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長興縣的社會生活

長興縣的社會生活

長興概況

長興,太湖明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長興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蘇杭之間,素有世外桃源之稱。它位於太湖西南岸,因壹曲《太湖很美,美在太湖》而聞名中外。與蘇錫常隔湖相望,素有“天府之國”、“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東南王獻”之稱。長興是上海經濟區的交通樞紐,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故有三省通衢之稱。長興位於長江三角洲中心,距上海、杭州、南京、寧波、蘇州、無錫、蕪湖等大中城市約150公裏。由兩條國道(北京至福州的國道104、上海至拉薩的國道318)、三條高速公路(杭寧杭寧高速、杭長高速、滬合浙皖高速)、三條鐵路(江蘇新沂至浙江長興鐵路,連接東北與長三角的陸海走廊)組成。以及壹條年運輸能力超過2000萬噸、享有“東方萊茵”美譽的“黃金水道”(長興-湖州-上海),在長興交匯匯聚,使長興與周邊大中城市便捷緊密相連,為長興物流暢通、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便利。長興成為上海物流副中心,分擔上海物流中轉壓力。長興,太湖明珠,文化底蘊深厚。長興縣始建於金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隋唐初年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為縣,歷史1700多年。長興是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的故鄉,至今還保留著他沐浴人間的聖井。茶聖陸羽在長興寫出了代表作《茶經》,成為中國茶文化的奠基人,長興成為茶文化的發祥地。明代中期,大散文家歸有光和小說家吳承恩共同統治長興縣。桂、吳所撰《盛京銘序》、《蒙頂堂故事》、《長興縣名》三碑至今保存完好。吳承恩在長興縣積累了大量寫西遊記的素材。長興還保存著元代大畫家、大書法家趙佩吉等壹代宗師的手跡。長興的民間藝術也非常豐富,有代表國家出訪東南亞國家、參加中國、新西蘭新年燈會的精彩民間藝術“百業龍”,還有仙女山的宗教文化,還有被列為世界地質遺產、命名為“金釘子”的長興石灰巖保護區。長興是革命老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新四軍江浙軍區司令部舊址,素有“江南小延安”之稱。長興,太湖明珠,自然資源豐富。長興區面積1430平方公裏,土地資源豐富,耕地60萬畝,旱地65438+萬畝,林地90萬畝,水面65438+萬畝。是全國“糧油大縣”、“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浙江省產油大縣。長興盛產名特優新產品,有馳名中外的“太湖四寶”:銀魚、白殼蝦、鰱魚、大閘蟹;有四大名“長興珍品”:銀杏、板栗、青梅、栝樓;有令世界聞名的“品茶三絕”:紫筍茶、茶壺、金沙泉等。長興西接天目,東臨太湖,形成了優越的山水自然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獨特,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金釘子”地質遺跡保護區、十裏古銀杏走廊、揚子鱷保護區三大億萬年罕見的自然遺產,世界罕見;綿延34公裏的太湖海岸線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進行了1.6平方公裏的環太湖旅遊發展規劃國際咨詢,計劃通過幾年的努力,將太湖西南岸打造成為國內外獨具特色、知名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長興,太湖明珠,投資環境日益優化。按照加快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我們修訂完善了長興城市總體規劃。近期規劃中,長興中心城2005年的目標是建成25平方公裏的建成區,20萬人口。根據規劃,以配套城市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為重點,加快建設壹批標誌性道路和建築。三年來,總投資57.2億元的35個重點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項目開工或竣工,城市框架擴大到21平方公裏,初步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經濟開發區、商務區、文教區和居住區,基本形成了現代化中等工商業城市的雛形。特別是長興(省級)經濟開發區成為投資創業的福地。按照建設全國壹流開發區的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舉全縣之力辦好開發區。縣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裏,基本實現了九通壹平。區內主要道路全部按照國家壹級公路標準設計,路寬66米,綠化率40%。供水、供電、供熱、供氣、排水、排汙、通訊管線已壹次性鋪設到位。同時努力營造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氛圍,建立審批中心、投資服務中心、外商投訴中心,力求快捷、優質、守信,不斷改善投資服務環境。截至2003年,已有近百家來自美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入駐長興,壹批大項目相繼落戶長興。長興,太湖明珠,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擴大開放,加快體制創新,進壹步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長興經濟活躍,社會穩定,工業繁榮,人民富裕。進入新世紀,長興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開拓的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更加矯健的步伐,朝著建設山水園林的現代化中型工貿城市、提前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再創佳績。200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4.38+06.26億元,年均增長654.38+05.9%,人均生產總值3300美元。財政總收入220654.38億元,年均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4億元,年均增長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四年累計3365438+億元,年均增長23.3%;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實現“雙超百億”,分別達到6543.8+02億元和6543.8+05億元。第三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從2002年的13.9:52.6:33.5上升到2006年的9.9: 57.1.33。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的排名分別由2002年的107和97位提升到2005年的56位和62位。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31,長興縣轄10個鎮和6個鄉:羅城鎮、虹橋鎮、臨城鎮、泗安鎮、小浦鎮、和平鎮、梅山鎮、夾浦鎮、紅星橋鎮、李家祥鎮;水口鄉、呂山鄉、烏山鄉、白仙鄉、槐坎鄉、二界嶺鄉。

長興產地

長興,風景秀麗,人文豐富,歷史悠久。大約5000年前,遠在相當於傳說中炎黃、堯舜時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在巍峨的仙山腳下,在長山腳下,在碧波蕩漾的湖畔,在若溪涓涓細流的兩岸,就已經有人居住了。他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耕田、種稻、栽桑、養蠶、燒制陶器。他們是開發長興的祖先。長興的歷史習慣上是從春秋時期(公元前514-495)吳越爭霸時期開始的。吳越春秋時期,長興屬吳國,和呂元年(公元前514),吳王和呂讓其妹夫在此居住,建城。古城依山傍水,跨越水深。根據山勢險要,又窄又長,故名長城。因為吳王幾乎主持修建,又稱吳城,後來毀於戰亂。唐武德七年(624年)建長興縣,土地改為城市。宋天聖五年(1027),重修,築城門七座。據宋代《圖經》記載,城內建有長樂、贊山、西山、桂花、仁和等13個廣場。元十七年(1357),朱元璋在耿秉文領導戰後重建。城市的周長是929英尺,墻高3英尺,寬2英尺8英尺5英寸。有6個城門和2個水門。城墻周圍建有護城河,寬7英尺5英尺。城內同時開鑿了3條河流,1條東西向穿城而過,2條南北向,3條河流相互貫通,形如“20”字,古稱“20字河”。房屋依水而建,街道依河而建,茶館、酒樓、米店遍布街頭,形成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格局,保存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從清乾隆《長興縣誌》所刻的縣城地圖來看,明代耿秉文主持的重建奠定了長興古城的城市框架。歷經700多年滄桑,其城址、格局、規模基本保持不變,直至民國時期。其間,歷代王朝疏浚河道,修建橋梁,鋪築道路,修復寺廟道觀,修繕名勝古跡,重現了南朝開國皇帝陳霸先故裏的勝景,成為江南古城之壹。長興人起源於黃河流域,是華夏子孫。宋朝時,人口有增長的趨勢。到南宋嘉定時(1208~1224),全縣人口達到62300戶273000人,平均每戶近5人。由於軍事和自然災害,晚清也是太平軍和清軍爭奪的重要地區,死亡和逃亡不計其數,人口銳減。鼓勵人口政策實施後,大量客戶搬遷,人口驟然增加。他們大多來自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蘇北,其次是本省的溫州、臺州、紹興、杭州、金華等地。他們和當地居民壹起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發展農耕,從事農耕。發展漁業和太湖養魚;發展文化,培養農村人才,為長興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長興歷史的點點滴滴都是長興人創造的。長興人的創造,不僅僅是對長興的貢獻。東晉謝安墓、南北朝陳霸先故居、唐代貢茶院、茶聖陸羽《茶經》、唐宋摩崖石刻、唐代仙山佛教聖地、明代太湖(樓)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江浙軍區。唐太宗時代才女,作品豐富多彩,被譽為明代文學巨匠的顧、歸有光、吳承恩,晚清辦學先驅丁逢源,革命時期湧現出壹批革命英雄...長興人創造的文明史,貢獻給了孕育長興的偉大祖國。長興人民在與自然災害、歷史反動勢力和外國侵略者的長期鬥爭中,堅持生產和鬥爭,使這塊神聖的領土屹立在太湖之濱,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而且,長興人壹直在曲折中發展長興的歷史,使它進入壹個嶄新的今天,面對壹個輝煌的明天。長興人無愧於偉大的中華民族。

古代書院

學堂、書院、縣學是古代教育的組織形式。長興郡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塾。書院和縣學創建於宋元,興盛於明清。在古代,孩子讀書的方式壹般是私塾啟蒙、書院修成、縣學求科舉。書院是講學場所,有官有私。主持人稱“山頭”(院長),教(老師)分講座、經典(五經各壹)、學長(禮樂、科舉、書法、數學各壹)。學生是學者,舉人和童生。長興最早的書院是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蔣在夾浦高唐寺創辦的東湖書院,成為全國40所著名書院之壹。明代,長興書院進入全盛時期。比較著名的書院有:南京刑部尚書顧在雒城長安門(今大西門)創辦的書院,長興縣黃(義)門(今米行小西門)開辦的江德書院,顧應秀歸田後在五峰山下創辦的書院。其中,最著名的是若曦書院。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長興縣令熊明遇到了荒廢多年的江德書院。他很後悔,就在縣城東北角的金蓮塔西(今金蓮橋西)設立了若曦書院。醫院在明末清軍南下時被燒毀。後來到了乾隆、鹹豐、同治年間,又是壹次“建-毀-建”的滄桑巨變。光緒十壹年(1885),兵部侍郎、畫家張度(長興)捐資擴建若溪書院,建有大小閱覽室、報告廳、大操場、荷花池等80余間。,到處都是庭院,樹木蔥郁。若曦書院壹直延續到清末,不斷有學者前來授課講學。比如經學大師俞樾,曾經講過“四書”。書院已成為縣內外名師名生雲集、論文研讀之地。光緒三十壹年(1905),清政府廢除科舉,若溪書院改為若溪高中堂。此外,明朝崇禎年間,知縣吳仲鑾在小西門修建了夏丹書院;清光緒三年(1877),知縣雲思贊在西安建蒙古書院,後改名安溪書院,民國初年設安溪高級小學堂。縣立學校是官辦的縣級高等學府。長興縣學堂創建於宋四年(1044)。明嘉靖九年(1530),縣城龔雪由城東遷至西佐河北(今長興壹中)。龔雪大成殿幾經修繕,保存至今。光緒三十壹年縣學與若溪書院同時廢止。

  • 上一篇:張連邦:袁世凱的站訓與北洋六鎮
  • 下一篇:肇慶德慶縣初級會計學習方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