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供給學派的著名代表拉弗教授長期致力於稅收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他在分析研究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發現稅率、稅收收入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壹種特殊的函數關系:當稅率為零時,市場經濟活動或稅基最大,但稅率為零。稅率小幅提高後,稅基會相應減少,但幅度較小,因此稅收總額會增加;當稅率上升到某個適度點時,稅收收入最大化,找到最佳稅率。如果超過這個點,繼續提高稅率,就會進入“拉弗禁區”,因為稅基會有更大程度的降低,即市場活力或加速生產萎縮,導致稅收下降;當稅率處於禁區末端,即稅率為100%時,稅收也會相應下降為零。
因此,財政原則並不意味著稅率越高,稅收越大。稅收公平原則是指政府稅收,包括稅收制度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適用,都應得到保證和遵循。
稅收公平原則要求條件相同的人繳納相同的稅(橫向公平),條件不同的人要區別對待(縱向公平)。研究公平問題,必須聯系市場決定的分配狀態。如果由市場決定的分配狀態已經達到了公平的要求,那麽稅收就應該盡可能少地對現有的分配狀態進行幹預;如果市場決定的分配狀態不符合公平的要求,稅收應發揮其再分配功能,積極修正現有的分配格局,直至符合公平的要求。
公平是稅收的基本原則。在亞當·斯密的稅收四原則中,公平原則排在第壹位。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強調稅收公平的論述。在現代社會,稅收公平原則是世界各國政府完善稅制所追求的目標之壹。但是,在不同時期,對於稅收如何公平,往往有不同的標準和理解。從歷史發展過程看,稅收公平經歷了從絕對公平到相對公平、從社會公平到經濟公平的發展過程。
稅收公平首先被視為壹個社會公平問題。社會公平壹直是影響政權穩定的重要因素之壹。稅收本來就是政府給納稅人的免費分配。雖然征稅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征稅畢竟是直接減少納稅人的利益。所以在征稅的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利益的對立和沖突,納稅人自然特別關心征稅是否公平合理。如果政府征稅不公,征稅的阻力就會很大,逃稅嚴重的時候還會造成社會矛盾,甚至政權更叠。
稅收的社會公平原本指的是稅額的絕對公平,即要求每個納稅人繳納相同數額的稅款。在稅收實踐中的反映就是定額稅和人頭稅的盛行(人頭稅和定額稅即使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失)。亞當·斯密所指的公平是稅負的絕對公平。它強調每個納稅人都應該按相同的比例納稅。也就是說,不同收入水平的納稅人雖然繳納的絕對稅額不同,但承擔的稅負(或稅率)是壹樣的。反映在稅制上就是實行比例稅率。亞當·斯密的公平原則,在強調比例稅率的同時,也強調所有公民在稅收上應壹視同仁,不應有免稅特權。這其實是為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作為封建殘余大量存在的貴族階級享受免稅特權而提出的。從理論上講,絕對公平,無論是稅額的絕對公平,還是稅負的絕對公平,都需要普遍征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瓦格納在他的《社會正義原則》中首次提出了普遍性原則,即稅收應該對每個人都是普遍的,不應該有享受免稅的特權階層。同時,瓦格納把公平的標準從絕對公平發展到相對公平,即要考慮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納稅能力大的多交,納稅能力小的少交。它要求稅制應該實行累進稅率。如今,理論上相對公平可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所謂橫向公平,簡單來說就是納稅能力相同的人要承擔相同的稅;縱向公平是指不同納稅能力的人不應承擔相同的稅負。納稅能力越強,他們應該承擔的稅負就越重。那麽,如何判斷納稅能力的大小呢?通常以納稅人的財富、收入水平或實際支付能力作為判斷依據。?在現實稅制中,財產稅是按照財產和所得稅累進征收,對低收入者免稅,允許扣除家庭撫養費,就是這種公平理念的體現。
以納稅能力作為公平標準,理論上稱為“能力論”。理論上,如何判斷納稅能力可分為“客觀說”和“主觀說”。客觀地說,納稅能力應該由納稅人擁有的財富、獲得的收入或實際支付能力等客觀指標來決定。另壹方面,主觀論強調納稅人的效用犧牲或效用減少應該是相同的,或者納稅後的邊際效用應該是相同的。
除了“能力論”,還有“利益論”,即以政府服務的數量作為衡量公平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納稅人從政府的公共服務中享受同樣的福利,就意味著他們的福利水平相同,所以應該承擔同樣的稅收,以體現橫向公平;享受更多福利的納稅人福利水平更高,因此應該繳納更高的稅收,以實現縱向公平。現實中,高速公路稅收和社會保障往往有所體現,但很多時候,受益程度難以衡量。
稅收的社會公平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公眾的上述關註和回應,而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反映。人類社會從壹個尊卑有尊嚴的等級社會發展到壹個崇尚人人平等的文明社會,公民的平等權利得到確立和加強。體現在稅收上,自然要求壹視同仁,即稅收也要遵循公平原則,取消免稅特權。公平的標準之所以從絕對公平過渡到相對公平,強調縱向公平,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劇了社會矛盾,使絕對公平失去了社會基礎,要求富人多納稅。另壹方面,兩極分化也在客觀上導致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構性矛盾,必然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需要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經濟矛盾。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大,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從而增加了增稅的壓力,而稅收分配的對象是國民財富。要拓寬稅源,提高稅負,自然要更多依靠納稅能力強的富裕階層,也就是要根據納稅能力考慮征稅。
在西方稅收中,公平通常是指社會正義,瓦格納稱之為社會正義原則。現實中,政府稅收既要遵循社會公平的要求,又要實現經濟公平。也就是說,在現代經濟中,稅收原則實際上不僅包括社會公平,還包括經濟公平。稅收的經濟公平包括兩個層面:壹是要求稅收中性,即對所有從事經營的納稅人,包括經營者和投資者,壹視同仁,為經營者創造合理的稅收環境,促進經營者之間的公平競爭。增值稅的盛行和公司稅的比例稅率都是這種公平要求的體現。其次,客觀上存在不公平的因素,比如資源稟賦的差異,需要通過差別稅收來調節,營造壹個大體平等或公平的客觀競爭環境。這兩個層面也相當於社會公平中的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
稅收對經濟公平的強調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司和企業成為重要的納稅人。與個人相比,他們對經濟公平的要求比社會公平更迫切、更現實。而且,經濟公平也是稅收效率原則的必然要求。稅收效率原則也是稅收的重要原則之壹,效率與公平是辯證統壹的,特別是經濟公平以效率為目標。要使稅收有效率,就需要經濟公平。
稅收公平,尤其是經濟公平,對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稅制的建設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於我國市場發育還相當不完善,不公平競爭的外部因素較多,同時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收制度也有待進壹步完善。因此,如何使稅制更加公平,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是我國進壹步稅制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稅收效率原則是指政府征稅,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應講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則。
要求政府征稅,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收行政管理效率。可以分為稅收效率原則和稅收效率原則本身兩個方面。
稅收不僅要公平,還要有效率。這裏的效率通常有兩層含義:壹是行政效率,即征稅過程本身的效率,要求在征繳過程中征稅成本最小;二是經濟效率,即稅收要有利於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或者對經濟效率的不利影響最小。
稅收管理的效率可以通過稅收成本率來體現,即稅收管理成本與稅收收入的比率。效率就是用盡可能少的稅收行政成本要求盡可能多的稅收收入,即稅收成本率越低越好。顯然,稅收的行政成本既包括政府的征收成本,也包括納稅人的支付成本,在西方被稱為“遵從成本”。亞當·斯密和瓦格納所稱的“方便與經濟”原則實質上是稅收的行政效率原則。便利原則強調稅收制度要方便納稅人納稅,包括納稅的時間、方式和程序。這無疑有利於節約支付成本,滿足稅收的行政效率要求。經濟原則,亞當·斯密和瓦格納稱之為“最少征收原則”,強調征收費用應盡可能少。亞當·斯密說得很清楚,“必須征收所有的稅,以使人民支付的盡可能與國家獲得的相等。”這裏所謂的收費,其實僅限於政府的征收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稅收的征收成本和支付成本密切相關,有時甚至可以相互轉換。壹項稅收政策的出臺,可能有助於降低征收成本,但可能以納稅人支付成本的增加為代價,或者相反。這說明,只有綜合考慮征收成本和支付成本,稅收的行政效率才具有真正的意義。現實中,如何提高稅收行政效率是稅收征管的重要目標。
稅收的經濟效率是稅收效率原則的更高層次。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於經濟。稅收分配必然對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產生影響,這是必然的客觀規律。但是,稅收對經濟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的程度和範圍是有爭議的,在認識上也有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反映在稅收的經濟效率上,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首先是要求最低限度的稅收“額外負擔”。所謂稅收的額外負擔,簡單來說就是稅收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是稅收行政成本之外的經濟損失,即“額外負擔”。因此,與稅收的行政成本相比,它通常被稱為稅收的經濟成本。亞當·斯密雖然沒有提出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也沒有提出稅收額外負擔或稅收經濟成本的概念,但他認為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自我調節的經濟運行是最好的,即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效率是最好的,任何稅收的征收都會對良好的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所以他主張自由放任政策,認為政府應該盡量少收稅。其實這是基於稅收對經濟的影響總是負面的,稅收總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觀點。所以,從邏輯上講,在政府必然征稅的前提下,自然要求政府征稅,以盡量減少經濟行為的扭曲。再加上征稅方式不同,對經濟的影響或扭曲程度也不同。因此,政府應該選擇合理的征稅方法,盡量減少稅收的額外負擔。那麽,什麽樣的征稅方式對經濟的扭曲更小呢?壹般認為應該保持稅收中性。
稅收經濟效率的第二個層次要求是保護稅收賬簿。瓦格納對亞當·斯密的不幹預政策進行了修正,認為稅收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政府應盡力避免稅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發揮稅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基於此,他提出了稅收的國民經濟原則,包括稅源選擇原則和稅種選擇原則。人們認為,為了保護和發展國民經濟,政府應該謹慎選擇征稅的稅源。稅源原則上應該來自國民收入,而不是來自稅簿,稅簿是稅收的來源。壹般認為國民生產是稅源,國民收入是稅源。稅收原則上只能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但不能傷害國民生產。這就好比從樹上摘果子,果子是源頭,樹是基礎。我們只能摘果子,不能傷害樹。
第三級也是最高壹級的稅收經濟稅率,要求通過稅收分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它基於對稅收監管作用的積極理解。人們認為,稅收不僅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現實中也存在市場失靈,因為市場並不像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有效。因此,政府幹預是必要的,而分稅制是政府幹預經濟的有效手段。就稅收本身而言,不合理的稅收制度必然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從而導致稅收的經濟成本。但是,如果稅收設計合理,稅收政策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降低稅收的經濟成本,還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也就是說,不當征稅會產生額外負擔,征稅有經濟成本,具體表現為因征稅而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適當合理的稅收會產生“額外收入”,稅收具有經濟效益,表現為因稅收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稅收效率原則的高層次要求是積極發揮稅收調節作用,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實際上,現代西方稅收理論中的稅收穩定原則屬於這壹層面的效率要求。它強調通過稅收的內在穩定機制和稅收政策的相機選擇來平滑經濟波動,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從稅收經濟效率的不同層次可以看出,稅收是否有效率,必須結合經濟運行本身的效率來考察。如果經濟運行本身是有效率的,那麽在稅收不幹擾或較少幹擾經濟運行的情況下,就應視為有效率,即稅收的最小經濟成本是判斷稅收效率的依據;當經濟運行處於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狀態時,稅收效率應體現為對經濟運行的有效幹預。
總之,遵循行政效率是稅收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而追求經濟效率是稅收的高層次要求,這也反映了人們對稅收調節作用認識的提高。稅收適度原則是指政府稅收,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都要兼顧需要和可能,做到適度。這裏的“需要”指的是財政需要,“可能”指的是稅收負擔的可能性,即經濟的承受能力。遵循適度原則,要求稅負適度,稅收收入既能滿足正常的財政支出需要,又能與經濟發展保持協調和同步。在此基礎上,應盡可能減輕宏觀稅負。
如果說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是從社會經濟角度審視稅收時應當遵循的原則,那麽適度原則則是從財政角度對稅收數額的基本規定,是稅收財政原則的根本體現。滿足財政需求是稅收的直接目標和首要功能。因此,許多學者把滿足財政需求作為稅收的首要原則。比如我國唐代理財家提出的“量入為出”的原則,就是根據國家財政支出的需要,安排和籌集稅收。瓦格納將稅收的財政原則置於四大稅收原則之首,包括充足性原則和靈活性原則。其中,充足性原則要求稅收應當滿足政府財政支出的需要。因此,政府在征稅時應選擇豐富的稅源和可靠的收入;靈活性原則要求稅收要有良好的增收機制,以保證在財政支出增加或其他非稅收入減少時,稅收能相應增加。很明顯,這些都只是從財政需要來索要稅收,沒有考慮經濟的現實可能性。所以作為征稅的原則要求,還不夠全面。首先,財政支出本身是剛性的,具有無限擴張的權力。稅收壹味以滿足財政支出需求為目的,勢必鼓勵財政支出過度擴張。其次,如果只以滿足財政需求為目的,容易導致增稅壓力,使稅負過重。因此,科學的稅收財政原則既要強調收入的豐裕,又要強調收入的適度,也就是說,從財政的角度來說,稅收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事實上,適度原則並不排除足夠收入的要求。拉弗曲線反映了這壹原理,即稅收收入並不總是與稅收負擔成正比。稅負(率)越高並不意味著收入越充裕,而可能相反,即當稅負(率)超過某個臨界點時,實際稅收收入可能下降,因為稅負過高會導致稅源萎縮。這說明稅負過高過低都不好;如果稅負過低,就不能滿足政府正常的支出需求;如果稅負過高,不但不會增加收入,反而會制約經濟發展。作為壹個理論原則,在性質上,適度是兼顧財政的正常需要和經濟的現實可能性,在數量上,是努力使宏觀稅負落在或接近拉弗曲線上的“最佳點”。稅收法治原則是指政府稅收,包括稅收制度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適用,都要以法律為依據,受法律管轄。法治原則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稅收的程序規範原則和征收內容明確原則。前者要求稅收程序——包括稅收立法程序、執法程序和司法程序——合法;後者要求征稅的內容合法。稅收法治原則與稅法中的“稅收法定主義”是壹致的。
在以往的稅收原則理論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法治原則,但對稅收內容的要求是明確的,這是長期以來公認的稅收原則。比如西晉典農校尉傅玄就提出了“正則”原則,即賦稅的征收必須有明確固定的制度。亞當·斯密甚至將“確定性”原則列為四大征稅原則之壹,認為征稅日期、征稅方法等征稅內容應明確告知納稅人,不得隨意更改。確定性原則作為稅收的壹項重要原則,壹直為後世所接受,包括瓦格納。但要使征稅的內容“真實”,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事實上,不僅征稅的內容需要合法,更重要的是征稅的程序也需要合法,即通過法律規定,明確和規範整個稅收分配行為。從稅收實踐來看,稅收與法律密切相關。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和規範性的稅收分配是以法定稅為基礎的。換句話說,依法治稅原則從根本上是由稅收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只有稅收合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納稅義務,才能真正體現稅收的“強制性”,實現稅收征收的“自由性”,使稅收分配具有規範性、確定性和可預見性。這對經濟決策至關重要。因為,對於經營者來說,稅收是非常重要的經營成本,稅負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決策。因此,如果稅收分布不規則、不確定,稅收負擔無法提前預測,那麽投資決策分析就難以正常進行。此外,法律“公開、公正、公平”的特點也有助於稅收的公平和效率。稅法的公開性和高透明度無疑有利於提高稅收征收的行政效率,有利於正確引導資源流動,特別是在征繳關系上。相對於政府而言,納稅人客觀上處於弱勢地位,政府本身也有增加收入、擴大支出的壓力和沖動。因此,有必要通過法律規範來提高納稅人的法律地位,保障納稅人的權利。因此,強調稅收的“法治”原則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目前,中國的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在稅收領域,仍然存在有法可依、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情況。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需要依法治國,更需要依法治稅。因此,在我國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收制度過程中,倡導和強調稅收法治原則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