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壹地二名,泛指今天的永州地區,特指現在的永州市區;今永州市區由南北兩個城區組成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中國***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個,零陵是其中之壹。《零陵地區誌》還稱:“零陵”是全國惟壹出現最早而又沿用至今的地市級行政區域名稱。現在“零陵”為縣級行政區域名稱;即永州市零陵區。 最早於新石器晚期,已有人類棲息,今永州市黃田鋪鎮尚保存的人類遺址——石棚,據考證為距今2萬年的人類棲息場所(壹說為原始宗教祭祀處)和道縣玉蟾巖發掘出土的稻谷遺存距今l萬年左右,均可資佐證。 約五千年前左右,人類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相傳炎帝為南方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今零陵境域當屬炎帝勢力範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嶷山。《史記·五帝本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零陵之名從此著稱於世,並成為中國出現於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重要古地名之壹。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零陵縣治,隸荊州。為湖南四大古郡之壹。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縣治,隸荊州。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隸荊州。 三國東吳,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皆隸荊州。 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改隸湘州。 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改隸荊州。 梁天監十四年(515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州永陽郡,營浦治,改隸湘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更名零陵縣,隸湘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隸湘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 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宏道縣治,隸江南西道。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營道縣治,隸荊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83年),改永州路,零陵縣治;分道州路,營道縣治,隸湖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府治零陵縣、道州府治營道縣,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零陵縣治。 民國2年(1913年),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永郴桂道改為衡陽道,永州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湖南省撤銷道,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6年(1937年),湖南省劃分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零陵治。民國29年(1940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治。 1949年10~11月,永州地區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1949年10月--1950年5月)於10月正式成立。永州專區專員公署駐零陵縣芝城鎮(1966年芝城鎮改名東風鎮,1979年東風鎮改名永州鎮)。轄: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新田縣、寧遠縣、江華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永明縣(今江永縣),8個縣。 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專員公署駐地不變,即駐零陵縣芝城鎮.(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1952年由祁陽縣析置祁東縣,縣政府駐洪橋鎮。 1952年11月,零陵、衡陽、郴州三個專區合並為湘南行政區。撤銷零陵專區,原零陵專區所屬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祁陽縣、新田縣、寧遠縣、江華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永明縣(今江永縣)、祁東縣9個縣劃歸湘南行署領導。 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縣劃歸郴縣專區外,其余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 1955年11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稱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年7月,恢復新田縣。1960年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 1962年10月,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從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今永州地區都被並入今衡陽地區或者郴州地區) 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署仍然設零陵縣芝城鎮.原屬衡陽專區的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江永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寧遠縣、東安縣5個縣及江華瑤族自治縣和郴州專區所屬藍山縣、新田縣2個縣劃入零陵專區。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縣、祁東縣2個縣劃歸衡陽專區。 至此1962年12月底,零陵專區(1950年5月--1968年9月,其中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無零陵專區此區劃)轄7縣、1自治縣: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田縣、藍山縣。零陵專區,專員公署駐零陵縣芝城鎮(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1964年5月,劃零陵縣、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6年零陵縣駐地芝城鎮改名東風鎮。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年3月,零陵縣駐地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升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的郵亭圩區(白塘鄉除外)、菱角塘區、富家橋區、水口山區、珠山區、黃田鋪區等6個區和楚江圩區的接履橋鄉,劃歸縣級永州市管轄;楚江圩區(接履橋鄉除外)、黃陽司區、普裏橋區、冷水灘區等4個區和郵亭圩區的白塘鄉,劃歸冷水灘市管轄。 至此1968年9月,零陵地區(1968年9月--1995年11月)轄:永州市(今永州市零陵區)、冷水灘市(今永州市冷水灘區)2個市和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田縣、藍山縣9個縣。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永州市徐家井街道瀟湘中路(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5]110號):(1)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芝山區(2005年更名為零陵區)。(2)永州市新設立芝山區、冷水灘區。以原永州市為芝山區的行政區域,芝山區人民政府駐徐家井街道南津中路;以原冷水灘市為冷水灘區的行政區域,冷水灘區人民政府駐梅灣街道清橋路(現遷駐梧桐街道梧桐路)。(3)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祁陽縣、新田縣、道縣、藍山縣、東安縣、雙牌縣、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芝山區(今零陵區)、冷水灘區。 至此1995年11月,永州市轄:永州市區<芝山區和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浯溪鎮>、東安縣<白牙市鎮>、雙牌縣<瀧泊鎮>、道縣<道江鎮>、寧遠縣<舜陵鎮>、新田縣<龍泉鎮>、藍山縣<塔峰鎮>、江永縣<瀟浦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九縣二區。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永州市芝山區徐家井街道瀟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106號)。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批準將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永州市芝山區瀟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106號)遷址永州市冷水灘區逸雲路1號 <實際上在1997年7~8月中***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永州市冷水灘區> 2005年6月15日,民政部《關於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的批復》(民函[2005]138號):經國務院批準,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行政區域不變,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的通知》(湘政函[2005]133號)。零陵區和冷水灘區,隸屬永州市轄區,永州市區由零陵城區和冷水灘城區組成。 至此2011年9月9日永州市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和冷水灘區>及祁陽縣<龍山街道、長虹街道、浯溪街道>、東安縣<白牙市鎮>、雙牌縣<shuāng瀧泊鎮>、道縣<濂溪街道和西洲街道>、寧遠縣<舜陵鎮>、新田縣<龍泉鎮>、藍山縣<塔峰鎮>、江永縣<瀟浦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九縣二區。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上一篇:退休證有什麽用下一篇:智慧黨建展廳中都會展示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