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位於麗江大壩中部。並稱為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與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研古城是壹座沒有城墻的古城,光滑幹凈的青石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和橋梁,到處都是流水。大研古城是壹座人文氣息濃厚的小城。明媚的陽光下,總會有上了年紀的納西族人慢慢走來。他們穿著歷史上的靛藍色衣服,戴著紅軍的八角帽,視而不見,對身後異樣的目光視而不見。麗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多以紅色角礫巖鋪砌,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揚。石頭上的圖案自然典雅,與整個古城的環境相得益彰。四方街位於古城中心,是麗江古城的中心。水車位於古城和新城的交界處,是麗江古城的象征。古城的水車旁邊有壹個大屏幕。每天播放的歌曲都是古城裏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景帝是比較有名的歌曲之壹。
文化遺產
1.古街依山而建,順流而下。用紅色角礫巖(五花石)鋪成,雨季不泥濘,旱季有飛灰。石頭上的花紋自然典雅,紋理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四方街,麗江古街的代表,位於古城核心。它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的商業中心。四方街是壹個4000平方米左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五石鋪就,街道兩旁都是商鋪。西側制高點是龔克廣場,壹座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有中和河。西河上有壹個可移動的閘門,可以利用西河和中河的高度差來沖街。四方街的四個角落延伸出四條主要街道:廣益街、齊壹街、五壹街和新華街。許多街巷從四條主要街道上分支出來,像蜘蛛網壹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了以四方街為中心,壹層壹層地沿著街道延伸的細致開放的格局。
2.麗江古城何宇水系有古橋354座,平均每平方公裏93座。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板橋。著名的索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都建於明清時期。古城第壹橋大石橋,位於四方街東100米處。它是明代穆土司修建的。因為從橋下的河面可以看到玉龍雪山的倒影,所以又叫雪鷹橋。此橋為雙孔石拱橋,拱圈由石板支撐。這座橋長10多米,寬近4米。橋面采用傳統石材鋪裝,坡度平緩,便於兩岸交流。
3.木府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石官署,繁華壹時。歷經戰亂動蕩,於1998年春重建,在府內建立古城博物館。修復後的幕府占地46畝,坐西向東。中軸線沿線有15座建築,包括方忠義、義門、前亭堂、萬卷樓、達摩堂、廣碧樓、余音樓、三清殿、側廳、閣樓、戲臺、街樓、庭院、走廊、宮柱等。帶162大尺寸和sma
4.五鳳樓,郭芙寺五鳳樓(原名法雲間),位於黑龍潭公園北端,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1983年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高20米,三層結構,分形底座,三層塔臺,八角形屋頂,三層24個飛檐,恰似五個蔡鳳儀,故名五鳳樓。這座建築有32根柱子,其中4根高12米。立柱上部采用桶架技術建造,頂部包金。天花板上畫著太極圖、飛天神、龍鳳。線條流暢,具有漢、藏、納西等民族豐富的建築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不可多得的瑰寶和典型範例。
5.白沙民居建築群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大研古城北8公裏處,宋元時期曾是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建築分布在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是壹個梯形廣場,四條小巷從廣場通向四個方向。沿街設置鋪面,壹股清泉從北面引入廣場,再融入小區,很有特色。白沙居住區的形成和發展為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6.束河住宅區束河住宅區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裏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壹個小市場。河流依山傍水,居民樓星羅棋布。街上有壹池泉水,叫九鼎龍潭,又名龍泉。它穿過青龍河的束河村中心,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米,長23米。它是麗江最大的石拱橋。橋邊有壹個32米長、27米寬的正方形廣場。它的形狀類似麗江古城四方街,也可以用來洗漱。
景觀指南1爬路虎攬勝。可以看到古城的情況。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香山、金鴻山,面向西北、東南,避開雪山的寒冷,乘著東南的暖風,聚風聚氣。第二,水在河邊,可以看到古城的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將何宇河分成三部分,三部分又分成九部分,然後流入無數的運河。搞好臨河的主街和運河附近的弄堂,讓古城幹凈又充滿活力。第三,步行去醫院可以欣賞古城建築。古城內的建築都是簡單的四合院,房屋結構簡單粗糙,而院落布局和房屋細節豐富細膩。居民喜歡在四季種植花草樹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第四,進市場過橋可以看到古城的布局。古城布局自由靈活。房屋、市場、道路、供水系統井然有序,配置合理。此外,石頭、石橋、木橋、花鳥蟲魚、棋牌、字畫、民風民俗,創造出無窮的趣味,使古城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