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花團錦簇的靜安區。
創辦於光緒二十六年,創始人之壹的齊牧師是全國三自愛國運動的發起人之壹。最早的教堂位於虹口四川北路。八·壹三事變後,遷至王家沙花園(今北京西路),後遷至陜西北路路口平安大劇院二樓。1941,遷至陜西北路375號。1958進行聯合禮拜,懷亞特堂成為靜安區唯壹的聯合禮拜教堂。1994,被市政府列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因長期損毀,在靜安區基督教協會(靜安區基督教三自愛會理事齊昌義,牧師齊之子,修復工程主要負責人)領導下,從1998開始施工,2002年竣工。現在大堂可以容納1300多信徒。靜安區有9000多名基督教徒。
懷亞特會館位於金三角的靜安南京路,緊鄰宋故居。而且教堂恢復後,前來朝拜的海外人士逐漸增多,進壹步擴大了影響,成為上海接待基督教外事的主要窗口之壹。
基督教新恩堂
新恩堂,位於烏魯木齊北路25號,是永利堂的分店。原為外國人造的非主流教會,稱為“萬國教會”,自1962起,稱為新恩教會。文革期間被占領。宗教活動恢復後,除了每周日上午的聚會外,下午還有掰餅聚會和粵語崇拜。
小特蕾莎
長樂路老洋房
位於大同路(今大田路),又稱大同路天主教堂。建於1920。小特裏薩隱居在法國的日泉爾避難所。她24歲就去世了。他的自傳《心靈簡史》曾被翻譯成中文。1925年,她被教皇列為聖人。上海天主教教區為了紀念她建造了這個大廳。自1993恢復活動以來。
小特裏薩天主教堂是羅馬建築風格,有寬敞的建築走廊,祭壇上方有圓形穹頂,還有半圓形的窗戶和拱門。大廳裝飾精美,柱子、地磚、燈罩等特殊標誌都標有紀念小特蕾莎的玫瑰圖案。文革時被群益無線電廠占用,把教堂分成三層。靜安區有300多名天主教徒。
上海佛教居士林
位於常德路418,是佛教居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始建於1908,林址在錫金辦事處(今海寧路)。後遷至哈通路(現同仁路),並於1956與其他居士團體合並後,遷至此址——覺遠。覺遠,原名南苑,建於1910。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始人、民族資本家簡和簡玉傑的私家花園。後來捐給了佛教。覺遠有三座寺廟,旁邊還有祥光殿、法寶殿等建築。園內有原汁原味的九曲橋、假山、天橋、湖亭、石碑。
圓明講堂
位於延安西路434號,是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壹。由當代愛國高僧元嬰大師於1935年秋創立。其名取佛教最高理論之意,即“圓無處不在,法界光明”;第二,取佛家排名,取元嬰和弟子明雲的第壹句話。圓瑛大師紀念館所在的老建築是弟子顧連成夫婦所捐。新樓建成後,與美麗的圓形酒店同時建成。圓明講堂已經購買了旁邊相機四廠的部分廠房,即將重建,舊建築將被拆除,建成綠地。
靜安寺
靜安寺始建於三國吳棟赤武十年(公元247年)。它最初被命名為虎都崇玄(元)寺。廟址位於吳淞江(今蘇州河)上。唐代改稱永泰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定名為靜安寺。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廟址靠近河堤,廟基有傾倒的危險,於是遷到盧普沸井河邊,也就是現在的廟址。
歷史上,靜安寺屢廢。1946年,主持大武在印度修建阿育王石建築,疏通泉水,整修全寺。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將靜安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撥款2萬余元,以1951、1954進行修繕。1953年,主持人赤松在寺內復活了唐代以來中國唯壹失傳已久的密宗祭壇。1983年,國務院確定靜安寺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壹。1984年,靜安寺修復委員會成立,人民政府撥專款30萬元,修復靜安寺。到1990,修復基本完成。1998年,結合地鐵2號線建設,對靜安寺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改建。鐘鼓樓、山門、東西廂房、大雄寶殿基座都已建成。預計到2007年,靜安寺將進行建國後的第四次重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靜安寺流傳下來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歷史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靜安八景”,即:赤武碑、陳、蝦子潭、江景臺、虎肚壘、湧泉(天下第六泉)、鹿子渡和洞。至今寺內有歷代名人字畫收藏、雲漢兆收文碑、明代洪武大中鶴宋基址。
現任方丈慧明法師是新中國成立後,繼吳德、甘泉、都歡、真禪之後的第五任方丈。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學院院長。為了修建靜安寺,他提出了四個人生目標:壹是重修靜安寺,提出了“把壹座更加宏偉的靜安寺獻給21世紀”的口號;二是對佛教大藏經進行校勘,並將校勘後的大藏經刻成文字傳於後世。為了完成這個夙願,目前正在復旦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計劃讀完博士後出國深造。為了完成校勘任務,他積極籌劃設立藏經佛學研究者,希望能匯集有誌於研究藏經的專業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共同完成這壹抱負。第三師發起了“鑄金身百萬願”募捐活動。計劃用數年時間征集數百個國家、數百萬信眾的心願,在靜安寺用2噸純金鑄造壹尊悉達多喬達摩(捐款人數已近1.3萬,涉及40多個國家),在靜安寺大雄寶殿用10噸白銀鑄造壹尊銀佛;第四,終生致力於佛學,研究佛經,教育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