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註冊會計師應對舞弊應采取哪些壹般措施?

註冊會計師應對舞弊應采取哪些壹般措施?

美國Fallmo公司會計報表舞弊案例分析

1,管理層造假的動機。

客戶的欺詐動機可謂五花八門,在執行審計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分析和考慮將有助於發現可能的欺詐行為。以下列舉了導致管理層舞弊沖動的幾種常見原因:

(1)客戶公司面臨資金困難。

(2)客戶管理當局面臨完成財務計劃的壓力。

(3)存貨是資產負債表中的壹個重要項目。

(4)合同中規定的供應壓力。

(5)客戶公司試圖通過存款和貸款獲得融資。

(6)管理當局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如股價下跌和退市或被收購的風險。

2、舞弊機會的管理

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可以通過虛列存貨,欺騙註冊會計師的計數程序來增加利潤。事實上,對於壹些公司來說,比如那些規模小、業務簡單的公司,要想騙註冊會計師,在存貨上做手腳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當出現以下情況時,管理當局進行存貨欺詐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1)客戶公司是壹個制造企業,或者它有壹個復雜的系統來確定存貨價值。

(2)客戶公司涉及高科技或其他快速變化的行業。

(3)客戶公司有許多存貨存放地點。

3、管理舞弊的跡象

虛擬資產會使公司的結賬平衡。與前幾期相比,銷售成本會太低,而庫存和利潤會太高。當然,也可能有其他跡象。在評估存款和發行高估風險時,註冊會計師應回答以下問題。回答“是”的越多,庫存欺詐的風險就越高。

(1)存貨的增長是否快於銷售收入的增長?

(2)存貨占總資產的百分比是否在階段性上升。

(3)存貨周轉率是否逐期遞減?

(4)運輸成本占庫存成本的比重是否有所下降?

(5)存貨的增長是否快於總資產的增長?

(6)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是否在逐步下降?

(7)銷售成本的賬簿記錄是否與稅務報告沖突。

(8)是否有增加存貨余額的重大調整分錄?

(9)在壹個會計期間結束後,妳是否發現存貨賬戶中有任何重要的沖銷分錄?

四、註冊會計師行業的啟示和教訓

存貨項目由於其自身的復雜性,長期以來壹直是舞弊者的理想對象,同時也引起了註冊會計師的特別關註。自從1938年美國著名的麥克弗森羅賓斯制藥公司審計案發生後,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就將存貨盤點列為公司審計必須進行的重要程序之壹。然而,由於審計事務所的存在有限,由於註冊會計師的疏忽和客戶管理當局舞弊技術的提高,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在存貨審計中仍然深受其害。Fallmo公司的案例就是壹個很好的證明。俗話說,只要註冊會計師不斷吸取教訓,努力提高審計技術,切實提高查處舞弊的能力,存貨審計失敗的風險就會降到最低。那麽,我們能從Fallmo的案例中得到什麽啟示和教訓呢?

1,充分關註詐騙的動機和機會。

由於欺詐有被發現的風險和道德壓力,也就是說欺詐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壹般情況下,理性的人寧願尊重客觀事實。但是,壹旦面對壹些壓力和誘惑,客戶的欺騙沖動就會變得強烈。正是因為虧損的壓力和莫納斯急於融資擴張的心理,Fallmo公司鋌而走險,走上了詐騙的道路。可見,註冊會計師對舞弊動機的分析有助於降低審計風險。

2、註重分析程序的應用。

鑒於清查程序的局限性,註冊會計師不能指望通過清查解決所有問題。如果想發現舞弊的蛛絲馬跡,分析程序是壹種非常有效的審計方法。此程序從整體角度對客戶提供的各類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有助於發現重大錯誤。如前所述,由於存貨造假會使壹些項目異常,存貨會與銷售收入、總資產、運輸成本等項目成正比。

此外,財務報表可以與報表附註、財務報表、稅務報告和其他類似文件進行交叉核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

3、重要性原則的恰當應用。

重要性原則是審計工作中的壹項重要原則。註冊會計師必須特別關註在資產負債表中占有重要比重的項目,尤其是那些在資產負債表中占有相當比重的內部控制制度薄弱的項目。應實施特殊的詳細調查方法,而不是采用壹般的例行審計程序。對於Fallmo公司這樣的商業企業來說,庫存應該是壹個極其重要的項目。註冊會計師本應設計專門的存發抽查或詳細調查程序,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采用了提前幾個月通知、少量樣本的常規清查程序。正是這種簡單的治療給了莫納斯等人壹個機會。

4、對註冊會計師進行脫產培訓,提高發現資產舞弊的能力。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應該看到,審計委托人的舞弊水平在不斷提高,其手段已經從單純的違規違紀轉變為有預謀、有組織的技術性舞弊;從簡單的賬簿造假到從傳票到報表的全面會計信息造假,同時增強了造假者的反偵查意識,了解和掌握了審計人員常用的審計方法。因此,以前簡單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註冊會計師要想勝任專業工作,就必須不斷提高對舞弊的調查和處理能力。因此,為了維護註冊會計師行業的健康發展,降低訴訟風險,專業機構應該為註冊會計師提供脫產培訓,提高他們的搜尋能力。

  • 上一篇:湛江社保繳費網點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財稅博物館預約指南開放時間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