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無沖抵退款理論
1,退稅的含義:退稅的本質是退還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已經繳納的增值稅。購買原材料等增值稅發票的進項是已繳納增值稅的憑證,所以退稅是對進項的退還,沒有進項就沒有退稅。如果購買的原輔材料全部由小規模納稅人銷售,則沒有增值稅專用發票,不辦理退稅,也沒有完稅證明。有些納稅人誤以為退稅=出口FOBx退稅率,這是對退稅的誤解。
2.是否全部退稅:否,如果稅率不同,則扣除不退稅的部分,即稅款與退稅額的差額。
3.“免、抵、退”稅法是國際上流行的壹種先進的出口退稅管理方法,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目前,在全球51個實行增值稅的主要國家中,有31個國家對出口貨物實行“免、抵、退”退稅方式。我國於1997開始使用,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實踐中,大部分地區仍對生產企業的出口貨物實行“先征後退”的辦法。2002年在全國推廣。範圍僅限於生產企業。我們知道像外貿流通企業,還是實行先征後退。全面實施“免、抵、退”稅辦法,對於有效緩解出口退稅指標不足,減少企業資金占用,促進外貿發展,減少新增退稅,減少出口騙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免、抵、退”方式的壹大優勢是征退壹體,征退不可分。稅務機關既管理稅收征收又管理退稅,這樣更能了解企業情況,便於統壹執行政策,也能有效防止出口騙稅。(目前,我國對工業企業和委托外貿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實行“免、抵、退”的稅收方式,在空間上是壹體化的,但由於稅收的征收和退稅仍由兩個部門管理,在稅收征收和退稅的銜接上仍存在較大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生產企業免繳和退稅的概念:
企業:生產企業自行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
貿易方式:壹般貿易出口和進料加工。
進料加工是指企業從國外購買原料,加工後將成品復出口的貿易方式。退稅方式與壹般貿易退稅方式基本相同。但由於進口料件的減免稅程度不同,在退稅時應扣除進口環節的減免稅,避免出現多退少補的現象。
貨物:自產或被視為自產的貨物。
(1)“免”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或外貿企業委托出口的自產貨物,在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免征增值稅,即銷項稅額為零。
(2)“抵稅”是指企業自行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自產貨物,應退還原材料、零部件等已繳納的增值稅,先抵國內貨物應繳納的增值稅,即企業既有出口貨物又有國內貨物,出口貨物需要退稅,國內貨物需要納稅。根據稅法規定,兩者可以相互抵消。
(3)“退”稅是指生產企業自行出口貨物或委托外貿企業自行出口貨物。當已繳稅款大於應繳稅款時,為未足額繳納,經主管出口退稅稅務機關批準,退還未足額繳納的稅款。
因為1,出口內銷比例,2,取得進項發票的速度,增值稅有兩種,即應納稅額(銷項減進項)大於零,小於零,免征退稅。
為了讓思路更清晰,我們假設出口貨物的稅率為17%,退稅率為17%。
例1: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為增值稅壹般納稅人,2003年4月相關業務為:
應付進項銷項稅(退稅)
國內銷售100 200 100
從50號出口免費-50
應納稅額=200-(100+50)= 50
a-當企業既有出口業務又有內銷業務時,就會出現壹方面國家要退還出口稅款,另壹方面國家要對內銷征稅,這樣兩者就可以相互抵消,抵消後的結果就是當期應納稅額。
如果當期應納稅額為正,則說明企業的出口退稅已經全部抵扣,企業應在當期按照這壹結果納稅。這是第壹個內銷比例顯著,有稅,有房貸,不退稅的案例。
當企業既有出口業務又有內銷業務時,出口退稅與內銷稅相互抵消。如果偏移結果為負,則需要進壹步計算這個負數的性質,因為導致負結果的原因有很多。
例2: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為增值稅壹般納稅人,2003年4月相關業務為:
應付進項銷項稅(退稅)
國內銷售170 200 30
從50號出口免費-50
應納稅額=200-(170+50)= -20
例2負應納稅額的原因:
第壹部分是內銷的當期投入小於當期產出,有30的稅
第二部分是現在的出口消費輸入,這50是可以退的。
征收和退稅互相抵消,最後退稅20
B -"出口貨物免稅"的限額大於剛才的負絕對值,說明部分應退稅款已被沖抵,國家只能按照扣除內銷後的負值退稅。出口比例顯著。i2i”3、有退稅和免稅。
例3: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為增值稅壹般納稅人,2003年4月相關業務為:
應付進項銷項稅(退稅)
國內銷售300 200 -100
從50號出口免費-50
應納稅額=200-(300+50)= -150
應納稅額為負有兩個原因:
第壹部分是內銷當期投入大於當期產出,與出口無關,國家不會退還這100;
第二部分是現在的出口消費輸入,這50是可以退的。
——具體來說,是由於國內商品的投入大於產出,還是由於出口沒有退稅。實際上是無法區分的,因為很難分別核算出口和國內消耗品,所以像上面的例子那樣分別列出國內和出口投入是不現實的。因此引入了計算公式限額的概念,即計算出口退稅的限額,即以出口貨物的離岸價乘以壹定的退稅率作為退稅的標準,即“出口貨物的退稅額免稅”,並反復強調出口貨物的離岸價乘以退稅率並不是退稅額。這是退稅限額。
c——“出口貨物免退稅額”小於剛才負數的絕對值,也就是說剛才計算的負數包括兩部分,壹部分是內銷收入大於產量的部分,另壹部分是出口應退稅的部分。這時候國家會把出口應該退稅的部分返還給企業。由於國貨投入大於產出,只能留到下個月。與出口相比,輸入太大。i2i”3,有退稅,同時有結轉下期。
無沖退款的計算公式及意義:復雜,多達7步。
三種情況:
A -內銷比例顯著,有稅,免稅,退稅。
b-出口比例顯著I2i”3,有退稅和免稅。
c-與出口相比,輸入太大。i2i”3、退稅,結轉下期。
出口退稅公式:壹般貿易。
壹般貿易出口
內銷比例顯著,有稅和不退稅,出口比例顯著。i2i”3,有了退稅和免稅,投入太大,相比出口。i2i”3,有退稅和免稅,已結轉到下壹期。
1.本期無減免=出口貨物離岸價x人民幣報價x(稅率-退稅率)
2、本期應納稅額=國內銷售額-(本期進項-本期不得減免)-上期。
三種情況2 & gt0 2 & lt0 I2I & lt3 2 & lt0i2i & gt;三
3.免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x人民幣牌價x退稅率。
4.可退稅4=0 4=2 4=3
5.免費到達轉移庫5=3 5=3-I2I 5=0
6、結轉到下壹期的津貼6= I2I-3
會計處理:
註意:
1,* * *退稅金額=退稅金額+退稅金額。
2.免稅與轉稅:匯總表也叫免稅與應納稅,九欄賬也叫出口與內銷應納稅。
由於財政體制的原因,我國現行的“免、抵、退”稅制與國外的做法有很大差異。考慮到與“先征後退”辦法相比,實行“免、抵、退”稅款辦法對地方稅收任務考核、地方財政增值稅25%部分和地方增量返還有壹定影響,為保證“免、抵、退”稅款辦法順利實施,國家實行“免、抵、退”稅款預算管理,即除計算退稅額外, 稅務機關需要計算免稅額,稅務機關會以批準的免稅額為正式憑證。 因此,免稅額的多少對地方財政利益和稅收任務有壹定影響,但對出口企業自身利益沒有影響。有些免繳免退的新企業甚至不辦理賬戶,這也是不正確的。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是會計的首要任務。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實施免抵退稅辦法有關預算管理問題的通知》〔蔡羽字(1998)第242號〕規定,按月辦理免稅和轉庫手續,同時在年度出口退稅計劃中優先保證免稅和轉庫。
3.答:免稅=免稅。
b:退稅津貼=退稅津貼+免稅。
c:免退稅額=退稅額
a和B是正常的,C是輸入速度過快造成的,所以是不正常的,源於我們國家不是用於出口的。
投入保留不退還的政策。
舉例:答:內銷比例顯著,有稅不退稅。
示例1...04年1月內銷1萬,本期出口50萬,本期單據40萬,投入7萬,上期2萬。
(17%, 13%)
1,本期無減免= 50x(0.17-0.13)= 2-1。
2.本期應納稅額= 100x 0.17-(7-2)-2 = 10-1。
3.免退稅額為40x0.13 = 5.2-2。
4.退稅= 0-2
5.免稅= 5.2-2
會計處理
1.借款:主營業務成本:2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進項稅額2
2.借方: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內銷出口抵扣5.2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5.2
3.借方: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10。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10
實際申報錄入:本月增值稅申報表15欄免退稅。上個月的退稅經稅務部門確認。因此,企業的分錄也應記錄在審計的次月和申報的同月。
借方:應收出口退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內銷。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但是進項稅轉出,當月計算,當月申報,當月入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1,“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核算內容
五次借記:
應交稅費-應交稅費
(1),進項稅
(2)已繳稅款-6.8%
(3)、國內產品出口稅收抵扣-
由於財政體制的原因,我國現行的“免、抵、退”稅制與國外的做法有很大差異。考慮到與“先征後退”辦法相比,實行“免、抵、退”稅款辦法對地方稅收任務考核、地方財政增值稅25%部分和地方增量返還有壹定影響,為保證“免、抵、退”稅款辦法順利實施,國家實行“免、抵、退”稅款預算管理,即除計算退稅額外, 稅務機關需要計算免稅額,稅務機關會以批準的免稅額為正式憑證。 因此,免稅額的多少對地方財政利益和稅收任務有壹定影響,但對出口企業自身利益沒有影響。有些免繳免退的新企業甚至不辦理賬戶,這也是不正確的。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是會計的首要任務。
(4)轉出未繳納的增值稅
(五)稅收減免
四個貸方
(1),銷項稅
(2)出口退稅
(3)進項稅轉出
(4)轉出時多交增值稅。
目前可用科目9-3=6。
除借方余額結轉下期外,其余均為0。
計算:下月記入借方2+7+10=19 5.2。
債權人17+2=19 5.2下個月到賬。
只有a和b是正常的。
在全年統壹計算A的情況下(繳稅不退),不允許退稅。
在全年統壹計算B的情況下(退稅不征稅),應該不征稅。
********
對於整體內銷比例較大的企業,要學習控制技巧。
舉例:答:有退稅,有稅,很重。
b:不退稅,稅也少。
答:(1)7月,(征17%,退13%)
進項銷項的應稅憑證全部收齊,不扣稅,不退稅。
300 200-100 1000 1000 x 13% = 130 100
(2)8月份,(17%,13%)
進項銷項的應稅憑證全部收齊,不扣稅,不退稅。
100 300 200 0 x 13% = 0 0
兩個月合計:7月退稅100,8月繳稅200,* * *繳稅100。
b:(1)7月,(征17%,退13%)
進項銷項應稅憑證匯總,免退稅,退稅結轉留存。
300 200-100 0 0x 13% = 0 0 100
(2)8月份,(17%,13%)
上期結轉的投入產出應納稅憑證全額征收,免抵稅、退稅。
100 100 300 100 1000 1000 x 13% = 130 0
兩個月合計:7月應納稅額為0,8月應納稅額為100,* * *應納稅額為100。
* * * * * *控制退稅和征稅的發生。壹個原因:
1.內資企業,有稅,同時征收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但該退的不退。
財稅[2005]25號城建稅、教育費附加附免轉倉。從2005年開始。
2.次月6月1-10必須繳稅,退稅速度難以把握。
技巧:——如何實現不退稅低稅,
a應稅" 0,不挑所有單據(90天可控範圍內)。
提貨單據時,控制應納稅額" 0。
控制輸入速度。
b-出口比例顯著,I2i”3,有退稅和免稅。
例3。04年1月,內銷65438+萬,本期出口50萬,本期單據40萬,投入4.7萬,上期2萬。(17%, 13%)
1.本期無減免=50x(0.17-0.13)=2。
2.本期應納稅額= 10x 0.17-(4.7-2)-2 =-3。
3.免退稅額=40x0.13=5.2。
4、退稅=3
5.免稅= 2.2
會計分錄
1.借款:主營業務成本:2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進項稅額2
2.借方:應收出口退稅-3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內銷出口抵扣2.2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5.2
1,相對於內銷,出口比例顯著,應該沒有繳稅。如果因為進項征收不及時而產生稅款,就會有很大的退稅。所以控制不交稅。退稅也將減少。
2.對於壹些企業來說,沒有很好的調整取得收入的速度——證件齊全,輸入完整,導致大量免稅轉庫的出現,也有壹部分是內銷大於內銷或者企業產品增值大造成的。
C -與出口相比,輸入太大。i2i”3、退稅,結轉下期。
例2:2004年2月,內銷654.38+0萬,本期出口50萬,本期單據齊全,投入40萬,上期2萬。
(17%, 13%)
1.本期無減免=50x(0.17-0.13)=2。
2.本期應納稅額= 100x 0.17-(70-2)-2 =-53。
3.免退稅額為40x0.13=5.2。
4.退稅= 5.2
5.免費到達和轉移圖書館=0
6結轉下期:53-5.2 = 47.8 -
但報關單:53結轉下期繼續抵扣。
1,“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核算內容
五次借記:
應交稅費-應交稅費
(1),進項稅-70
(2)已繳付的稅款—
(3)、國內產品出口退稅-0
(4)轉出未繳增值稅-0
(五)稅收減免
四個貸方
(1),銷項稅額-17
(2)出口退稅
(3)進項稅轉出-2
(4)轉出時多交增值稅。
借方2+70=72貸方17+2=19
72-19=53結轉下期繼續扣除。
會計處理
1.借方:主營業務成本2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進項稅額2
2.借方: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5.2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內銷出口抵扣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5.2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出口比例較大的企業,沒有立即調整——出口速度和收單速度過快,使得大量投入結轉到下壹期。我們應該密切註意出口並收集所有的文件。
1,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壹般貿易誰能帶來更多的利益?
周壹,機場海關加工貿易備案科的壹位同誌給我打電話,問我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稅收政策有什麽不同。大家都有這樣的常識。海關和稅務從來都是自己清自己的門,即使屬於同壹個海關,也從來不回答核銷的問題。剛接電話,感覺怪怪的。原來今年來料加工的漲幅太不正常了。他們希望找到壹個權威合理的解釋。據上海當地媒體報道,去年壹季度,浦東企業受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影響,壹般貿易比重下降,帶料加工貿易大幅增長。壹季度來料加工11.6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數據顯示,出口退稅率與壹般貿易出口成本負相關。
根據現行政策,我國對出口產品實施出口退稅時,根據不同的貿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稅(負稅)管理方式。
1.對壹般貿易、飼料加工出口的貨物,我國實行“免、抵、退”的稅收政策。“免”是指出口的自產貨物在該環節免征增值稅,“貸”出口所消耗的國內投入抵減內銷應納稅額,“退”出口所消耗的國內投入抵減內銷應納稅額,未繳納部分予以退還。
2.來料加工實行“免稅不退稅”的稅收政策,出口貨物中包含的進項稅不予抵扣或退稅。但不同的貿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稅管理方式,對生產型出口企業的影響也不同。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
1.出口退稅應該退什麽?出口退稅: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予以退還。如果出口貨物是免稅的:混合飼料,不能退稅。所以在和很多外企老板討論退稅的時候,往往誤以為征17就退13。如果我出口100元,我應該按13,退稅額= =出口銷售額x退稅率。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企業出口100萬貨物,國內采購的原輔材料、水、電、燃油,未取得1分的專用發票,可以退稅嗎?
2.返多少:要不要把所有投入都返給妳?也不是:
對出口退稅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後說出口退稅的計算。雖然有免稅的五步計算公式,但是我覺得能現場列出這些五步公式的企業不會太多,因為現在免稅的操作系統以後,計算機已經取代了人腦,每月匯總計算自動生成,省去了人工計算,對免稅的計算理解就沒那麽深刻了。實際上,這五步公式是為了控制壹般貿易、原材料加工和國內銷售等各種業務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退稅而設計的,例如
——國內銷量大的,免抵,不退稅。
-如果投入大,我不會把投入都退給妳。最高退稅額按銷售額×退稅率計算,退稅後,剩余部分結轉下期使用。
——在出口和內銷的比例上,如果出口量大,內銷的應納稅額沖抵,剩下的產生退稅。
加上原材料,情況就更多了。雖然有很多情況,但退稅的是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流通過程中已經繳納的增值稅。考慮到壹個長期的正常期,企業的“免抵退”最終還是要退的。
進項-進項稅額轉移= =國內進項-(出口收入-進口料件)×(稅率-退稅率)
所謂正常:不會出現投入過大超過出口X退稅率需要結轉下期的情況。
也不會出現出口收入大於進口料件而結轉下期繼續沖減的情況。
而且不考慮內銷,只考慮和計算出口退稅。
簡單來說,企業生產這樣壹批商品用於出口,采購和進口的原材料數量嚴格按照預算的理論數據。剛才的退稅公式會產生三種計算結果:,
國內投入等於征退差額:
國內投入小於征稅和退款之間的差額:
國內投入大於征退差額
* * * * * *這裏有個案例:* * * *是我的壹個客戶,生產PE管材。是臺資企業。臺灣省的橡塑產品壹直很有優勢。臺塑大王王永青,跟江浙的企業都有關系。這些都是題外話。
2003年,該企業出口收入2000萬,PE顆粒進口10萬,國內投入36萬。企業去年征17,退15,企業去年退稅。
36-(2000-1000) * (0.17-0.15) = 160,000-160,000.
用2003年的財務結構計算2004年的退稅。
36-(2000-1000)*(0.17-0.13)=-40000,表示不能退稅,40000就要交稅。
也就是說,從3-國內投入大於征退差額到2-國內投入小於征退差額。
從免到退,再到免征。
我們開始為企業定制第壹套方案——將來料加工的貿易方式改為來料加工。
不退稅也不交稅。眾所周知,進項稅是轉移到成本上的,所以貿易方式的改變直接降低了4萬的成本。
但是,來料的轉換條件如下:
進料:-付匯,來料-不付匯。
對於希望節省購付匯費用或資金不足的企業,可以選擇“進料抵扣”。這種貿易方式的核銷僅限於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商和出口商為同壹客戶,必須事先經過外匯局批準。中資企業做不了飼料。
3)從A、B、C、D進料,出口到A”、B”、C”、D”。
來料只能從a到a。
所以不是所有的來料加工都能轉換成來料加工。
因為從美國進口的料件和產品銷往世界各地,而且是臺資企業,不可能利用這個代理機構把來料加工改為來料加工。
方案二:壹般納稅人改為小規模,收入654.38+00萬,不能改。
(增值稅實施細則:
第三十條壹般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壹的,應當按照銷售額按照增值稅稅率計算應納稅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也不得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 (壹)會計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提供準確的納稅信息的;(二)符合壹般納稅人條件,但不辦理壹般納稅人認定手續的。
深入企業財務和管理後,我們定制了第三個方案-。
投入-(出口收入-進口料件)×(稅率-退稅率)
原因是1)增加值大,2)投入小,3)稅率差大。
1)增值是可控調整,運費、保費、傭金的處理直接影響增值大小。比如CIF價格壹定要改成FOB,不能按照報關行隨意輸入的數字,傭金壹定要簽成明傭金和暗傭金來降低收益,而不是累計傭金。抵消收入是不可能的。該企業2003年全年傭金支出1萬,影響投入產出1萬x 0.04 = 4萬。建議企業簽個提成,直接沖抵收入。上述方法的目的是降低附加值。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貨物納稅的企業,還會誘導企業利用關聯交易多報進口料件金額,少報出口產成品金額,從而導致企業逃避增值稅和所得稅。在這個反避稅問題上壹直沒有很好的稅收征管和稽查措施。
2)在目前的中國市場,投入是可以控制的。對於采購國產物資的企業,註意索要增值稅專用發票,即使對方是小規模的,也可以換稅務局開具的抵扣發票。例如,該企業從規模較小的企業購買原材料的普通發票有654.38+0萬張。即使不能開具專用發票,如果更換稅務機關開具的發票,也可以增加扣除654.38+0.000/654.38+0.06 * 0.06 = 5660萬。而且在後續的執行過程中,對於不開具普通發票的人來說,有利於規避發票犯罪的潛在風險。另外,企業會計對增值稅進項抵扣政策不了解不到位。全年低值易耗品只扣20/1.17 * 0.17 = 29000。這個方案使企業的免稅變成了免稅和退稅。
(36+5.66+2.9)-(2000-100-1000)*0.04==8.56
方案二的主要思路是開源節流,增加投入,減少增值。
3)對於退稅率的差異,要慎重選擇商品編碼。——目前各地海關申報的商品編碼不夠統壹。比如木地板(有的地區是按照實木復合地板的商品編碼給予退(免)稅,有的地區是不按照木地板的商品編碼給予退(免)稅。同樣的軟件出口壹些地區申報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