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廣州吳鎮知識產權

廣州吳鎮知識產權

壹,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的自由流動,為各國充分利用全球統壹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條件。

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起步較晚,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因為發達國家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急需為過剩資金尋找出路。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據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4年,中國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為6543.8億美元+0534.79億美元。2005年,中國吸引外資724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美,極大地解決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專家甚至認為,從2006年到2065.438+00年,中國每年可能吸引外資6543.8+000億美元。此外,國內外經濟學家也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經濟學家諾頓指出,正是在源源不斷的外國投資的幫助下,中國建立了壹個龐大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正是這個部門在中國的對外貿易擴張和企業制度創新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近年來,中國國內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除煤炭外,大多數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大宗礦產已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嚴重的資源瓶頸迫切要求中國充分利用世界資源。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夠通過國外資源彌補國內資源供需缺口,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實現資源的最大優化配置。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進出口的持續增長和產品結構的改善。

進出口是壹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尤其是出口,被稱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壹。在2004年的最後壹年,中國的出口總額超過了日本。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全球貿易報告》,2006年中國出口總額為969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吳鎮宇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分析》,自1997以來,我國出口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約為14%,進口對GDP的貢獻率約為10%。

中國出口在世界排名的變化不僅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顯著變化。在對外開放初期,中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但到了2004年,這壹數字下降到了8%。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年達到92%以上。這種出口結構的變化表明,中國制造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正在增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壹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加工中心。

3.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內競爭和國際競爭,帶來了先進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有利於我國企業的發展壯大,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辟了道路。

競爭促進優勝劣汰,加速企業成長。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企業不斷借鑒國外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完善財務管理體系。經濟全球化引發了國內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借鑒、思考和創新,使中國企業素質不斷提高。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海爾、TCL等大型企業正在向跨國經營發展。國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

4.經濟全球化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有利於中國科技發展,從而為經濟增長創造動力。

經濟全球化使大量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並在中外合作過程中通過中外合資、協議技術轉讓、本土化等正式形式實現了技術溢出效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其他非正式形式,如員工培訓、技術人員流動、產品模仿等,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科技人員的整體實力。壹些學者甚至提出了技術全球化的概念。科技全球化本身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本國的科技知識供給,還取決於全世界的科技知識供給。世界性研發的溢出效應也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分享到技術全球化的壹部分好處,壹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更有可能通過積極參與技術全球化的進程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

5.經濟全球化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機遇。

經濟全球化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結果。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走過了20多年,但是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市場進壹步開放,地方保護主義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政府的職能是從直接幹預微觀經濟轉變為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有效的市場。國內競爭政策得到進壹步肯定,公平市場準入得到更有效實施,市場信息得到更有效發布,國內競爭規則進壹步與國際接軌。

6.經濟全球化促進了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國金融體系的深化。

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也將促進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質量。中國金融改革的進程也將隨著開放而加快,中國金融業將更快獲得獨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經濟全球化帶動了對信任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金融監管體系進壹步完善。

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安全提出了挑戰。

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而發展中國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必須遵守現有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同時,為了獲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發展中國家有時甚至被迫對其經濟管理權限做出壹些讓步,這直接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隨著外國直接投資的迅速增加,金融資本進壹步國際化。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使資本能夠迅速地從壹個地方轉移到另壹個地方。我們國家稍有不慎,原有的金融體系不健全,就會使金融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有時候壹個金融機構或國家的危機會引發整個全球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引發壹場可怕的金融風暴,間接導致中國的經濟動蕩。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負面因素。“沒有發展的增長”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或外資企業將高汙染產業轉移到中國,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生態環境。如果壹味追求高增長而忽視環境,將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由於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較低,需要加強科技安全,積極跟進國外先進科技,保守我國重大科技秘密。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是技術差距帶來的好處是有國界的。目前,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國的國家科技秘密管理體制也在發生變化。科技秘密面臨著對外開放和政府管理體制轉變的雙重挑戰,其復雜性和難度前所未有。

2、對中國人力資源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競爭。發達國家的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有著先進的經驗,而他們來到中國後,為了快速打開市場或鞏固現有地位,大多采取了“本土化”策略。這種“本土化”戰略的壹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本土化。這種現象的直接後果就是搶奪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3.經濟全球化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經濟摩擦,這可能對國家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國際經驗,壹個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經濟崛起、出口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國際經濟摩擦。比如美國和日本的紡織品服裝貿易戰,從6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初。鋼鐵貿易戰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彩電貿易戰從60年代末持續到80年代初。機床貿易戰從20世紀70年代末持續到90年代初。汽車貿易戰從80年代初持續到90年代中期。半導體貿易戰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壹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近年來,由於貿易順差較大,中國也遭到報復,經貿摩擦不斷。有時,貿易摩擦可能升級並影響國家關系。如何面對日益頻繁的中外經濟摩擦,防止貿易摩擦的擴大,已成為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面臨的壹大挑戰。

三,中國的對策

1.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利大於弊。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當今世界出現了壹股反經濟全球化思潮,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新剝削。國內也有相應的反經濟全球化言論。但是,縱觀日本、韓國等在出口導向基礎上快速增長的國家的經驗,壹個國家只有敢於面對經濟全球化,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和印度剛開始現代化的時候,貧困水平差不多。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非常相似。但自那以後,印度被中國遠遠甩在了後面。阿瑪蒂亞?森(印度經濟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在經濟上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與全球化趨勢保持了同步。歷史昭示未來。中國過去的和平崛起得益於經濟全球化。中國只有繼續融入全球化,才能不斷前進。

2、實行雙向開放,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

就“引進來”戰略而言,中國應繼續合理有效地引進外資,這將大大提高中國的綜合國際競爭力,為國家經濟安全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外資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獲得了中國的資源和部分控制權。如果國家政策不限制部分外資,外資很容易形成壟斷,影響甚至威脅國家經濟安全。政策和稅收優惠是吸引外資的必要條件,而過多的優惠政策會導致明顯的市場扭曲和尋租,不利於內外資企業的公平競爭。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雖然經歷了幾年的大幅調整,但外資政策仍存在壹些問題和缺陷,壹些外資政策仍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嚴重影響了引進外資。因此,中國應繼續按照自由化原則加快修訂內外資立法,消除仍然存在的暗箱操作,確保外資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透明度。同時,我國還應加強對外商投資活動的監管,完善稅收政策,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納稅管理,防止稅收流失。

就“走出去”戰略而言,政府部門應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優質服務,盡可能簡化審批程序,繼續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降低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風險和成本。國內企業應進壹步樹立全球經營的理念。目前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定位,還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因此,企業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品牌意識,提高中國產品的知名度。國內企業也要申請國際認證和貿易對象國的認證,以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從而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在競爭中加強對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技術法規、標準、檢驗認證體系的收集和研究,吸收與企業出口商品有關的內容,制定成自己的產品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有能力穿透對方的技術壁壘。

3.我國政府應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對企業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行優惠政策,搭建人才發展平臺,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

企業自身要不斷提高工資、獎金、福利等內部物質福利,以公平合理的薪酬和完善優厚的福利留住關鍵人才,提高員工的積極性,著力塑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企業文化氛圍,營造能讓人感到舒適、有助於激發和釋放創新能力的寬松環境,增強企業人員的感情、主人翁意識和成就感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加強跨國人才的培養,重視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除了加強人才培養,企業還應致力於發展和完善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提高終身學習和永恒成長能力的機制。跨國企業應利用國外本土人才資源,實施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戰略措施——人員本地化,以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4.中國應逐步開放證券市場,積極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加強對短期國際熱錢的監管,對快速進出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熱錢征收懲罰性稅收,鼓勵長期投資,強化商業銀行放貸責任制,擴大內需,培育國內市場;鼓勵銀行實行混業經營,進壹步降低金融風險;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增強應對大規模金融危機的能力。

5.經濟全球化要求政府不斷轉變職能,提高宏觀經濟調控能力。

政府應該朝著廉潔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責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發展。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政府改革創新,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和方式,轉變執政理念和作風,進壹步減少行政審批權力,建立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政府還必須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建立電子政府,實現網上辦公,進壹步推進政務公開。

  • 上一篇:我設計壹個杯子需要申請專利嗎?過程是什麽呢?
  • 下一篇:西湖區知識產權律師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