretary),財務(Treasure)等。除了學生主體,其余四個年級分別負責各年級的活動,學生主體負責整個學校的活動。但學生主體的學生必須由全校學生投票選定,相當於中國的學生會,因此學生主體也被稱為Student Council。學生政府組織活動的經費由學習這門課的學生在校園內工作賺得。例如,老師幫助學生從校外購進糖果,交由學生政府的學生出售,不同年級學生賺得的利潤交各年級財務管理;學生可以在校門口開設臨時洗車鋪,賣印有學校標誌的紀念品,另外,學生還可以在學校舉辦舞會時賣門票、食品、禮物等。學生政府利用賺得的經費組織活動。例如,學生政府每個月都會舉辦壹次感謝老師們的活動(Teachers'appreciation),活動中學生將送給老師們卡片和糖果,或是壹些可愛的文具,值得壹提的是:學生政府將在教室裏或者操場上為老師們準備隆重而豐盛的午餐會,以感謝老師們辛勤地教學。學生政府舉辦的活動很多,如每學年有壹次正式舞會(Prom);每學期有壹次午餐慶祝會(Bashes)和壹次學生會議(Assembly);某些時候還舉行才藝表演(Variety Show),選出優勝者頒獎等。校報(Newspaper):學生在這門課上學習怎樣編輯,出版,印刷報紙。學生們的傑作便是校報了。校報壹般是壹個月出壹份,內容廣泛,展示同學們的個性、才華。
學校年度紀念冊(Yearbook):選學這科的學生需要在壹學年結束時做好年度紀念冊,並出售給學生。平時,有的學生負責在校園裏拍照,有的用電腦設計版面,有的搜集校園的奇文趣事,有的搞美術設計等。每年的紀念冊都不同,各校的紀念冊也都有自己的風格。
陶藝課(Ceramics):學生從捏粘土做起,自行設計樣式,作品晾幹後,由老師來統壹燒制,再自行上釉色,然後再燒壹次,作品就完成了。有壹定基礎後,學生可開始使用轉輪塑造陶罐、花瓶、盤子等。在和粘土打交道的同時,學生也學習壹些陶瓷藝術的知識,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藝術文化修養。學生作品將會在大廳展出,並參加優秀作品的評選。
中國高中有趣的課:
美術欣賞課:這是壹個較輕松的課,半個班的學生上美術,剩下半個班的學生上欣賞。 美術課上,學生們可以畫淡彩畫(靜物),刻版畫和印制,用橡皮泥做浮雕。欣賞課則欣賞藝術作品。這對於沈浸在題海中的大腦無疑是個放松,好像壹臺機器轉不動了停下來塗壹點兒潤滑油,再開始飛速轉動。
比較:
或許是由於歷史原因,或許是由於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中國的高中生比美國的高中生更像學生,至少在學校裏是這樣,中國的高中生對老師更尊敬,學習態度更認真,求學的氣氛更濃。曾經有壹位美國高中老師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把中國高中的老師請到美國的高中來任教,不出壹天,中國老師肯定會被(美國學生氣得)送醫院的。”
中國的高中生認為上課時坐得端端正正是對老師的尊敬;而美國的高中生上課時則喜歡坐得橫七豎八,他們認為這樣上課的效率更高、更舒服。
和中國高中生比,美國高中生似乎更靈活,他們在學校所學的課程,除了基礎知識以外,其它大部分是培養能力的學習,不只是學習能力,還有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交際能力等。美國高中四年級學生可以選壹門如何在社會上找工作的課程,例如怎麽申請、填表,需要哪些資料,如何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等。這是壹門很實用的課,不論是在高中時打工,還是在大學深造後就業,這門課無疑給學生很大幫助。
中國的高中生有壹項特長是美國高中生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不如的。中國高中生的數學、物理、化學都是壹流的(至少和絕大部分的美國高中生比),尤其是數學,計算能力壹流,可以口算、心算加減乘除,甚至徒手開平方根,徒手畫拋物線。美國高中生是沒有這種本領的。
中國高中生在課外也重視學習,分配給學習的時間自然占了過半。課外活動中,接觸社會的時間較少。美國高中生普遍貪玩,放學後把很少的作業寫完就開玩,他們參加多種活動。他們也打工,好像中國的社會實踐,不同的是他們付出勞動後將得到報酬,真正體會成人的生活。
中美高中對比
形式上的區別 :
中國的高中是三年制的,傳統上學生在高三時分學文科和理科,但近年來由於教育改革,我國將逐漸由應試教育過渡為素質教育,因此今後的高中生可能將不分文理科學習。美國的高中為四年制,沒有文理科的分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行選擇學習科目,(基礎必修課除外)因此美國的高中在形式上較為靈活。
事例1
在中國的高中,每個班的學生都有固定的教室,除了高三文理科分班時,學文的學生會去另壹個班,其余學生高中三年都在壹起上課。多數課是在本班教室上的,只是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老師來教室上課。這樣學生在課間的時候基本上不活動,老師倒是要不停的趕去下壹個班教課。
在美國的高中,老師有自己的任課教室,學生根據所學的課程每節更換不同的教室。課間時,學生要從壹個教室走到另壹個教室,不同學科的教室間的距離往往較遠,有時不在壹棟樓裏,所以課間時學生要抓緊時間以保證在上課前進入教室。另外,在課間的六分鐘裏,有的學生要去小櫃子裏換課本,有的要去洗手間,全體學生都在快速運動著。老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室裏準備上課,不用四處走動。
事例2 富有中國特色的軍訓和課間操中國的高中生都要參加軍訓,軍事化管理使學生們更有紀律性。中國的家庭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軍訓使學生們變得更堅強,更能克服困難,同時離開父母和同學壹起在軍營裏生活,在壹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課間操為學生提供了壹個活動筋骨的好機會,在上了兩三節課後,學生到教室外面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放松放松大腦,準備上下壹節課。
事例3 課程類型
中國高中的課程以基礎課程為主,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應對會考、高考。
美國高中設立多元化課程,除了基礎課必修以外,其余課程學生可按自己興趣選修,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學生們課上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多,其上課地點也不拘於教室,有時有出遊課(Field Trip)。
中國高中生眼中的中國高中
調查問卷
問題六:妳認為中國高中有哪些優點?
學生A — 無。(有點太絕對了。)
學生B — 鍛煉人的意誌品質,發揮做題潛能。
學生C — 基礎知識紮實。
學生D — 規範,有紀律性。
學生E — 時間抓的緊,要求嚴格。
小結:除了1人認為中國高中沒有優點外,其余19人均說出優點。具體歸納為上述幾條。
問題七:妳認為中國高中有哪些缺點?
學生A — 課余時間不足,學習壓力大。
學生B — 做無用功太多,缺乏社會實踐。
學生C — 創造性欠缺。
學生D — 循規蹈矩,死板。
小結:20人中認為創造性欠缺的有7人,學習壓力大的占6人,循規蹈矩占4人,缺乏社會實踐占3人。
問題八:如果可以,妳希望對中國高中的哪些地方進行改進?
學生A — 太多了,讓我想想。首先,取消百分制,改成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取消高考,大學按平時成績錄取學生。取消軍訓,學校增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學校應以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不光看分。
學生B — 考核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尺度,增加實際動手操作和應用知識的機會,減少書面理論的學習,不過基礎知識除外。學校應多增加學科。
學生C — 因材施教。
學生D — 可以說高考嗎?我覺得應該在高考後,各大學再分別考試。
小結:20名學生皆提出了改進方案。
比較: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高中,還是美國的高中,其目的都是要教給學生知識,讓學生受教育,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後,有壹定的學習能力。而中國高中和美國高中所教授的課程不完全壹樣:中國的高中重視學習知識,重視課本,重視習題,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美國的高中重視能力,重視實踐,重視學生自身的價值。
結論:
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和美國的不同。有壹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教育是在培養科學家,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培養成科學家。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壹個班的學生中,最後成為有成就的科學家的人可能很少,甚至沒有,多數學生都會從事基礎行業的工作。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不僅僅只有科學家才是人才,凡是有某種特長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人才。在中國高中,同壹年級的學生(高壹、高二)所學的科目都是壹樣的,即每個同學受到的教育是壹樣的,學生的個性因此而受到束縛。中國高中應安排多元化的課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並註重能力和興趣的培養,而不只是把學生看成是壹個計算器,壹臺考試做題機器。
美國的教育是在培養多樣化的人,讓不同的學生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受教育的方向。壹個學生如果是當花匠的材料,就要把他培養成最出色的花匠,這可謂充分地體現了因材施教。但是,美國高中的基礎知識課程應適當加強,不要使學生在做壹個簡單的數學計算時都要依賴於計算器。
後記:
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筆者在美國參加了為期壹年的中美高中生文化交流活動,先後在美國的兩所高中學習,開始是在壹所藝術高中,屬於政府特設的學校(Charter School),後來轉學到當地壹所著名的公立學校,屬於傳統的正規美式學校,所以可以說是從特殊到壹般地耳聞目睹、親身體驗了美式高中教育。因此,我選擇了這個論題,想對中美高中的差別進行壹些論述,希望對我國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