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DRC網站截圖
“十五”開局之年,我們繼續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2021的重點任務提到了六個方面。
包括“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增強城市群和大都市區承載能力,轉變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提高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加快城鄉壹體化發展”。
重點任務復雜,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有哪些新的調整?我們壹起看。
“頭號任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
圖片來源:圖片網
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其中最受關註的群體是農業轉移人口。他們如何快速成為市民,融入城市,壹直是城鎮化的“頭號任務”。
與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每年發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相比,之前的提法是“加快市民化”,但今年強調“促進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更加註重提高市民化質量。
要融入城市,首先要完成身份的轉換和認同。
早在2019、12年,《關於推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要求“全面取消城鎮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
目標會壹步步實現。2020年“基本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2021年“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關於具體的落戶政策,“2021重點工作”近期提到兩點,壹是“租房者和購房人同等待遇”,二是“符合條件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區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累計互認”。
這意味著,在中小城市,房產不再與落戶捆綁,壹些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也將從戶籍開始邁出城市化的步伐。
長三角城市群在這方面先行壹步。
去年年底,蘇州提出在積分落戶時實現居住證年限和社保年限與南京的累加互認。南京今年2月更進壹步,直接向整個江蘇省敞開大門,同時探索與長三角城市的“互認”機制,面向浙江、安徽、上海的人才。
空間布局命名為福、成、Xi都市圈。
圖片來源:圖片網
中國的城市化率會進壹步提高,這也意味著人口會繼續集中,向特大城市集中,向城市群集中,向縣城集中。
2021的重點任務,都對這三類人口流動“目的地”的建設任務作出了指示。
特大城市的任務是優化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大城市病”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今年提出開發建設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向外疏解,從交通、社區、生態等方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城市治理水平也需要進壹步提高。《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到了壹系列城市治理細節,如“認真把握省會城市管轄範圍,調整市轄區規模”,嚴格限制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建設,禁止建設“醜樓”,“根據常住人口規模優化街道社區設置和管轄”,支持老舊小區引入市場化物業服務或實行社區托管、社會組織托管等。
特大城市如果向外輻射、帶動、延伸,就會培育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帶動區域”,這壹邏輯將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系統。2021年,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設任務是提升承載能力。
在培育和發展現代都市圈方面,2021重點任務中專門點名了福州、成都、Xi安等都市圈,而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壹體化發展重點任務中則列舉了南京、Xi安、福州為例。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刊登了《關於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批復》。作為首個獲國家層面批準的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上周由江蘇省和安徽省政府聯合發布。
走向城市群發展時期,軌道交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今年明確要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在軌道上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
其實在軌道交通體系中,高鐵幹線、城際鐵路、城(郊)鐵路、城軌屬於不同的層次。
壹般來說,高鐵主要服務於300公裏以上的距離;城際鐵路是城市群範圍內旅客出行的骨架,覆蓋範圍壹般為100-300km;
市區(郊區)鐵路主要服務於都市圈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之間以及集團內部的通勤客流,覆蓋範圍壹般為50-100km;城市地鐵主要服務於中心城區內的短途通勤,覆蓋範圍在50公裏以內。
目前各城市群內部的軌道規模整體不足,各種交通方式沒有實現良好的銜接。
《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特別提到,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支持其他有條件的城市群合理規劃建設城際軌道交通。同時,促進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和便捷換乘。
縣級規模涉及人口統計、財政支持和產業調整。
圖片來源:圖片網
縣城人口聚集越來越普遍,縣域經濟越來越重要。與過去幾年相比,“2021重點任務”側重於縣級城鎮化的任務。
防疫要補齊縣城短板。《2021重點任務》特別提到,要完善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改善疾病控制基本條件,加強業務用房建設和必要的設備配置,補齊縣城公共衛生防治短板。
人口統計要增加縣級尺度。程大爺也做過很多城市人口的統計研究,但是常住人口的數據在非普查年份有統計偏差和數據缺失。
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將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其中將“公布縣級以上城鎮常住人口數據”。同時,“2021重點任務”中提到,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建立各城市市區常住人口數據統計發布機制,結合大數據技術推進常態化統計發布。
基本公共服務也需要下沈到縣級。過去的新型城鎮化強調大城市的接納,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今年特別提出縣城要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市政公共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短板,甚至提到“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這裏的“農村”既包括城郊村,也包括大型中心鎮,再次提到了縣城。
金融支持和產業調整都強調縣域規模。
2021重點任務中提到“120縣發揮示範區建設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壹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財政資金統籌支持力度,有序發行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
這壹創新品種的企業債主要用於縣城城鎮化建設的財政救濟,也是國家發改委唯壹壹只在實施前公開征求意見的專項債券。
“發行人下沈到縣級平臺公司”、“以貸代發”、“縣級城鎮化建設項目”這些關鍵詞都暗示了本次公司債發行的難度。
程大爺註意到,截至目前,官方網站國家發改委已披露三只“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公司債券”:浙江省龍崗市及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發債,募集20億元投資龍崗市智慧印刷藝術小鎮(壹期)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山東省鄆城縣,旗下水滸城建置業有限公司募集資金8億元,用於鄆城新動能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成都浦江縣興浦投資有限公司募集5億元用於浦江縣停車場建設項目及補充運營資金。
技能培訓也應滿足鄉鎮和縣的新需求。“農民工返鄉創業、承接產業轉移”首次被寫入“2021年重點工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壹次演講中提到,根據統計年鑒的數據,勞動力流動從2014開始趨於穩定,返鄉創業浪潮逐漸興起。
以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為例。去年1至10,8.82萬農民工返鄉創業,返鄉農民工勞務收入和產值超過1萬億元,相當於全省GDP總量的1/5。
這些人出去工作是為了開闊眼界,積累經驗,學習技能,省錢。當鄉鎮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這些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而針對這些人“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技能培訓”成為今年的任務之壹。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但城鎮化趨勢放緩。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5%。未來五年,以縣域為重要載體推進地方城鎮化將是城鎮化的壹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