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稅籌都是相似的,失敗的稅籌雖然五花八門但有壹些***性,今天就為大家盤壹下常見的誤區。
1.對稅收法規政策理解不專業
很多企業因為對政策理解不到位,會導致企業多繳納很多本不該繳納的稅。公司的壹項經營活動是否納稅及應納稅額大小是由稅收法律法規和壹系列的規範性文件決定的,實務中,企業納稅申報出現稅務差異,也是基於相關稅法進行納稅調整。
因此企業需切記法律才是稅收的本源依據,而會計只是計量工具。現實中,很多基於會計方法的稅收籌劃,改變的只是計量的方法和標準,並未“治本”不說,還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沒有提前做好準備
稅務籌劃關鍵在於事先做好規劃,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能真正做好稅務籌劃。提前籌劃叫“稅籌”,事後籌劃就只能“愁稅”了。
我國現行的18個稅種,各稅種對每壹項納稅義務的發生都規定了特定的條件,壹旦滿足就需要按照相關程序履行納稅義務,很多個人股東在股權交易即將結束時才想起進行籌劃,顯然早已無力回天。
3.沒有充分考慮非稅成本
稅務籌劃中,常常需要根據籌劃方案調整交易的模式、架構,進行壹系列的商業安排,商業安排會引發壹系列的非稅成本,比如:成立新的公司、籌措壹筆過橋資金、代理成本等都需要壹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如果沒有統籌好這些因素,也很容易導致稅務籌劃的失敗。
有的企業為了少交社保,往往會耍壹些小聰明,把實際工資分開,壹部分以工資的名義發放,另壹部分以補貼、發票報銷等方式發放給員工。
就像開頭以勞務費發票給高管發工資的例子壹樣,壹旦發現就是補繳甚至加倍罰款。
稅收籌劃需要將非稅成本考慮進整個籌劃過程中,不應忽視非稅成本在稅務籌劃過程中的作用。
4.缺少合理商業目的
根據《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2009〕2號)的規定,對於“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的情況,稅務機關可以啟動壹般反避稅調查,最常見的形式包括:
(1)濫用稅收優惠;
(2)濫用稅收協定;
(3)濫用公司組織形式;
(4)利用避稅港避稅;
2015年2月1日實施的《壹般反避稅管理辦法(試行)》對跨境反避稅予以全面的規範,2019年1月1日新實施的個稅法也加入了反避稅條款,這些都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去年接連被封殺的雪梨和薇婭,就是濫用核定征收而被查了個底朝天。
核定征收本身只是征收方式的壹種,但是把個人所得通過虛構業務假裝成經營所得、並且還要在此之上把巨額業務分拆貪圖小規模個獨的低稅率核定征收。
最終東窗事發、連補帶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要了卿卿性命。
因此,在進行稅務籌劃中,需要有“合理商業目的”,出於經營戰略的需要而進行規劃而不是單純為節稅而節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