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全稱五壹國際勞動節。這個節日的產生與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幹草市廣場事件有關。事情是這樣的:1884年10月,美國及加拿大行業組織與工會聯盟壹致決定,“從1886年5月1日起,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1890年5月1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壹個五壹節。此後,第二國際又相繼公布四個決議,明確五壹國際勞動節的日期、內容和活動方式。
布魯塞爾決議。1891年8月,第二國際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為實現八小時的工作制原則、實施勞動規章以及鞏固無產階級在各國人民之間建立和平的信念而慶祝國際五壹節的決議》。該決議指出:“代表大會為了使五月壹日保留它的真正的經濟性質,即要求八小時工作日和加強階級鬥爭,規定世界各國工人在五月壹日舉行統壹的示威遊行。建議舉行示威遊行的地方都停止工作。”這次會議確定了五月壹日為壹年壹度的示威遊行日,第壹次提出了五壹節的概念。
蘇黎世決議。1893年8月,第二國際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慶祝五壹節》的決議,強調在條件許可的地方,爭取五壹節休假,停止工作。
巴黎決議。1900年9月,第二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通過《五壹節》決議,強調“五壹示威遊行是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的最適當的形式;它認為,停止工作是最有效的示威形式”。
阿姆斯特丹決議。1904年8月,第二國際舉行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慶祝五壹節》的決議,要求“凡在有條件於5月1日停工而無損於工人利益的地方,應當爭取停止工作”。
第二國際通過發布五個決議,明確了五壹節的日期、內容和形式。五壹節的影響也傳到了中國。1918年,壹些革命知識分子開始在蘇、杭、滬等地散發傳單,宣傳五壹節和工人運動思想。
1919年10月,國際勞工組織在美國華盛頓成立,議決中國勞動時間制,以每日十小時為原則,每星期必須休息壹日,並從速制定工廠法。中國政府僅派巴黎和會代表團成員顧維鈞參加了國際勞工組織成立大會(萬國保工大會),未派勞工代表參加,引起國內勞工組織不滿。議員何海鳴等人和中國勞工同盟會鄭浩然相繼向政府提出抗議。中國工人開始覺醒。
次年5月1日,中國首次大規模慶祝五壹國際勞動節。1920年5月1日,《新青年》七卷六號“勞動節紀念號”出版。發表蔡元培“勞工神聖”的題詞、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題詞和李大釗的《“五壹”運動史》、陳獨秀的《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等文章。同時,還登載了《旅法華工工會簡章》及唐山、山西、長江等地的勞動狀況調查。
新中國確定五壹節為法定節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全國放假壹天。1999年9月,國務院改革出臺新的法定休假制度,規定“五壹”節法定節日加上調休,全國放假七天。從此,“五壹黃金周”掀起的旅遊消費熱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假日經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從2007年11月9日開始,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在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上予以公布,展開民意調查。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壹”節由七天調整為三天,減少四天。五壹黃金周成為歷史。2008年“五壹節”開始,法定休假壹天,加上兩天調休,***休息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