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前提下,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自我修養提升上, 消費支出中與體驗有關的商品、服務越來越多。
善於使用移動互聯網等工具,找到價值觀、審美觀、消費觀類似的同好者,進入到相應的圈層中。
...
關於新中產的討論,從未止於此。哪些人屬於新中產?新中產的生活現狀如何?新中產的焦慮又來自哪裏?
我們聯合吳曉波頻道對這個擁有新審美、新消費和新連接的群體做了壹次最全面的調研與揭秘。
誰是新中產?
1、新中產主要由80後組成,大多來自壹二線城市,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
80後是當下新中產的最大子群體,占比為54%,其次是70後和90後。來自壹線和二線城市的人群占比分別為32.91%和40.03%,有27.06%來自三四線及其他城市。超過91.7%的人擁有大學本科或專科學歷,其中21.3%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
2、凈收入10-50萬或可投資資產20-500萬是新中產的中堅力量。
在新中產的收入與資產水平分布上,凈收入(除去各項開支的家庭凈收入)10-50萬和可投資資產20-500萬,這兩群人都占據了壹半以上,且兩者存在交叉,很多人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他們是新中產的中堅力量。
3、新中產標配:先進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即便在同壹收入水平上,認為自己屬於新中產的群體,更註重走出去看看,增強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也更註重健康,他們在消費、審美和與世界的連接方式上更現代也更加新潮。
4、新中產多集中在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制造業四類行業
對於新中產而言,城市對消費選擇的影響很小,但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卻很大。關於新中產的職業,壹線城市中,有57%的調查對象從事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制造業四類行業;而在二線城市,這個比例為51%,三四線城市則更低,城市級別與高薪行業數量成正比。
新中產的生活狀態如何?
1、壹線更愛金融資產,二線更願兼職創業
在收入來源上,有超過86%的調查對象有“工資、獎金等職務性收入”,82.5%的新中產除了職務性收入,還有其它收入。 職務性收入依舊是新中產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同時新中產又不僅僅依賴於職務性收入。
在資產性收入上,不同的城市級別也有區別。二線城市16.2%的新中產通過開店或辦企業來增加收入,而這個比例在壹線城市只有12.8%;在金融投資收益上,情況則相反。壹線城市擁有金融投資收益的比例達到51.5%,而在二線城市中占比僅為45.6%。
2、自我提升成最“壕”消費
過去壹年新中產消費的核心主題是消費升級,在消費顯著增加的Top10選項裏,僅有1項是實物類商品(服飾),其余9項都是體驗類服務。其中排在第壹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學習與自我提升,超過壹半的新中產人士顯著增加了這方面開支,這得益於日漸成熟的知識和IP付費產業。
3、旅行是新中產標配,熱愛自由行
未來壹年,93.3%的人有出遊計劃。其中,有3/5的人計劃出國遊。出國遊的目的地首推歐美,其次是東南亞及南亞、日韓。計劃出遊的人中,86%傾向自由行。像中東、非洲、拉丁美洲這些相對冷門的旅遊目的地,自由行的占比仍超7成。在旅行上,新中產毫無疑問是壹群既有見識、又有能力的人,跟團遊對他們來說有壹定程度的拘束。
4、學習是終身大事,愛讀書勝過看電影
過去壹年,知識產權類消費中,比例最高的是購買書籍,83%的人有過這方面消費。其次是看電影,占74%。第三位是在線課程或知識類產品,占62.9%。在83%的購書者中,超過2/3的人有固定的書籍閱讀習慣,這意味著至少56%的 新中產尊重知識、樂意閱讀,並以此作為終身學習、自我提升的主要方式之壹。
新中產的焦慮來自哪裏?
1、普遍的職業發展焦慮:收入與能力不匹配?
在導致工作壓力變大的因素中,“收入提升低於預期”是大家的普遍焦慮,超過40%以上的調查對象有此類壓迫感;而“職業上沒有清晰的規劃”這壹選項的占比也達到35%以上。另外在壹線城市中,“職位晉升低於預期”這壹因素的占比高於二線城市,分別為32.2%和27.3%,壹線城市的調查對象更擔心自身職業晉升道路被局限。
2、居住成本有壓力,但努力也能攢下錢
在平時居住成本中,只有將近16%的調查對象認為交完房租,加上日常支出已經所剩無幾。調查對象更多集中在“有壹點壓力,但還在承受範圍內”,但壹線城市人的壓力要明顯高於二線城市,分別為40.8%和31.5%。
3、房子越漲越要買,無奈首付自己扛
超過25%的調查對象在過去兩年中購置了投資性房產。在購買房產的人中,只有三成調查對象購房完全依賴自己(或夫妻)積蓄支付首付,其余七成調查對象購房的首付資金需要外來支持。
不菲的收入與體面的工作給中產帶來片刻的欣慰,但不安與焦慮才是中產光鮮外表下最戳心的痛點,消費升級或許正是他們面對這種焦慮選擇的解決方案。
壹方面,面對迷茫,我們希望新銳中產階層可以更多思考,明確個人價值和目標,用於追逐夢想;另壹方面,我們呼籲從政府、社會等多個層面給予中產階層更多關註和支持,讓他們丟掉包袱自由前行,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這將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