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洋務運動的三只海軍艦隊

洋務運動的三只海軍艦隊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壹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壹支。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臺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臺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親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江蘇巡撫丁汝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壹致努力下,清政府決心加快建設海軍。海軍衙門關防黃模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禎(抗英名將林則徐的外甥)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壹百萬兩),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禎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清政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北洋水師負責守衛京師,遂采納沈葆禎的建議,先創設北洋壹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壹化三,變為三洋水師”,決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水師,北洋的成軍之路由此開始。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水師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水師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廣東水師負責福建、南海。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壹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壹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分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清朝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旗、軍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準制定了軍旗、國旗的質地、章色。黃龍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四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北洋水師官弁號衣 北洋水師官制等級分為管帶,幫帶大副,魚雷大副,駕駛二副,槍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總頭目,副炮弁,巡查,總管輪,二、三等管輪,水手正副頭目,壹、二、三等水手,壹、二等管旗,魚雷頭目,壹、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艙,壹、二等管油,壹等管汽,油漆匠,木匠,電燈、鍋爐、洋槍、魚雷等匠,夫役,文案,支應官,醫官,壹、二等舵工,壹、二等雷兵,壹、二、三等練勇,教習,學生。全軍設海軍提督壹員,統領全軍,駐威海衛。總兵二員,分左右翼,各統鐵艦,為領隊翼長。副將以下各官,以所帶船艦之大小,職事之輕重,別其品秩。總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將五員,參將四員,遊擊九員,都司二十七員,守備六十員,千總六十五員,把總九十九員,經制外委四十三員。軍銜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 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 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艦艇編成:甲午戰爭被日軍俘獲的鎮遠號鐵甲艦:定遠、鎮遠 (定遠級鐵甲艦)快船: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碰撞巡洋艦:揚威、超勇 ;蚊炮船: 炮艦:鎮邊、鎮中、鎮東、鎮西、鎮南、鎮北 ;魚雷艇: 左壹、左二、左三、右壹、右二、右三、福龍、 定壹、定二、鎮壹、鎮二 ;練船: 練習艦:康濟、威遠、敏捷 ;輔助艦艇:(略).人員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壹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主要將領:鄧世昌丁汝昌丁汝昌 -- 水師提督 (自盡) ;劉步蟾 -- 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 (自盡) ;林泰曾 -- 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 (自盡) ;鄧世昌 -- 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 (戰死) ;葉祖珪 -- 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革職) ;方伯謙 -- 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 (處死) ;林永升 -- 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 (戰死) ;邱寶仁 -- 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 (革職) ;黃建勛 -- 左翼右營副將,超勇號管帶 (戰死) ;林履中 -- 右翼右營副將,揚威號管帶 (戰死) ;楊用霖 -- 左翼中營遊擊,原鎮遠號幫帶,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 (自盡)。軍規制度

北洋水師成軍後擬定《北洋海軍章程》,奕譞與李鴻章奏請旨批準。內容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餉、恤賞、工需雜費、儀制、鈐制、軍規、簡閱、武備等相關事項。

參加的主要戰鬥

豐島海戰

黃海海戰

威海衛海戰

10.海軍經費和頤和園

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壹種說法,頤和園是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還有幾種說法,數字略有上下)修建的。這種說法的最初依據來自梁啟超《瓜分危言》、王世和《造陶廬日錄》、池仲佑《海軍大事記》等私家記載。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焚,光緒十四年二月上諭改名,修園工程公開化,但相當部分在這以前已經完工或加緊施工。李鴻章於光緒十三年六月致函奕劻:“萬壽山各坐落陸續經營,截長補短,實費盡籌。鴻章愧不能效壹臂之助”。有斷定“截長短補”即為挪用海軍經費,並認為海署十二年春定將南北洋海防經費按“二兩平”核放,系扣除平余用於園工;又說十二至十四年海防捐輸亦挪於園工。這些推論似還缺乏更有力的證明。

海軍衙門在光緒十四年的壹份奏折中提到,現在每年所入不及300萬兩,而放款必須330萬兩,是以奏請由戶部每年添撥洋藥加厘稅銀200萬兩,“臣奕譞發意以30余萬兩補放款之不足,以20萬兩分年繳還賞借三海修工之款,其余40余萬兩,壹半修建頤和園等處工作,壹半留為續辦第二枝海軍經費。無如鄭工不完,戶部無可添撥,現又奏請籌撥銀數10萬兩,即使部議照辦,僅能補放項正款之不足,於賞借之款及工作,海軍壹時均無從顧及。……所有頤和園等處接修各工,臣等惟有將現存之457500余兩閑款,盡數撙節動用”。38十五年六月十壹日,奕劻又奏:“通盤計算,海軍經費果能按年全數解清,尚能勉強挹註,從今歲而論,即可每年騰挪銀三十萬兩,撥交工程處應用”。這兩條材料是頤和園公開施工期間挪款的證據。十四年十二月,海署曾奏:“余平、捐輸兩項,擬另款存儲,專備工作之需”。這筆款項究竟多少,目前是筆爛帳。據統計,光緒十三年至二十年海署克扣南北洋將士員弁薪糧及東三省練兵軍餉的平余銀***約80萬兩,皆被挪至園工。

從光緒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駐頤和園,說明規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繼續,並開始籌備慈禧六十壽誕慶典,海軍衙門經費繼續挪用於園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劻片稱:“查頤和園自開工以來,每歲暫由海軍內騰挪30萬兩撥給工程處應用,復將各省督撫認籌海軍巨款260萬陸續解津發存生息,所得息銀專歸工用。……惟每年撥工之款原屬無多,各省認籌銀兩亦非壹時所能解齊。欽工緊要,需款益急,思維至再,只有騰挪新捐暫作權宜之計。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輸項下暫行挪墊,壹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陸續提解臣衙門分別歸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劻、福錕奏:“此次奉報出使經費197萬兩款內,已於本年四月間準總理衙門咨開奏準,暫行借撥頤和園工程銀100萬兩,由津生息項下按年盡數歸還”。

目前雖無法找到頤和園挪款的全部細帳,但以上幾條材料是有其內在連續性的。從中計算,海署挪款***400余萬兩。此外,據考證,海署自光緒十二至十四年***收海防捐157.7萬余兩,光緒十五年至甲午戰前***收海防新捐200萬兩,也都流入園工。

應該指出,挪用於頤和園工程的,是海軍衙門經費,而非北洋海防協餉。五至二十年間,北洋海防協餉收入基本穩定,平均約137萬兩,高於前十四年的平均數。奕譞、奕劻主持園工,籌措經費,給人以海署即頤和園工程處的印象。但修園經費卻非海署獨任。梁啟超稱,自馬江敗後,“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太監王世和言,海軍各堂司僅為貪汙中飽而“謀修清漪園,動款3000余萬”。這些說法,與海軍經費籌集的壹般規律相差太遠。海署除維持海軍及年撥100萬兩充東北練餉外,要在光緒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籌款2000萬兩或3000萬兩(即平均每年另籌300至400萬兩)是不可能的。梁啟超文章自在於鼓動反對慈禧的專制統治,言過其實,不能據作信史。海軍發展受阻固然與園工有關,但是還應從清政府整個財政狀況去作進壹步的分析。園工而外,十四年光緒帝婚禮耗資達500萬兩,戶部又撥鄭州河工60D萬兩,山東河工200萬兩,及新鑄制錢工本……”經費窘迫,可想而知。十四年《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朝野普遍認為北洋艦隊已經成軍,李鴻章也吹噓“就渤海門戶而言,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戶部於光緒十七年規定南北洋兩年內停購外洋船炮。撇開全局不論,把海軍擴充停滯完全歸咎於慈禧太後個人縱欲奢侈,是不符臺歷史真實的。

260萬兩“海軍巨款”事件。十四年九月,醇親王奕譞致函李鴻章,透露“萬壽山用款不敷”,囑其與各地督撫“設法集款200萬兩存儲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意旨,立即通報粵督張之洞、江督曾國荃、湖督裕祿、鄂撫奎斌、川督劉秉璋、贛撫德馨等人,布置各地報效。他對張之洞說:“竊以粵中指款名目繁多,若能酌節用項,分次勻提,正與朝旨邸教不動正款主意相合。……每年得20萬,五年積成100萬,則尊處已獨任其半。此外南洋各處壹二善國,從而附益,便可觀成”。他對曾國荃講得更為露骨:“邸意所註,首望香帥,次則臺端。……但當頻年搜刮之後,何處得有閑款?目前需用已亟,無論正雜各款,均可移緩就急,分年提解”。各地督撫心領神會,爭先恐後,結果合計集款竟達260萬兩。為了掩人耳目,這筆款項被稱為“海軍經費”,“存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補正雜款之不足。本銀專備購艦、設防壹切要務”。不久,禦史林紹年上奏要求停止報效,竟遭朝旨嚴行申斥,而李鴻章、張之洞及所有參與籌解“海軍巨款”的督、撫、藩、臬、運司卻受到獎敘。這壹事件充分暴露清廷的腐敗,吏治的黑暗。確切地說,這260萬兩巨款是不能算在海軍賬上的。

11.北洋水師覆滅的原因

戰略方面:

清朝身居文武要職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費無數白銀建成的艦隊。北洋海軍成軍後,便以為“自守有余”,停止了繼續外購戰艦的海軍經費。

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沒有明確和聯合艦隊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戰略,未制定出戰略計劃,日本海軍則制定了明確的作戰預案,是以奪取制海權為中心的海軍制勝的方案。導致聯合艦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導致北洋水師戰略上陷於被動。

技術方面:

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缺乏帶反後座裝置的速射炮,是壹個致命的技術缺陷。據統計:150毫米口徑速射炮每分鐘可5發至6發,而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而日本聯合艦隊卻擁有大量速射炮,達150多門,日本艦隊充分發揮了速射炮的威力。據統計,日本艦隊的速射炮“所發炮彈相當於清艦隊同壹口徑火炮3-6倍”。美籍洋員馬吉芬認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裝填火藥的榴彈效力顯著”。

北洋海軍另壹個技術缺陷是缺乏與日本聯合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航速太慢對北洋海軍的影響,交戰開始時表現為隊形轉向不利,難以協同作戰。

北洋水師備戰不足。所缺乏穿甲爆破彈(也就是所謂的開花彈)壹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基地的彈藥庫裏。還有彈藥不足、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

定遠艦槍炮大副沈壽堃說:大東溝之戰,“非兵士不出力,乃將領勇怯之不同也。勇者過勇,不待號令而爭先,怯者過怯,不守號令而退後。此陣之所以不齊,隊之所以不振也。”來遠艦幫帶大副張哲濚指出:“海軍經仗之後,無論勝敗,其各船中奮勇者有之,退縮者有之,使能分別賞罰,庶足以鼓人心。我軍仗後,從無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嘗冒險,其沖鋒救火奮勇放炮者,尚悔不學彼等之黠能。受傷雖住醫院,而扶持之役,資派本船水手;陣亡者,衣衾棺槨出己之薪俸口糧。領恤賞之時,亦有幸與不幸。土卒壹念及此,安得死敵之甘心?誰無父母妻子,使能給養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12.相關影視作品

十二集電視連續劇《北洋水師》

編劇、導演:馮小寧

歷史顧問:楊誌本、許華

主要演員:陳寶國、陳道明、騰汝俊、袁苑

故事梗概: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曾經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師是如何建立,成為亞洲第壹位,如何葬身大海,從而走向覆滅。真實再現中日大血戰、旅順大屠殺、朝鮮平壤戰爭、遼東戰役、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山東威海大戰。

1855年船政大臣陳寶箴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培養了第壹批年青的海軍軍官先後成為福建水師、北洋水師指揮官。

1877年3月31日這些優秀的海軍軍官壹部分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背負了國家給予他們的厚望重托。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抓緊購買和制造軍艦加速發展海軍派遣的軍官也在英國留學,成為他們後來的對手。1874年日本借口硫球漁民被殺炮擊臺灣並派兵登陸。

1884年8月23日13點50分馬江海戰爆發;1888年威震世界的北洋海軍正式成立,擁有大型鐵甲艦兩艘、巡洋艦八艘、炮艦六艘、魚雷艇十六艘、練習艦五艘……合計56艘,官兵4000多人。

1894年中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25日7時45分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豐島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艦隊。日本陸軍在艦隊護送下強行登陸朝鮮,向駐防在平壤的清軍猛攻。9月17日12點50分在黃海大東溝海域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壹次蒸汽機鐵甲艦隊的大海戰。11月6日日軍攻占金州。11月7日慈禧太後60大壽傳諭聽戲3天,同日日軍攻占大連,開始向旅順進攻。22-25日師團長山地原誌指揮的日本陸軍第壹師團開始了長達四天震驚世界的大屠殺,僅幸存為掩埋屍首的36人,2萬中國人被屠殺。隨後海城失守,日軍攻占遼東半島向山海關逼進。1895年1月20日,日軍攻擊山東半島。北洋水師退守劉公島堅守待援,彈盡糧絕……。《北洋水師》榮獲“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

五集紀錄片《北洋水師》

歷史顧問:姜鳴、許華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晚清秘史》之“紀錄片《北洋水師》”,五集分別為:海上危機,鐵甲北洋,初戰豐島,再戰黃海和日落威海。《探索發現》以最詳盡的歷史資料,最權威的專家以及壹年的制作過程,把清朝北洋水師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過程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從光緒皇帝的壹紙詔書,到亞洲第壹艦隊的建成;從琉球國的幾艘漁船,到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幾個字的秘密情報,到從未揭開的清朝財政檔案。《北洋水師》將成為描述此段歷史的最詳盡的紀錄片。

第壹集,海上危機

1874年月,清政府藩屬國琉球的幾艘漁船,意外飄流到了臺灣,漁民與當地高山族人發生沖突。這件清政府小小的家務事卻引來了日本全副武裝的軍艦,但隨後趕來的清政府兵艦竟將日本軍艦嚇了回去。自此以後,雙方海上軍備競賽逐漸拉開序幕。

第二集,鐵甲北洋

清政府300多萬兩白銀加之德國伏爾造船廠5年的時間,終於換來了世界壹等的兩艘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從此以後,這兩艘巨大的鐵甲艦不但成為北洋水師的象征和清政府的希望,更是帶來了日本全國持續多年的恐懼。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飄揚的劉公島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師成立。此時,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多艘,排水量達4萬多噸。加上其它地方軍艦,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成為世界第七,亞洲之首。

第三集,初戰豐島

面對最先進的三艘日本軍艦,面對國際公法不允許但隨時可能發生的“不宣而戰”,700多名清朝士兵在沒有壹門大炮的運兵船上默默地等待著日本人的決策。幾分鐘後,日本吉野號軍艦打出了中日海面上的第壹發炮彈,700多名清朝士兵幾個小時之內幾乎全部葬身海底。

第四集,再戰黃海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9月17日上午10點30分,中日雙方各十艘軍艦在黃海碰面。花費巨資,歷經將近十年建立起來的艦隊第壹次面臨全面的實戰考驗。也許,定遠號和鎮遠號會讓日本艦隊嘗到鐵甲艦的厲害;也許,清政府花費1000多萬兩白銀建立的北洋艦隊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成為永遠沈沒在海底的殘骸。雙方排出了海戰史中從未出現過的不同隊形,海戰從白天進行到傍晚,雙方不斷變換隊形,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輪番占據優勢。

在威海之戰中炸毀的定遠號第五集,日落威海

北洋水師剩余主力軍艦在劉公島港灣中腹背受敵,丁汝昌在矛盾中作著兩難的抉擇。因為害怕定遠艦被日本捕獲反過來攻擊自己,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含著熱淚發布了炸毀定遠的命令。隨著壹聲巨響,這艘清政府用白銀堆砌成的艦隊象征,這個北洋水師最後的精神支柱,與五千名官兵逃生的渴望壹起沈入大海。

南洋水師旗艦南洋水師主要負責江浙壹帶的海防事務,1875年新升任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開始籌辦南洋海防。南洋水師的軍艦主要來自江南制造局生產的軍艦,和借調的福建船政軍艦,後來又外購了幾艘軍艦,1884年,由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荃奏請清廷,委任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統領南洋軍艦,南洋水師初具規模。至甲午戰爭爆發時,其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

創建

南洋水師,或作南洋艦隊、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其中壹支現代海軍艦隊。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約二萬噸。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失去兩艦,又因意外沈沒壹艦。南洋水師的軍艦多數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購自英、德國。由於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故此南洋水師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及實力皆與之相差甚遠。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壹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

1874年日本企圖入侵臺灣,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恭親王奕?開始籌議海防,至1875年中決定由李鴻章、左宗棠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並在北洋先創立水師壹軍,購置鐵甲艦壹二,準備日後以壹化三,擇要分布。每年從海關預算四百萬元,分解南北二洋。後沈葆楨以四百萬分建兩軍分散太少,提出全數解北洋。1885年中法戰爭時,南洋水師曾派五艦赴臺支援,在海上與遇法艦九艘。南洋艦隊中三艦退避入港,另外二艦進入石浦灣後自沈。之後南洋水師壹度長期停止建購新艦。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覆沒後,南洋水師部份艦艇調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並,改成立巡洋艦隊及長江艦隊。南洋艦隊正式消失。

艦艇編成

巡洋艦

“開濟”“寰泰”

“鏡清”“南瑞”

“南琛”“保民”

炮 艦

“恬吉”“策電”

“飛霆”“龍驤”

“虎威”“鎮安”

“馭遠”“海安”

“澄慶”“橫海”

“威靖”“測海”

“金甌”“登瀛洲”

“鈞和”“靖遠”

運 船

“江安”“澄波”

江南水師學堂

從南京城西的挹江門進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座風格獨特的西式牌樓,這裏就是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的江南水師學堂遺址。

江南水師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又稱南洋水師學堂、江寧水師學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設,校址在南京下關儀鳳門內,主要為南洋水師輸送人才。

學堂制度參照天津水師學堂,分駕駛、管輪兩科,每科又分頭、二、三班,每班派壹教員專課。課程分堂課、船課。學生入學後進入三班,專門學習英語等基礎知識,升入頭班後方才教習專業知識,包括天文、海道、禦風、布陣、修造、汽機、演放水雷等。每隔若幹年,由海軍提鎮率學生乘練船下外洋實習,途中對學生進行考核,分記等第。全程學習***6-7年,畢業生擇優送英國留學。該校原定學生為120名,但學堂成立後,因缺乏練船,不能滿足學生實習需要,遂逐年裁減學生名額。直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兩江總督劉坤壹遵旨規復原定名額,並添設“寰泰”練船壹艘,以供學生出洋實習。

江南水師學堂較福州船政、天津水師學堂為後起,但辦理頗積極,畢業生或送往日本留學,或往英國軍艦實習,造就人才頗多。至清朝覆滅,江南水師學堂***畢業駕駛班七屆107人,管輪班六屆91人,魚雷班(由江南魚雷學堂並入)五屆13人。畢業生中著名人物有:林建章、杜錫圭、陳季良、陳紹寬、趙聲等。另外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兄弟也曾在江南水師學堂就讀,魯迅於1898年入管輪班,不過那時的江南水師學堂早已腐敗、破落不堪了。

民國成立後,1912年江南水師學堂被改為海軍軍官學校,培訓海軍高級軍官,由留英學生孟慕超出任總教官,1915年改為海軍雷電學校,挑選海軍艦隊軍官及煙臺海校航海班學生入校,學習新式魚雷技術,又選高中畢業生入校,學習無線電技術,由挪威籍無線電工程師薩文生(A·E·Salvesen)教授。1917年,煙臺海校的槍炮練習所並入,遂更名為海軍魚雷槍炮學校,由海軍少將鄭倫擔任校長。

自1915-1917年,無線電班畢業三班,***86人,然後停辦。魚雷班、槍炮班在1915-1927年間,畢業400余人,1927年也被停辦。

1898年4月,18歲的魯迅考入該學堂的輪機班就讀,同年11月因不滿該校烏煙瘴氣的校風,憤而退學。辛亥革命後,江南水師學堂停辦,改為海軍部的辦公地,後又為海軍軍官學校、國民政府海軍部、海軍司令部等單位駐地。今存總辦提督樓、英籍教員辦公樓和國民政府海軍部大門等建築。

清末設立福建船政後,隨著福建船政制造廠和船政學堂的不斷發展,馬江附近的軍港設施日益健全、船政制造的軍艦和培訓出的海軍人才也漸成規模,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楨總理船政事務,統管造船廠和前後學堂、水師營。在連續建造3艘軍艦後,經船政大臣沈葆禎奏請批準,將福建船政的軍艦編成艦隊,設輪船統領統壹管理,首任輪船統領由原福建水師提督李成謀擔任(福建水師與福建船政水師並不是壹個概念,前者指的是福建省的舊式水師,就如同安徽水師、江南水師等),並制定《輪船訓練章程》12條。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擁有的艦船已初具規模,有萬年青、湄雲、福星、伏波、安瀾、鎮海、揚武巡洋艦、飛雲、超武艦、靖遠艦、振威艦、濟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5艘,又從國外購得海東雲、長勝、建威3艦,***有17艘軍艦。經過數年發展後,至第三任輪船統領彭楚漢時,清廷為加強臺海防務,於1879年7月4日頒上諭,清政府詔令閩局輪船先行練成壹軍,福建水師宣布成立。到中法戰爭前,福建船政水師已經成為中國噸位最大的壹支艦隊。在1884年8月22日爆發的馬江海戰中,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再未能恢復往日氣象。

  • 上一篇:信托稅制的借鑒介紹
  • 下一篇:以生活中的便捷用品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