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制度是產權清晰的企業制度。企業的設立必須有明確的投資者和法定資本。出資人享有企業的產權,企業擁有企業法人的產權。除企業成立時的資本外,經營活動中的借款構成企業法人的財產。但借貸行為不形成物權,也不改變原有的物權關系。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國有企業改革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國有資產的最終歸屬和企業產權的明晰是我國市場經濟進程中的重大突破,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特征。
現代企業制度是法律權利和責任健全的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壹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企業法人既有權利又有責任。出資人的財產壹旦投入企業,就成為企業法人的財產,企業法人的財產權也隨之成立。這部分企業財產屬於企業,企業以其全部企業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但同時,企業要對出資人負責,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形成法人的權責統壹。
現代企業制度是有限責任企業制度。企業的資產是企業經營的基礎,投資者的投資不能退出,只能轉讓。投資者按出資比例參與企業利益分配,並按出資比例擁有企業積累的新增資產。當企業虧損甚至破產時,出資人最多以投入的全部資產承擔責任,即只承擔有限責任。
現代企業制度是政企分開的企業制度。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體現在法律關系上。政府依法管理企業,企業依法經營,政府部門不直接幹預。政府主要運用金融或法律手段對企業進行監管,不進行行政幹預。
現代企業制度是壹種組織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科學的組織管理體系由兩部分組成:科學的組織體系和現代企業管理體系。現代企業制度有壹套科學完整的組織機構,通過規範的組織體系,使企業的權力機關、監督機關、決策機關和執行機關之間的職責明確,形成制約關系。?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們不再尋求建立壹種近代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企業制度,而是選擇壹種在世界現代經濟發展史上被證明行之有效的企業制度。關鍵是,世界各國的實踐證明,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國有企業只能是壹種特殊的企業;但在中國,國企實際上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企業制度。歷史給我們提出了壹個大問題。中國人民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裏做出選擇,解決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困難而復雜的問題。?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不僅是關系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在職能、體制和經營方式上基本實現了政企分開;實行公司制,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新框架初步形成;國有經濟布局得到改善;各項配套改革推進,國企負擔減輕;經濟效益有所提高。未來,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下降,但其總資產和產出將逐步增加,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通過不斷探索,建立和完善新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趨於多元化,大量國有獨資企業將轉變為股份制企業;解決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再就業問題將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的壹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在逐步顯現和暴露出來。在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國有企業發展歷程的同時,要客觀分析我國國有企業現狀形成的原因,積極探索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發展和改革的瓶頸問題。
當國有企業改革處於關鍵階段時,各種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問題集中出現,如改革成本的支付、歷史包袱和債務的處置、人員的就業和安置等。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深化五個方面的改革。?
壹是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產權制度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只有產權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其他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壹是界定國有資本出資水平。壹些國有企業普遍存在出資層次過多、無序,資金鏈過長的問題,不僅增加了管理成本,影響治理效率,還導致國有資產不同程度流失。為此,根據監管能力,國有資本的出資關系應控制在兩級,最多不超過三級,三級以下的企業應逐步淘汰。
二是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針對目前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壹股獨大”問題,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通過規範上市、合資合作、相互參股等多種方式吸引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調整優化產權結構。
三是促進產權順利流轉。積極推進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構建國有資產流動機制,促進國有資產在流動中增值,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
第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實施企業戰略性重組。
如果國有資產分布廣,單位規模小,壹方面急需開發的領域資源稀缺,另壹方面低效投資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損失。然後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除了基礎設施、* *設施和資源類企業保留國有地位,在競爭性行業有明顯優勢,可以做強做大的企業保持控股地位外,其他企業都要采取各種形式或退出國有,或關閉退出,都要努力突出主業。
SASAC對所出資企業的考核也要圍繞主業,加大主業的權重,促進企業專註於發展壯大主業,使每個企業都有明確的核心產業和名牌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其次,對於那些主業不突出、債務過重的“垃圾”公司,要破產壹批,撤銷壹批,下放壹批給地方政府,出售處置壹批。
第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
壹是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規範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功能主體建設,適時開展外部董事試點和實施,建立健全“權責統壹、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積極推進企業經營者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增強收入分配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激勵作用。同時,要創新監督約束方式,形成與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監督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措施硬化監督約束機制,規範經營者行為,保障其健康成長。
三是建立完整嚴謹的國有資產統計評價體系。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企業績效評價規則,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實現國有資產的科學評價,為績效評價、收益分配和實施獎懲提供依據。
第四,減輕企業負擔,剝離社會職能。
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是把國有企業改革與再就業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舉措,是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分流富余人員的重要有效形式。在有限的時間內,積極籌措改革成本,創造性地做好減負工作。
壹是對於債務處置問題,要結合銀行還貸的政策,做好銀行債務結算工作;要結合國家稅制改革政策,為企業減輕稅負;要通過債轉股的形式,將企業所欠金融債務作為再投資對待,既可以卸下企業的債務,又可以增加企業的資本總額。
二是解決企業人員分流安置問題,解決企業社會保險欠費問題,統籌考慮職工安置。
第三,積極幫助企業分離社會職能,減輕企業社會負擔。
第五,推進企業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
壹是繼續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合理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有增有減的機制。
二是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效率。實施信息化管理,不僅要實現企業辦公的信息化,還要實現工藝流程、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通過信息化管理,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推動企業管理再上新臺階。
三是繼續加強以效率為核心、以質量為中心的生產經營管理,向管理要效率。
雖然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時至今日,國有企業改革仍處於關鍵階段,對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認識仍存在激烈爭論。國有企業的主要職能是體現國有經濟在關鍵領域和重要部門的主導作用,註重對整個經濟的有效控制和調控,強調對國民經濟的控制,而在競爭性領域通過競爭謀取利益不是國有企業的主要職能。
從這個角度看,國有企業改革的最終目標不是簡單的產權改革或放下歷史包袱,而是通過剝離政策性包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徹底轉換經營機制,確保國有企業在發展中實現基本功能,提升市場競爭力。所有的國企改革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首先要滿足國有企業的控制、帶動和影響功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安排的實現,其次要努力提高國有企業的運行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的影響力、控制力和帶動力,進壹步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這壹理論澄清了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誤區,深化了我們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認識,為進壹步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
目前國企的主要問題還是制度層面的問題,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企改革的方向。認真總結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特別是從理論層面進行系統研究,對於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堅定改革決心和信心,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進壹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