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制造業?倒閉潮?提交了三份陳述
(壹)加工制造企業小範圍倒閉。
2015春節前後,加工制造業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出現了壹波老板跑路、企業倒閉潮,東莞、蘇州、溫州尤為明顯。2065438+2004 65438+2004 2月,蘇州的諾基亞手機零部件供應商鴻輝科技宣布停產。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連諫科技宣布倒閉,其在東莞的兄弟公司萬事達和聯盛也相繼倒閉。2015 1月,東莞手機零部件生產企業奧斯銳德仕普電子的老板帶著65438+3500萬元的債務跑路。在以制造眼鏡、鞋子、打火機等小商品聞名的溫州,2009年以來每年都有數十家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業倒閉,正在經歷制造業空心化。還有壹些企業訂單不穩定,用工量持續減少,臨時工、暑期工增多,轉租工廠的情況越來越多。
(B)外國資本撤出中國大陸的步伐最近加快了。
這次?倒閉潮?外資的撤離起到了強大的催化作用。6月65438+10月10,微軟計劃春節前關閉諾基亞東關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在京工廠也將同步關閉。春節前夕,西鐵城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此外,日本制造商松下、夏普、TDK等。也計劃將生產基地遷回日本。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的生產從日本轉移到中國,夏普計劃在當地生產更多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秋田等地。其他世界知名企業如耐克、優衣庫、三星、川井電機、富士康等。還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了新工廠。
(3)資金、人才等必備資源?脫實入虛?清楚的
近年來,制造業利潤率不斷下降,對資本和人才吸引力不足,導致大量要素資源脫離實體經濟。比如近幾年溫州的服裝、鞋、眼鏡、打火機等傳統制造業利潤率只有1%?3%,壹些企業出現了?賺快錢?浮躁的心態,銀行,企業資金和大部分私人資金流向房地產投機,煤炭投機,采礦投機和其他投機遊戲在錢生錢。資本和人才脫離實體經濟,行業面臨什麽?空心?風險。
第二,?倒閉潮?集中精力解決制造業的深層問題。
(壹)產業鏈低端環節嚴重過剩,傳統擴張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
不可否認,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為特征的低端制造業占據了中國制造業的很大壹部分。例如,溫州在鼎盛時期生產了全國30%的服裝、鞋子和世界90%的打火機。目前,我國制造業整體處於全球產業鏈低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大量資源和能源消耗在低端制造領域。為國外品牌代工是東莞、溫州等地制造的主要方式。代工制造利潤微薄。每生產壹部蘋果手機,總利潤的90%以上被美日韓等國瓜分,而中國企業賺取的利潤只有3%左右。
國內資源、環境、成本等因素的約束日益收緊,使得傳統的擴張式發展道路越走越窄。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占中國GDP的比重達到76.7%,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投資的擴大刺激了制造業的發展,但忽視質量、缺乏創新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我們在強調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時候,要讓優勝劣汰成為制造業結構調整的常態表現。?小、散、多?加工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不能在轉型升級中占據主動,我們將不得不面臨限產或倒閉的結局。壹些低端加工制造企業的關閉,會相應釋放壹些相對稀缺的要素資源,從而推動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2)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產業向中低收入國家轉移,會對中國產生影響。前後夾擊?雙重挑戰
隨著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壹方面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實行?再工業化?戰略,紛紛加強制造技術創新,試圖在新的技術平臺上升級國內制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鞏固其在技術和產業上的領先優勢。因此,壹些原本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外國高端制造業回到了發達國家。另壹方面,壹些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度等,正在低端制造業發力。在中國傳統比較優勢正在減弱的背景下,他們利用成本優勢積極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與中國在能源資源和市場空間上展開激烈競爭,導致中國制造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後夾擊?在雙重挑戰中。
(3)原有的比較優勢已逐漸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制造業正處於新舊優勢交替時期。
長期以來,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和低廉的資源價格是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競爭中的強大比較優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要素成本的整體上升,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減弱。比如國內勞動力供給在萎縮,2014年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比2011年的峰值下降了560萬。勞動力供給不足直接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國內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4000元,遠高於東南亞等國家。此外,融資、水電、用地、物流等成本的增加也加重了企業負擔,擠壓了制造業的利潤空間。
重塑中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出路在於技術和產業創新。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取得了壹定成績,但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制造業關鍵制造技術薄弱,設計技術、制造技術、工藝流程、標準體系發展滯後;R&D在重點行業的創新仍然受制於制造業強國,中國大部分企業處於模仿階段;R&D基礎薄弱,頂尖創新人才不足。中國每百萬人科研人員數只有日本的15.2%,韓國的17.0%,德國的20.2%,美國的23.0%。目前,我們正處於原有競爭優勢逐漸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建立的過渡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