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出於嬴姓。夏朝時,嬴姓祖先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壹帶)。徐國歷經夏、商、周,傳至西周穆王時,有國君叫偃。徐君偃以仁義著稱,深得百姓擁戴。有壹次在疏導河道時徐君偃挖出了壹副紅色的弓箭,他認為這是天賜的祥瑞,就起了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壹些諸侯聽說此事後,也紛紛趕來歸附徐君偃。徐君偃於是改稱徐偃王,率領擁護他的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此時周穆王正在昆侖山西王母那兒做客,得到消息後,立即讓造父駕車返回鎬京(參見趙姓),發兵討伐徐偃王。眼看壹場血戰就要發生,徐偃王不忍讓生靈塗炭,於是立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壹帶的深山之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打敗。後來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兒子宗為徐子,由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宗傳位至十壹世孫章禹時,徐國被吳國滅掉,徐國國君的子孫稱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瑯琊(今山東膠南南)人。他為迎合秦始皇迷信長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裏,希望能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應了。徐福便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乘船入海,結果壹去不返。相傳徐福後來成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參考之二
在浙江省蘭溪市生活著很多徐姓後人,僅在蘭溪市章林村壹個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這個村的徐姓人家還保存著自己的家譜。
在蘭溪市的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天涯***此時》攝制組來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壽泉家看到了他們世代保存下來的徐氏宗譜。蘭溪當地的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先生對這些家譜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蘭溪市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說:“徐姓呢,它是春秋時有壹個徐國。這個徐國的壹個國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孫呢,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浙江應該是徐土,就是徐國的土地。這裏呢都是徐偃王的後代。那麽徐偃王是怎麽能夠到了這裏呢?因為那個時候,另壹個國家(楚國)要消滅它。徐偃王他心裏不願讓老百姓犧牲,所以把許多人首先遷移到龍遊,然後繁衍到這裏的。那麽作為整個浙江來說呢,在之江旁邊,就是我們錢塘江,徐偃王的廟有30多個,來紀念他們的先祖。”
徐國被楚國滅亡之後,原來的徐國百姓便以徐為姓,這就是徐姓的開始。以後徐姓子孫四處遷移,逐漸遍及海內外。歷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時的徐福,據說他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神仙,請得數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壹去不返。三國時的徐庶,他因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及孝順母親而著稱。明朝開國大將徐達。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臺灣,有1895年率領臺灣義軍抗日的徐驤。徐姓的現代名人有徐向前、徐誌摩、徐悲鴻等等。在蘭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譜中,還記載著壹位與臺灣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蘭溪市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說:“徐林呢,他是當初臺灣府,屬於福建省管轄的,他是在臺灣府當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爺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壹樣的。那麽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盜。雍正十三年,因為他的工作對臺灣人民有很多貢獻,(朝廷)給他壹個表彰,獎勵中間有幾句話很關鍵的。躬恪慎,蒞事精勤。分雙旌五馬之榮,襄六典九條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為人民服務。所以這樣呢為臺灣的人民作出貢獻。”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還有不少徐姓人家從福建、廣東壹帶遷入臺灣。因此,徐姓也成了臺灣的大姓之壹。
胡汝明說:“根據家譜來看呢,徐林到那裏以後就再沒回來,沒有回來。從這壹點上看呢,他的後人現在還在臺灣。”
胡汝明還介紹說:“徐姓應該說在臺灣也是個大姓。我認為恐怕總數在20萬以內。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臺灣。徐壽泉家保存家譜,是因為他們家壹直是這支徐姓的長子長孫。這些徐姓家譜雖然已經有些破損,但是根據習俗,這些家譜是不能隨便拿出家門的。章林村人說,他們希望臺灣的徐氏後人與他們聯系,***續家譜。”
徐姓起源參考之三
徐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壹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於黃姓同源,都是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伯益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賜為嬴姓。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朝時被封在壹個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國。徐國經歷了夏朝,商朝和周朝,傳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時候,徐國君主徐偃王,以仁義著稱。有壹次,徐偃王在疏導河道的時候,挖出了壹副紅色的弓箭,並以為是上天給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為天子,於是就率領周圍的三十六個諸侯,壹起起兵,進攻周朝。戰爭開始後,生靈塗碳。徐偃王因為不忍心讓老百姓受苦,就收兵棄國,跑到彭城壹帶隱居了。周穆王因為知道徐偃王在當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直到公元前五壹二年,被吳國所滅。亡國後,原來徐國的百姓就以徐為姓,這也就是徐姓的由來。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和江西壹帶。到三國和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徐姓又向四周遷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開始進入福建,元代時,又有徐姓遷居廣東,並在明代時,進入臺灣。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瑯邪,河東,由拳,隴西,東陽,高平,長城,濮陽,於潛,新豐,柳城,範陽,南昌,龍丘,會稽,紹興,東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