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質礦產局91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眉山,620010)
從生態環境地質學的角度,指出西藏“壹江兩河”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和不穩定的生態系統、粗放的資源開發利用和沒有生態屏障保護的自然植被的過度開發以及對地質環境的幹擾和改變,誘發和加劇了壹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並提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治措施。期望相關部門和領導為青藏高原生態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提供壹個典型範例和經驗探索,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壹江兩河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防治對策
序
西藏“壹江兩河”地區是西藏自治區“壹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下同)中央盆地的簡稱,位於西藏腹地,以雅魯藏布江為軸線,東起桑日縣,西至拉孜縣,全長440km,海拔3600-3900m,總面積6.65萬km2。範圍包括壹市(拉薩)兩地(山南、日喀則)18個縣(市、區)。其中,拉薩是自治區首府,也是拉薩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和日喀則市分別是山南地區和日喀則地區的地方委員會和行政公署。它們是西藏人民居住和城鎮集中的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現有人口88.38萬人,占西藏總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94.655萬人。
“壹江兩江”地區地理位置、氣候、水土資源和交通條件優越,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西藏“金三角”,是西藏民族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是西藏重要的農業開發和商品糧生產基地。耕地占西藏的35.23%,糧食產量占56.24%,農林牧漁業產值占34.5%,工業總產值占23.97%。國內生產總值占19%。
八五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和1991、2001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將其列為重點綜合開發區。1990至2002年,黨中央、國務院註入數億元資金,進行“以水利建設為龍頭,農牧業發展為主體,配套建設必不可少的能源和交通工程”的開發建設。
然而,隨著“壹江兩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自然資源開發強度的加大,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擾動和變化日益加劇,許多阻礙該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日益暴露。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西藏自治區“壹江兩河”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規劃(1991 ~ 2000)》指出,“壹江兩河”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過去長期粗放式開發,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綜合開發和國民經濟發展步伐。因此,開展和加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已成為促進西藏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壹江兩河”綜合開發決策,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1.1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植被銳減。
“壹江兩河”地區平均海拔3600 ~ 3900 m,地勢高,氣候幹燥寒冷,降水少,蒸發量大,土層薄而厚,廣大山坡保水較差,制約了植被的生長發育。在自然條件下,植被產量沒有同緯度其他地區的1/10高。由於長期的粗放開發,過去的天然喬木林和高大的闊葉灌木林,由於過度砍伐,退化為覆蓋度低的灌草坡。每年有654.38+萬畝灌木林被砍柴刨根破壞。從谷坡坡腳線至4500m山下部,原有草地植被退化,覆蓋率降低,導致山體物理風化和水土流失,出現大面積沙化和礫石稀疏草地植被。非森林化進程以居住區為核心呈放射狀延伸。拉薩市郊山區灌木林被砍伐,灌木林的危害範圍繼續向外擴展。在最近的15年間,覆蓋率超過40%的灌木林地面積減少了70%。植被覆蓋的急劇減少和部分枯竭,以及山腳下灌木生態系統的退化,導致生態環境質量、水土保持和氣候調節功能的惡化,生物群落和動植物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脆弱的生態環境下,重建和恢復原有植被是非常困難的。
1.2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壹江兩河”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860.9 km2(2791,000畝),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97.5%。雅魯藏布江集中在貢嘎、紮囊、乃東、曲水、南木林、拉孜、日喀則等縣(市),在寬闊的河谷和拉薩河下遊。由於風沙強大,流沙面積不斷擴大,密木所在的活動、半活動沙丘和沙丘鏈隨處可見,部分地區已擴展到山前沖洪積扇和山坡。雅魯藏布江流域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的58.7%。其中雅魯藏布江北岸達那河谷-達珠卡地區和曲水-澤當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分別占河谷土地面積的46.5%和44.1%。按行政區劃,日喀則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為977km2,其次是山南地區和拉薩市,分別為542.2km2和341.7km2。雖然土地荒漠化與幹燥的環境和強烈的季風吹襲有關,但人類活動對植被的過度采伐和掠奪擴大了荒漠化的面積,促進了荒漠化的進程。每年都有數百畝土地和草地被流沙覆蓋吞噬,道路被沙土掩埋,阻礙交通。現在,風沙覆蓋的面積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兩倍多。土地荒漠化嚴重危害植被、農田、牧場、水利設施、交通、民航,掩埋城鄉建築,汙染環境,降低人類生存環境質量。
1.3侵蝕性強,水土流失加劇。
青藏高原地殼的快速隆升、強烈的風化剝蝕和不發達的植被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自然環境。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強大影響加劇了這壹進程的發展。該區水土流失面積4.9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73%。據抽樣統計,山麓和沖積扇中每平方公裏有0.251條沖溝(最深20m,最寬25m),裸露巖石面積0.053km2(最大8km2)。拉薩河和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別為11kg/m3和36 kg/m3。雅魯藏布江幹流年輸沙量達1390萬t,個別年份侵蝕程度較嚴重。西部地區是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次是山南地區和拉薩河地區。大面積水土流失加劇,導致耕作層變薄,土地板結貧瘠,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質量惡化,水庫(塘)難以發揮效益。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進壹步惡化了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發。
自然植被的銳減、水土流失以及道路建設、邊坡開挖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誘發和加劇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共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721起,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萬元。拉薩、澤當鎮、瓊結縣等區域內重要城鎮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6543.8+0.5億元。每到雨季,交通沿線頻繁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斷破壞城鎮、水利設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數百至數百公頃農田被沖走或掩埋。
1.5草地退化嚴重。
“壹江兩河”地區的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帶的溫帶草地。全區有退化草地1153700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24.3%,其中重度19%,中度37.7%,輕度43.3%。拉薩草地退化面積占草地面積的32.7%;山南退化草地5.62萬公頃,占草地面積的20.86%,其中嚴重退化草地占37.9%;日喀則地區草地退化面積達到21.1.6% ha,占草地面積的79.5%,其中嚴重退化面積占22.4%。草地退化主要表現為食用牧草減少,毒草泛濫,鼠害嚴重,土壤沙化。退化的原因與過度放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不當甚至破壞性的薪柴植被等大大促進了破壞。草地退化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的發展,進壹步形成了生態環境質量的惡性循環。
1.6城市地下水汙染
“壹江兩河”河谷平原區是西藏城鎮和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是城市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然而,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自然保護條件較差。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汙水、垃圾和工業三廢汙染了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在拉薩、日喀則、那曲地區、澤當鎮等城鎮,地下水已形成輕至中度的點狀汙染、面狀汙染和帶狀汙染,並有擴大的趨勢。
1.7水文條件惡化,土地嚴重幹旱。
隨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水資源的調節和涵養功能明顯減弱,導致地表徑流增加,地下水徑流減少,導致幹旱河谷不斷擴大,幹旱發生頻繁、周期長。冬、春、夏三季最長連續幹旱日數為156 ~ 228天。即使在6-8月的雨季,幹旱頻率也在40%以上。全區受旱面積已達59.57萬畝,缺水231.21.000 m3/d..幹旱區多分布在幹流兩側支流的中下遊。現有耕地、森林、草地處於幹旱狀態,大面積宜農荒地因幹旱難以開發。遇到大旱,糧食產量銳減,甚至顆粒無收。牲畜因缺乏飼草而大量死亡,人民生活比較貧困,嚴重制約了農牧業的發展。
1.8土地鹽堿化
“壹江兩河”地區具有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但該地區農業灌溉大多仍采用漫灌等落後灌溉方式,導致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寬谷區、林州盆地等地下水位較淺的重要農業區部分耕地鹽堿化,面積達2.87萬公頃,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2預防和控制措施
2.1開展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為政府制定保護法規提供依據。
通過對“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狀況的調查,總結了該地區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的特點和規律,劃分了資源開發對生態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提出了各分區自然資源開發中保護生態地質環境的對策。 並對開發後生態地質環境的恢復或建設提出了建議,為該地區各級政府制定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提供了基礎科學依據。
2.2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空間數據庫,逐步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
鑒於西藏“壹江兩河”的特殊地位,必須擴大地質環境監測範圍,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與評價,建設生態環境“動態”空間數據庫,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與監測,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2.3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示範調查研究,編制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
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在世界上起步較早,應用先進技術解決和監測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已大量開展。雖然中國已經意識到資源開發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但由於諸多客觀因素,仍處於起步階段。“壹江兩河”地區擬采用生態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學、“3S”等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選擇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典型區域(段),開展生態環境地質特殊範圍的調查研究,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範,示範和指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的深入開展。
2.4加快“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為生態環境建設和修復工程規劃提供依據。
盡快摸清“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編制“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圖和“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修復工程規劃圖。在此基礎上,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防治,進壹步加大環保投入。為“壹江兩江”地區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恢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為“壹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修復工程的規劃提供了依據。
3結論
“壹江兩江”地區氣候惡劣,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不穩定。沒有生態屏障的保護,誘發和加劇了壹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系統向無序和衰退方向發展,惡化了生態環境質量,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制約了該地區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使該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開展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和生態環境建設與修復工程規劃。可以預見,只要生態環境地質規劃的所有工程內容得到全面落實和實施,這壹地區就壹定能夠建成青藏高原工農業發達、效益顯著、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區。
參考
[1]陳孟雄。論生態地質環境系統與綜合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 (3): 3 ~ 6。
魏倫武。西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3 (1): 6 ~ 8。
魏倫武,賴。西南地區流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探討。四川地質學報,2002,9 (3): 153 ~ 155。
劉玉海。黃河中遊區域地質環境特征、問題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2 (2): 73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