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業化,陷阱還是動力 摘要: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重化工業時期。重化工業將主導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本文指出,中國目前尚不具備重化工業大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等相關條件。超前、盲目的重工業化將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就業問題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中國實現工業化應該開拓新思路,理性選擇發展重工業的時機,切實加強技術和組織創新,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關鍵詞:重化工業; 陷阱; 動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有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過程中的中後期階段——重化工業時期。重化工業將主導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不少地方政府在增加財稅、彰顯“政績”的利益驅動下,超前、超自身能力投入大量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重工業化的熱潮初現端倪。筆者認為,“重化工業論”並不符合中國國情。我國目前尚不具備重工業大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技術條件。盲目、片面地追求重工業化將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危險。 壹、緣起:重化工業論及其理論淵源 重化工業為壹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被人們稱為國民經濟的“脊梁”。1999年,我國的重工業增長速度比輕工業高出1個百分點。到了2000年時,重工業增長速度比輕工業快3.5個百分點,2003年又升至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重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達到了64.3%,幾乎接近了1960年的記錄(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車、電力、冶金、電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業行業實現利潤3914億元,占整個工業利潤總額的54%,這六大行業***新增利潤1281億元,占整個工業新增利潤的57.3%[1]。針對近幾年來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勢頭,有人驚呼: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 追溯“重化工業論”的理論淵源:壹是霍夫曼的“輕重工業轉換定理”。他以消費品工業(輕工業)產值與資本品工業(重工業)產值的比例(霍夫曼系數)為依據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輕重工業產值比重此消彼長,重工業比重逐漸占據上風;二是H·錢納裏的“經濟結構轉換模型”。他以人均GDP為參照指標,將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分為三大階段: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和發達階段。而工業化階段又進壹步細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其工業化各階段中的中、高級階段就是重化工業大發展時期;三是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他認為,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六個成長階段:“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成熟階段”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就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化工業階段。而除“傳統社會”以外的後五個階段,就是壹般所指的工業化進程諸階段;四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增長理論。馬克思指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為了能夠使再生產持續進行並不斷地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必須快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2]489頁。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壹文中,也認為,“……增長最快的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3]71頁 以上四種理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經濟內部結構變遷的過程。部分學者正是基於這四種理論而提出“重化工業論”的。 二、解構:重化工業論的誤區 筆者認為,基於霍夫曼定理等經濟學理論而導出當下中國的“重化工業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從理論上看:1.霍夫曼、馬克思和羅斯托等人的理論是對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之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而當下中國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與當時西方發達國家所處時代不同,國情也不同。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就壹定適合中國嗎? 2.如果說重工業化階段是工業化過程中無法繞過的“坎”,那麽,這個“坎”是否在當下中國就非得跨過?等條件成熟時再跨過這個“坎”不行嗎?(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在此並不是懷疑霍夫曼等人的理論在特定範圍具有特定程度的真理性。而只是懷疑由此引申出的“重化工業論”在當下中國是否“服水土”。) 從實際上看,我國目前也尚不具備重工業大發展的相關條件。 (壹)中國缺乏重工業大發展的經濟基礎 重工業是壹個規模龐大、資金密集、技術要求高、能源消耗多的工業部門。若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作後盾,發展重工業無異於空中樓閣。而證據表明,中國目前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撐重工業的大發展。 1.中國的“三農”問題依然嚴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農業的發展與發達進度直接關系到工業化的進程。毛澤東在50年前的《論十大關系》壹文中就指出:“……如果是真想(發展重工業),或者想得厲害,那妳就要註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4]25頁”。當代中國的工業化更是離不開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的解決。而目前,我國鄉村依舊貧困落後,許多地方仍沿襲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農村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發展緩慢。據統計,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之比在20世紀80年代為1.8:1,到2001年上升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貼,這比例將達到6:1,這壹比例在世界範圍內都不多見。而且,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為4.6%,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長2.5%,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5]111頁。此外,自2000年以來,中國糧食已連續4年出現產不足需的局面,而且缺口逐年擴大,2003年糧食產需缺口更是高達1000億斤[5]102頁。面對這些數據,筆者不禁要問,“三農”問題不解決,中國能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模式適合當下中國嗎? 2.中國的資本資源仍然相對緊缺。 如前所述,重工業是壹個資本密集型的工業部門。豐富的資本資源是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之壹。而我國的資本資源仍然比較緊缺。雖然2003年我國城鄉儲蓄存款余額達103599.5億元,比2002年增長19.2%,並連續三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5]322頁;2003年上半年外商實際直接投資也增長了34.3%,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增長了40.3%[5]15頁,但這些資本資源仍然無法滿足中國這壹巨型經濟體的資本需求。尤其在壹些欠發達地區,投資不足現象依然嚴重。此外,由於投資環境問題、能源短缺問題等原因,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增長速度存在逐漸減緩的危險。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2004年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338.8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99。增速已經較去年上半年的14.5%有所放緩[6]。很難設想,在資本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大力發展重工業。 另有學者認為,國際產業特別是資本品制造業開始較大規模地向中國轉移將為我國重工業發展提供支持。對此,筆者有兩個擔心:①外商大量投資我國的重工業,其根本動機是賺取利潤。在當前我國工業技術仍然落後、知識產權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其最終結果很可能如厲以寧所說:“……外資使用了國內廉價的勞動力,消耗了中國的能源,最後賺取利潤離開[7]。” ②重工業關乎國計民生,是建立壹國獨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體系的關鍵。而大量外資湧入我國的重工業部門,勢必影響我國整個工業體系的獨立性和抗風險能力。 (二)中國缺乏重工業大發展的社會基礎 1.中國的城市化水平較低 有學者認為,中國正在加速的城市化將為重工業的大發展提供空間聚集條件。重工業的大發展反過來又將為城市化提供產業支撐。而據筆者所知,中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約為40%(甚至可能更低),大大低於多數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時約60%的水平,甚至比同等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低約15個百分點。即使中國的城市化速度每年保持在1%-1.5%的高速度上,也要過20年左右才能達到西方工業化中期時的城市化水平[8]。而且,在農業人口龐大、城鎮就業崗位緊缺、城市擴散效應較弱的形勢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是步履維艱。失業人口再就業難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這“兩難”問題將長期困擾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由此,在當下中國,就業率與城市化水平存在著壹種正相關關系(如下圖所示)。 需要解釋的是,在當下中國,就業率與城市化水平之間只是相關關系,而非必然因果關系。但我們采取的壹系列提高就業水平(包括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措施(如發展服務業、興建小城鎮等等),將會促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包括在曲線Ⅰ1上的移動及由曲線Ⅰ1向曲線Ⅰ2的移動)。所以,吸納勞動能力較低的重工業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將不會有明顯的效果。而這反過來又會制約我國重工業的發展。 2.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容忽視 我國的失業人口群體龐大,就業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如果要大力發展吸收勞動力能力較弱的重工業,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社會化程度低、覆蓋面小;保障基金多頭管理;體制分散;基金沒有“專款專用”且浪費嚴重;保障水平較低;尤其農村的社會保障非常薄弱。這些問題導致失業、危難等弱勢群體的生活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再加上貧富差距懸殊、社會流動加快等等原因,社會不穩定因素(如犯罪、自殺等)發生的頻率上升趨勢日益明顯。試想,壹個面臨“斷裂”危險的社會承受得住重工業的大發展嗎? (三)中國缺乏重工業大發展的能源與技術支撐 1.中國重化工業的能源之憂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在能源儲備上,我國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可采儲量僅為2.6噸,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噸。自1993年開始,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而且進口數量在逐年增加[9]。重工業的大發展將消耗巨量的能源。據統計,目前我國重工業單位產值能耗約為輕工業的4倍。2003年,中國GDP占世界的4%,而這壹GDP的實現消耗了2.6億噸鋼,約占世界的25%;消耗了近17億噸煤,占世界的30%;耗用8.2億噸水泥,約占世界的50%;消耗了2.5億噸石油、1.89萬億度電。單位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3.4倍[10]。據此,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將給中國帶來能源危機恐怕不是危言聳聽。 2.中國重化工業的技術之憂 重工業大多數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技術進步有很強的依賴性。近十幾年來,以網絡化和信息化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開。我國整體科技實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新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我國在許多的科技領域仍然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也較長。根據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國科技競爭力排名繼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後,在2000年又下降3位,名列第28位[11]。此外,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還存在規模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能與世界跨國公司相抗衡並不斷促進產業升級的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等壹系列問題。技術出創新的滯後使我國重工業的發展長期陷於低效率、高能耗、高浪費的粗放型增長狀態。若不加強技術研發,壹味拼規模、拼資源,必將加重我國的能源壓力。 三、警惕:重化工業論的陷阱 羅默和盧卡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是壹個內生的增長過程。他們用內生因素來解釋長期增長率,提出壹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是由壹系列內生變量(包括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等)決定的。這些內生變量對經濟發展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同時,它們對政策又比較敏感,受著政策的影響。 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與舊發展模式相適應的體制和政策仍未得到根本轉變。又由於在財政體制、官員考核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重工業,大搞“政績工程”。所以,目前中國出現的重工業熱潮,並不是經濟發展的內生結果(即不是經濟體內部各因素積累的結果),而是各地政府調節的結果。這種忽視經濟發展規律的盲目重工業化,將會導致許多嚴重問題,把中國經濟引入陷阱之中
上一篇:濰坊雲澤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怎麽樣下一篇:雪域清泉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