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壹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壹組的和13枚壹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壹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註目前壹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壹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它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壹件大傅鐘***65件組成。這些鐘分3層8組掛在鐘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鐘,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鐘,其中最小的壹個鈕鐘高20.4厘米、質量為 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壹個低音甬鐘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鐘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壹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 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編鐘曲目有:
01 竹枝詞(編種與編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樂合奏)
03 屈原問渡(古樂合奏)
04 楚商(古樂合奏)
05 幽蘭(古琴與編鐘)
06 國殤(古樂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