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有人推薦低風險理財。可以放心購買嗎?

有人推薦低風險理財。可以放心購買嗎?

最近幾天,很多買銀行理財的人都崩潰了。壹直被視為“保底收益”的銀行理財,看到負收益也很驚訝。據不完全統計,近壹個月來十幾家銀行、幾十款理財產品出現了年化負收益,單位凈值和累計凈值也是“跌跌不休”。

憤怒的投資者湧向各大投訴平臺。他們想不通為什麽“穩定”的理財突然變得不穩定了。理財經理說的“低風險,不虧損”怎麽變成了失血?甚至有人在想,以前同類產品都很穩定,怎麽現在集體虧損了?

為什麽之前同樣的產品沒有虧本?

從目前來看,近兩個月來,多家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單位凈值和年化收益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圖1是某銀行理財產品的表現:

這讓很多人紛紛“爆料”。要知道,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分類從R1-R5不等(原油寶事件後也到了R6),而R1投資於國債、銀行存款等產品,基本就是保本保收益。R2作為壹種低風險產品,是很多低風險偏好人群配置理財的主要產品,在銀行銷售的理財中占比超過70%。這種產品虧了,真的讓很多人心慌。

與此同時,人們還有壹個疑問:為什麽他們過去壹直購買的同類R2產品會損失這麽多?

先說資管新規中的資管產品估值。理財產品的估值主要有兩種:攤余成本法和市價法。

“攤余成本法”是指按照票面利率或約定利率,考慮購買時的溢價和折價,在剩余期間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簡單來說,就是計算理財產品到期時預期能賺多少錢,然後把收益平攤到持有的每壹天。

市價法是根據當前市場價格評估價值,反映公允價值。

兩種估值方法中,攤余成本法波動較小,但不能真實反映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價法真實反映了投資組合的市場價格,但波動較大,體現在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曲線上,如下圖2所示。

資管新規實施前,銀行理財產品基本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收益呈現持續增長。資管新規實施後,除了少數現金管理產品(類似於貨幣基金產品)和長期固定期限產品外,其他產品基本都采用市價法估值,產品收益率和凈值隨市場價格波動而波動。

所以歷史上那些類似的產品並不是沒有收益率下降,只是掩蓋了由於估值方法不同導致的產品收益率波動。

當然也有壹種情況,產品到期確實虧損,但是銀行自己賠付(只是反對),這裏暫時不多討論。

理財“虧損”是真是假?

了解攤余成本法和市價法的區別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活期理財產品投資的產品反映的是當前的市場價格。當資產價格下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單位凈值都會下降,進而出現“虧損”現象。

然而,這些產品真的是賠錢的嗎?其實不壹定。

要理解這壹點,首先要理解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債券的邏輯。

銀行投資的風格以保守穩健著稱,所以投資的債券多為利率債(國債、地方政府債、國家開發銀行債等。)和高等級信用債。

投資債券賺了“多少錢”,主要體現在凈值的波動上。在不考慮復利和杠桿計算的基礎上,基金日凈值的計算必須反映持有債券的“利息收入”和“資本利得”的收入:

利息收入按票面收入壹天折算壹次;資本利得按二級市場債券價格漲跌每日計算。即使產品經理可能不會每天交易債券,但他持有的債券的公允價值仍然會按照二級市場的價格來計算。正因為如此,即使基金不交易債券,每個交易日債券基金凈值也可能有漲有跌。

例如,假設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如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募集654.38+0萬元購買價值654.38+0萬元的債券組合,為票面利率總額的3.65%。持有債券後,管理人可以開始賺取債券利息(如7天質押融資),年化融資成本為654.38+0。融資到期後,產品經理以100.10,000的價格賣出持有的債券,返還融資資金和成本。如果年份是1,則:

收益=債券票息+杠桿率×(債券票息-融資成本)+債券利差(即資本利得)

=[100×3.65%+2×(3.65%-1.825%)×100]/365×7+(100.1-100)=0.24

其中0.07為票息,0.07為加杠桿產生的收益,0.1為買賣債券的利差。

然而,這只是理想情況。利率下行,債券市場價格上行,融資成本下行。資本收益和杠桿都將產生正回報。

但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市場價格下降,融資成本上升,杠桿效應減弱甚至為零。此時,如果產品成立時間較短,累計票息收益較少,不足以彌補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則收益為負,即出現理財“本金虧損”。也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現象。

如上所述,此時的理財產品仍然顯示的是市場價格,如果此時沒有買賣債券,仍然是“賬面損失”。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流氓邏輯,就像買股票壹樣。買了之後會跌,留著不交易也不會真的虧。

這就是債券投資和權益類產品投資的區別。權益類資產(如買賣股票、股票基金等)的未來價格。)是不確定的,盈虧主要由市場價格決定。但是,債券是由債券利息和債券價格決定的。時間越長,票面利率越高,債券價格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小。下圖3是壹個例子:

2065438+2009年全年,理財產品* * *向投資者分紅4.08億元,其中只有903萬元來自買賣債券的差價,僅占2%左右,其余為債券利息獲得。

也正因為如此,投資債券的產品只要不被雷到(債券違約無法贖回,價值基本為零),時間和票息都可以彌補暫時的損失。

繼續持有,還能退嗎?

雖然上面說的這些理財產品都是賬面虧損,但作為投資者,顯然不可能無限期等待面值緩慢上漲,最終收益轉正。

關鍵是,投資的債券後續價格走勢如何?

Wind中證綜合債券指數(凈價,剔除票息後的價格指數)顯示,本輪債券市場的調整是近四年來最劇烈的(下圖4)。

市場分析普遍認為,主要原因是5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復蘇速度和速度超預期,市場對寬松的預期過高,市場對降息的預期落空。此外,央行宣布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小微企業,市場由寬貨幣轉為寬信貸,從而糾正了此前市場對資金面的過度樂觀。

隨後,隨著債券市場悲觀情緒的緩解,以及央行逆回購釋放流動性,債券市場的表現將逐步回升,債券價格將逐步回調。相應的投資債券的理財產品,凈值表現和收益率都會回調。

摘要

從上面可以看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主要集中在新募集的以投資債券為主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上。原因在於市價法和原攤余成本法的區別。同時,由於部分產品的“定期開放”(如每三個月開放申購和贖回),贖回時其賬面損失可能不會真正發生,此類產品可能會隨著票息的增加和債市的回調而有所回升。

而且客觀來說,市價法的估值方法壹方面加強了對管理人員的約束,因為凈值下跌太多,管理規模會縮小,管理費也會減少;另壹方面,其實對投資者是有好處的,因為管理人更加謹慎,在選擇標的資產時會考慮估值變化。

但無論如何,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大規模“虧損”上演。投資者投訴各大平臺理財產品虧損,也提醒了銀行和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特性。

對於銀行來說,有了原油寶和這次的資金損失事件,也應該真正意識到“賣家盡職調查”和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否則,即使出現賬面虧損,投資者也會立即用腳投票,這對銀行的品牌聲譽和未來經營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對於投資者來說,也要重新認識銀行的理財產品,做到“買方自擔”,否則贖回時賬面損失真的會變成實際損失,欲哭無淚。

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認清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匹配的產品,購買自己了解的產品,對不了解的產品要謹慎。如果想買保本型產品,可以買存款和存單,不要買這類理財產品。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要選擇收益正常的產品。

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和過渡期的結束,這種凈值浮動、收益率變動較大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做好準備,事半功倍。

  • 上一篇:在哪裏可以看到營業執照納稅人識別號?
  • 下一篇:元旦節主題活動策劃7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