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署名。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廣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國家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貿易諸事,五代時廢止。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使,掌海上貿易。徽宗崇寧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寧波)、密州(今山東膠縣)、秀州(今上海淞江縣)等地設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船只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 1130年)初罷閩、浙市舶司,職歸轉運司。元同宋制,世祖時,於廣東置市舶提舉司,武宗至大時(公元1308—1310年)罷。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廣州、慶元三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明代於沿海各處置市舶提舉司,掌海外各國朝貢市易之事。嘉靖後,僅留廣東壹處。清初實行關閉政策,對外通商口岸僅限澳門壹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開廣州、漳州、寧波、雲臺山(今連雲港)四口貿易。乾隆時僅留廣州壹口通商。鴉片戰爭後,設稅務司、總稅務司管理海關諸事,大權落入洋人之手。
宋朝市舶司
* 北宋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州市舶司。
* 北宋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設杭州市舶司、明州市舶司(明州今寧波)。
* 北宋宋哲宗元佑二年(1078 年)設泉州市舶司、密州市舶司(密州今青島)。
* 北宋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設秀州華亭市舶司(今上海華亭)。
* 神宗熙寧時期設秀州澉浦市舶司(今浙江海鹽)。
* 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設江陰港市舶司、溫州市舶司。
南宋時代有8個市舶司,主要分布於東南沿岸,江陰、秀洲華亭、秀州澉浦、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廣州。泉州成為通商大港[2]。
[編輯] 管理範圍
宋代市舶司有如下幾種職能:
船舶出入口管理:
* 給外國船舶發放入港許可證。
* 給本國出洋船舶發放許可證。稱為「公據」或「公憑」(大船發公據、小船發公憑)
出入口貨物管理:
* 派兵監守入港船舶,防止透漏逃稅。即「編欄」
* 上船驗貨。即「閱實」
* 對入口貨物抽取入口稅。即「抽解」
* 為朝廷收購舶來品。即「博買」
海上禁防:
* 監管禁運地區(遼、金)
* 監管違禁品貨物輸出(如金、銀、銅、鐵、鹽等)。
[編輯] 貨物
* 來自大食、嘉令、麻辣、新條、三佛齊等國:珍珠、象牙、犀牛角、腦子、乳香、沈香、煎香、珊瑚、琉璃、瑪瑙、玳瑁、龜筒、梔子、香薔薇水等。
* 來自真臘、三泊、緣洋、登留眉、西棚、羅槲、蒲甘:金顏香
* 來自渤泥:腦板
* 來自闍婆:藥物
* 來自占城、目麗、木立千、賓達儂、胡麻、巴洞、新州:夾煎餅
* 來自佛羅安、朋豐、達羅啼、達磨:木香
* 來自波斯蘭、麻逸、三嶼、蒲裏喚、白蒲邇:吉貝布、貝紗
* 來自高麗:人參、銀、銅、水銀、綾布。
來源: 百度百科,wiki.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