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完善制度,約束紀檢監察幹部的行為。
“燈下黑”問題的出現,在壹定程度上暴露了當前紀檢監察工作中的監管漏洞和制度缺陷。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紀檢監察幹部隊伍建設提出了“加強紀檢垂直管理”的要求。同時,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也對加強紀檢監察隊伍自身建設作出了明確部署:“轉變工作崗位、轉變方式和作風,以鐵的紀律建設紀檢監察隊伍。”這些措施旨在從制度上防止“燈下黑”。然而,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要進壹步細化措施,形成長效機制,有效約束紀檢幹部行為。比如,海南省紀委監察廳近日出臺《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制約規定》,對紀檢監察機關領導成員監督、普通幹部監督、紀律處理監督、責任追究等進行了全面規定。規定全面、具體、可操作。
第二,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紀檢監察幹部的免疫力。
紀檢監察幹部對腐敗並沒有先天的“免疫力”。外界的惡劣影響,很可能使“裁判”無法秉公執法,甚至為腐敗開後門,充當保護傘,危害黨的形象和事業。因此,紀檢監察幹部必須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壹堵弱墻”。
首先,作為壹名紀檢監察幹部,要修身養性,主動培養鐵面無私的品格,自覺抵制不正當的做法,自覺模範遵守各項紀律,要求別人不要的事情先做,不要違反別人不要求違反的紀律,從自己做起,以優良的作風落實“三轉”的要求;
其次,作為紀檢監察幹部,要進壹步增強責任意識,堅持黨性原則,忠實履行職責,清正廉潔,堅決同腐敗分子和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再次,作為紀檢監察幹部,要培養和樹立“務實清廉為民”的工作作風,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假、大、空”,察實情、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謀劃工作,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用”
最後,作為紀檢監察幹部,要進壹步增強公仆意識,牢固樹立監督者要帶頭接受監督的意識,自覺接受黨組織、黨員幹部、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嚴於律己,秉公執紀,文明辦案,以實際行動做黨的忠誠衛士和群眾的貼心人。
三是強化監管,加快構建內外循環監管機制。
為了維護紀檢監察隊伍的廉潔性,防止紀檢監察權力被濫用,不僅要運用教育、調查、再教育等常規手段,還要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加強內外監督,確保紀檢監察機關的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
首先,要成立專門的內部監督機構。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再幹凈的崗位,也會被“汙染”。只有監督,權力的“野馬”才不會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中央紀委監察部在今年實施的機構改革中設立了幹部監察室,隨後,各省級紀檢監察機關也相應設立了幹部監察室。這種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容易產生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錯覺。所以,壹定要慎重選擇人員配備。這些人員必須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全面的紀檢監察專業水平、較強的黨性和良好的品格,並可能傾向於那些不再參與日常紀檢監察工作的人員,如退居二線或退休人員,這些人員開展的監督檢查工作應由紀委書記直接領導和指揮。
其次,要完善相應的內部管理機制。現有的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管理文件和規定大多比較籠統、抽象,可操作性不強。對違反工作程序等壹般工作環節管理監督過多,對壹些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和環節制約不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可以考慮啟動新的內部監督模式,將各種制度和規範“程序化”,固定在紀檢監察機關的內部網絡中。所有的工作都設置了相應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固化後,結果自動記錄存檔,無法人為修改,實行客觀、真實、公正、規範的“在線”管理。
再次,要加強外部監管,強化內外流通監管。重點是逐步實現紀檢監察的公開透明,最大限度地減少紀檢監察脫離實際的神秘感,主動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建立立體化、全方位的監督模式,如引入新聞監督、輿論監督、網絡監督和外部監督員,加強對紀檢幹部作風、紀律和執法的監督。此外,紀委、監察局也要定期向人大、政協匯報工作。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機構應定期或不定期與外部監督機構交流信息,接受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