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寫道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其實大凡成功的“大家”大都經歷過 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心路歷程.經歷的多了,就不會有剛剛出道時的那種慌張而是壹種淡定,壹種從容.
“大智若愚”出自《老子》,原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智若愚在《詞源》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搓。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至都是壹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壹切的壹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壹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壹,乃壹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智者,工於計巧,慣於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智愚之別,實力內外之別,虛實之分。
而傳說中的藝術家們不過是些匠人.活兒做的比壹般人高出幾分就飄飄然,有種找不著北的感覺.加之外界的炒作等諸多因素就產生了浪漫張揚的,不是留長發就是大胡子的****們.
那到現實中不管我們學哪壹行時,有道行的師傅總是告誡我們兩句話:壹.不論做什麽事都要先做人.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有了以上的因素出現長發.大胡子就很自然了,因為不論做哪壹行成功的總是少數.為什麽很多暴富的人很快又回到了從前,缺乏的是什麽?歸根結底缺少傳統民族文化的底蘊.
極盡在外表上下功夫的人能有多少藝術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