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縣位於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北部,隸屬省會西寧市管轄。全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裏,轄22個鄉、6個鎮,人口410000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裏。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可利用草地234萬畝;林地面積654.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6.4%,居全省首位。野生植物多,藥用植物160多種。赤芍、龍膽草、茵陳、大黃出口北京、上海。沙棘林面積1.2萬畝,白樺林面積6萬畝。開發生產的沙棘油、沙棘汁、樺樹汁等產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當地產品種類繁多,如蠶豆、蕨菜、活牦牛等,暢銷國際市場。珍禽異獸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藍雉等。已探明的礦產有31種,其中煤炭、石英、白雲石、石灰石、方解石、長石、高嶺土、粘土等儲量可觀。水資源豐富,黃河三級支流北川河貫穿全縣,較大的河流中也有寶藏。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
大同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450-800毫米,年平均氣溫4.7℃,夏季涼爽宜人,自然風光獨特。它是青海省重要的旅遊景點之壹,發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自然風光旅遊前景良好。
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縣城距西寧僅35公裏,距西寧曹家堡機場不到50公裏。227國道(即張寧公路)貫穿全境,縣內公路連接28個鄉鎮,寧大鐵路直達縣城。此外,各大廠礦有7條專用支線,可以滿足運輸需要。
郵電通訊發達。電話號碼已升至七位數,2萬部程控直撥電話已與西寧聯網,可直撥國內外。無線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已開通四年,電報傳輸已進入全國自動傳輸網,實現了市話程控交換、數據長途傳輸和無線尋呼自動化。
這個地區充滿了電。青海最大的火電廠——橋頭電廠已在該縣建成,裝機容量68萬千瓦。縣內還有小水電站,西北最大的水電廠龍羊峽電廠直接送電,為大同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
大通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國500個糧食大縣之壹。現有耕地面積79萬畝,盛產小麥、蠶豆、油菜和青稞,其中蠶豆和油菜為當地優勢作物。大同蠶豆以粒粒勻稱、籽實飽滿、色澤鮮艷、營養豐富而享有盛譽,每年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產的信用植物油——綠色的油,色拉油,色澤清亮,味道清香——暢銷省內外。以家庭農業和草原放牧為補充的農村地區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肉、蛋、奶和家禽。
大通縣是青海省重點工業區之壹。青海鋁業公司、長慶鋁業公司、蘇青氯酸鹽公司、橋頭電廠、青海重型機床廠、青海黎明化工廠、大同礦務局、青海第壹、第二水泥廠等大中型中央和省屬企業落戶大同,使大同成為全省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制造、化工、建材、輕工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當地工業蓬勃發展,全縣形成了矽酸鹽、煤炭、冶金、化工、機械、飲料食品、糧油等工業體系,鄉鎮企業形成了壹定規模。
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全縣有22個大型市場和近100個商業網點。橋頭鎮,654.38+萬人口,有三個公園,654.38+0自來水廠和壹個文化廣場,文化、衛生、金融、廣電、體育等基礎設施和服務條件良好。
大通縣,西寧下轄市,國務院批準開放的內陸城市,享受國務院給予沿海城市同等優惠政策。
村鎮簡介
橋頭鎮(橋頭鎮)位於縣城東南部,是縣政府駐地。人口6.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16.2%,藏族占3.2%。它占地33.6平方公裏。轄胡集溝、向陽堡、洪河限、暗門灘、袁樹兒、小梅洞、大梅洞等7個村委會,人民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橋東、牦牛山、花園北路、花園南路等7個居委會。橋頭鄉成立於1952,橋頭鎮成立於1956。1958年改為五星人民公社,次年改稱橋頭公社。橋頭鎮改建1965。
城關鎮(城關鎮)1957年前的縣城。位於縣城中南部,距縣城駐地18km。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39.8%,土族占13.9%。面積43.6平方公裏。轄東門、下毛百勝、上毛百勝、好來、城關、西門、西關、龍曲、塔瓦、北寺、張家莊、大莊、楊坡莊、柳樹莊、李家磨、上寺嘴、下寺嘴、鐵家莊、林家臺、沙壩圖20個村委會和城關1個居委會。清雍正三年(1725),建白勝堡,民國二十六年(1937),建白勝鎮。1951設立城關鎮,1952改為城關鄉,1956重建。1958並入互助公社,1959變更為城關公社。1984變更為城關鎮。
新程響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5公裏。人口1.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16.4%。它占地59.2平方公裏。轄新城、上關、侯莊、南關、古城、上廟、下廟、姚莊、猴子溝9個村委會。民國二十五年(1936),設立永安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建成新城;1951年改造為第五區第壹鎮;1952,重新建立為新城;並於1956劃歸西寧市管轄。
黃家寨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10公裏。人口2.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著、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它占地29.7平方公裏。轄黃家寨東村、黃家寨西村、劉冬、下陶家寨、上陶家寨、楊家寨、徐家寨、上趙家磨、下趙家磨9個村委會。民國25年(1936)設立黃家寨鄉,次年改為永和鄉,民國34年(1945)改為黃家寨鄉。1951年改為第五區第三鄉,1952年更名為黃家寨鄉。1956轉西寧市,1958轉七月十三日人民公社,1960轉大通縣,1963轉黃家寨公社,1984轉黃家寨鄉。
清平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15km。人口65,438+0.65,438+0,000,以漢族為主,還有蒙、藏、土族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總人口的6.65,438+0%。面積38.1平方公裏。轄平東、阿甲、索家、上柴家堡、下柴家堡、大哈門、邢臺、陳嘉、寺兒莊、坪地莊、太臺等11個村委會。1956成立清平鄉,1958並入景陽公社,1961分出清平公社,1966並入黃家寨公社,1984改為清平鄉。
常寧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14公裏。人口1.65,438+0,000,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族、藏族,回族占總人口的16.3%。它占地27.2平方公裏。轄長寧、王家莊、辛寨、夏衍、甘溝門、宋家莊和韓家山7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立長寧鄉;1950,仍設長寧鄉,劃歸西寧市;1963年,歸還大同縣,建立長寧公社。1966並入後子河公社,1984改為長寧鄉。
侯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19公裏。人口1.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土族、藏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8%。它占地44平方公裏。轄東村、西村、嘎莊、陳家莊、戴家莊、上孫家寨、中嘴山、黑溝、洪雅、康佳、田家、尹家、王嘉、雙廟、河灘等15個村委會。後子河鄉建於1949,1956劃歸西寧市管轄。是1958的七·壹三公社,1959改為後子河公社,1963回到大通縣,1984改為後子河鄉。
景陽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30公裏。人口1.4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著、藏族、蒙古族。它占地54平方公裏。鄯善、幹樹灣、蘇家堡、山城、土關、時嘉、大寺、小寺、寺溝、大寨、小寨有11個村委會。蘇家堡鄉建於1954,1956改為景陽鄉,1958改為景陽公社,1984改為景陽鄉。
崗向寵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32公裏。人口9000人,以漢族為主,也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46.4%。它占地52.4平方公裏。轄上拱沖、來拱沖、鐘靈、哈門、龍泉、泉頭、蘭沖、金沖8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廈門巷成立;1951,建立第三區,第三鄉;1954,改為山區城鄉;1956,改為西門回鄉;並於1958並入景陽公社。
元朔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7公裏。人口2.6萬,主要是漢族,還有藏族、土著、蒙古族。它占地52.8平方公裏。轄包堡、包家寨東村、包家寨西村、水泉灣、毛家寨、老營莊、何家寨、新田堡、毛家溝、大灣等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元朔鄉;1951,改為五區四鄉;1952,復元朔鄉;1956年劃歸西寧市管轄;1960年,歸還大同縣,建立元朔公社。
獅山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離縣城駐地15km。人口7000,都是回族。總面積27.4平方公裏。轄洪雅火湖、雜湖、冰溝、花間、石板灘、西坡、上馮集、下馮集、小溝9個村委會。獅山鄉成立於1952,獅山回族鄉成立於1956,1958改為幸福公社。次年改稱獅山公社,1984重建獅山回族鄉,1985改獅山鄉。
朔北藏族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政府駐地5公裏。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其中藏族占40%。面積43.7平方公裏。轄阿家堡、永豐、菜子口、姚將臺、小龍園、馬場、代同莊、下吉窪、李家鋪9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建立朔北鄉;1951,改為四區二鄉;1952,改為碩北鄉;1958,改為洪光公社;次年,改為朔北公社;1984年改為碩北藏族鄉。2006年8月,_溝鄉撤銷,並入朔州北部藏族鄉。
_刁溝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駐地11 km。人口6000人,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土等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40.4%。它占地40.3平方公裏。轄鄭家溝、拉浪臺、老狼、馬家莊、白牙溝、巴斯亞、花克莊、東直溝、邊馬溝9個村委會。_溝鄉於1949沿舊體制建立,1951改為第六區第壹鄉,1952改建為_溝鄉,1956並入碩北公社,1958改為洪光公社。2006年8月,_溝鄉撤銷,並入朔州北部藏族鄉。
董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17公裏。人口1.5萬。總面積94.4平方公裏。轄多隆、元墩子、劉家莊、崖門莊、樂康、老虎溝、爾瑪依娜、杏花莊、仙米、田家溝、科瑪爾、南壇、馬岐等13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多隆鄉;1951,改為第六區第三鄉;1952,改為多隆下鄉;1956年建立為多隆藏族鄉鎮;1958,改為東風公社;並於次年更名為東峽。
香花藏族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23公裏。人口9000人,以漢族為主,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46.6%。面積172平方公裏。轄上灘、下灘、三角城、將軍溝、達隆、壹卡、馬莊、流水口、梨樹兒9個村委會。民國26年(1937)設立香花鄉,1951改為第六區第四鄉,1952改為香花鄉,1956設立香花藏鄉,1958並入東風公社,後改名香花鄉。
華林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14公裏。人口14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16.4%,還有漢族、藏族、土族等民族。它占地208.8平方公裏。轄勝利、瓜達拉莊、華林莊、興隆、關壩、臺子、本瓦溝、阿甲溝、旅順、西溝、舒淇、東莊、峽口、敖包溝等14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華林鄉;1951,改為六區七鄉;1952,華林回族鄉成立;1956年並入東風公社,後改為東峽。
塔爾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駐地8公裏。人口1.8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總面積35.2平方公裏。轄賀州莊、涼州莊、塔爾灣、下九莊、上九莊、石家莊、韭菜谷、泉溝、本坑灘、中莊等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塔耳鄉;1951,改為三區六鄉;1952,塔耳鄉成立;1956年,塔兒回鄉成立;並於1958並入解放公社。
瑤草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駐地12km。人口8000人,主要是回族、藏族和漢族。回族占總人口的97.8%。面積為41.6平方公裏。轄半溝、塔爾溝、王莊、葛大莊、瑤草灘東莊、瑤草灘西莊6個村委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建立藥草鄉;1951,改為三區七鄉;1952,重新建立藥草鄉;1956年,建立香草回族鄉;1958年並入解放公社,後改名藥草公社。
辛莊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14km。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還有漢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回族占總人口的54.4%。面積54.4平方公裏。轄上善、下善、李家山、神窪、廈門、新莊、太旗莊、吉倉、中潭、尕莊、紅石崖、蘭龍等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新莊鄉;1951,改為三區四鄉;1952,重新建立新莊鄉;1956,新莊回族鄉成立;並於1958年並入解放公社,後改名辛莊。
包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28公裏。人口1,000人,以土族為主,還有漢、蒙、藏等民族,土族占總人口的70.9%。面積1174.8平方公裏。下轄韓琦溝、水草灘、哈家嘴、油房莊、張家譚、那楞溝、五間房、廟堂、孔家梁、敖包頭10個村委會和巴彥1個牧區委員會。1952,建立寶庫鄉;1956,建立寶庫土族鄉;1958年並入解放公社;191,寶庫公社分家;1984,改為寶庫土族鄉;1985,改為寶庫鄉。
Xi山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29公裏。人口7000人,以土族、漢族、藏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53.1%。它占地43.2平方公裏。轄盛迪壹卡、西北岔、古樓馬坊、沙嘎圖、多蘭、西山、官壩、東山8個村委會。1981年成立西山公社,1984年成立西山土族鄉,1985年改為西山鄉。2006年8月,西山鄉撤銷,並入青山鄉。
青山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30公裏。人口8000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藏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其中土族占總人口的35.6%,藏族占19%。面積103.9平方公裏。轄左氏土、龍窩、聶家溝、李順、賀家莊、青山、沙岱、洪泉8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鼓樓鄉、齊家鄉;1951,第三區第壹、第二鄉鎮變更;1958,並入先鋒公社;次年,改為青山公社;1984,青山土鄉成立;而在198。2006年8月,西山鄉撤銷,並入青山鄉。
林青鄉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駐地33公裏。人口1,000,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藏族、蒙古族,其中土族占總人口的43.3%。它占地295.6平方公裏。轄中莊、盛迪、貓河灣、柳林灘、棉格勒、下陽山、上陽山、馬哈、泉家灣、白土崖、雪梨河、窩馬等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多羅下鄉;1951,二區壹、二鄉變更;1952成立多羅再次下鄉;1953年單獨設立青林鄉,1953年。
多林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22公裏。人口9000人,以土族、漢族、藏族、蒙古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55.438+0%。它占地46.8平方公裏。轄石潭灘、下寬、上寬、下郎家、上郎家、口子莊、馬場莊、哈、烏石莊、蒼龍莊等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多羅下鄉;1951年,多林鄉成立;1956年並入紅旗公社;後來,多林公社成立;1984年,多林土族鄉成立。
巽讓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26公裏。人口1.65,438+0,000人,以突厥人居多,占總人口的72.9%。還有漢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面積128平方公裏。轄馬石康、古孤家、巡蔔溝、莊頭、八裏莊、武勝溝、蘭家、安寧灘、巡蔔、嘎樓、湯芳、上後拉、後拉等13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1951年割讓給二區第三鄉;1952割讓給農村;1956割讓給土族鄉;並於1958並入紅旗公社。
季樂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17公裏。人口1,000,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5.8%。還有漢族、土族、藏族,面積54.6平方公裏。轄吉拉口、上河中、下河中、陽坡莊、樅陽溝、深溝、吉拉上、吉拉上、侯莊、牙灣村、查達姆等11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極樂村;民國三十七年(1948),極樂村合並;1950,再次設置極樂村;1951,二區第四、第五鄉鎮變更。1961年,極樂公社成立;1984年,極樂回鄉成立;1985,改為極樂鄉。
斜溝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16km。人口7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5.5%。還有漢族、土族、藏族。總面積47.8平方公裏。轄小葉壩、大葉壩、葉八百、河灘莊、斜溝、上窯洞村、下窯洞村等7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薛溝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名斜溝鄉;1951,改為二區六鄉;1950,斜溝回族鄉成立;並於1958年並入。
梁角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駐地7.5公裏。人口1.5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它占地42.8平方公裏。下轄石莊、上支泉、下支泉、橋兒溝、下幹溝、梅洞溝、白崖、上幹溝、宋林、沙步、錢月、兩角溝等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設立良教鄉;1951,改為二區七鄉;1956,改為良教回族鄉;1958,並入五星公社;次年,改為橋頭公社;1963,良教單獨成立。
2021年4月,大通縣在中國最美鄉村100強榜單中排名第68位。
2021年3月,大通縣在中國放心食品百強榜單中排名第43位。
2021 1 10月,國家民委命名大通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21 1中央文明辦確認了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大同縣榜上有名。
5438年6月+2020年2月,大通縣在2020年全國百強示範縣市名單中排名第89位。
2020年10月,11,2020年中國最美縣城名單出爐,大同縣榜上有名。
2020年6月,11,“2020年全國鄉村振興百強示範縣市”名單出爐,大同縣排名100。
5438年6月+2020年10月,大通縣榮獲2020年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
2020年7月,商務部公布了2020年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大同縣入選。
2019 12,農業農村部推薦大通縣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11 10月,水利部公布了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大同縣榜上有名。
2065438+2009年10月,大通縣被命名為全國“四好農村公路”示範縣。
2019 10,大通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 1,農業農村部確定大通縣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9年,農業農村部推薦大同縣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8年2月,大通縣被列入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18大通縣入選2018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推廣項目實施縣。
2018年,農業農村部推薦大同縣為第壹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7 12,大通縣被列為2017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示範縣。
2016年7月,大通縣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