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春堂自創立之初,就嚴謹遵從古代良方,擇料講究,精選各省最好的藥材,選工盡善盡美,煎虎鹿龜驢各種補膠,依法炮制各種丸散膏丹。尤其是家傳的小兒回春丸,救助幼兒無數,更是名動天下,方回春堂現主要由國藥館、國醫館和參號組成。
民國初期,隨著政局動蕩,回春堂開始走下坡路,1931年,其資金僅為7200元,為胡慶余堂的百分之七,批發業務己停。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老進入方回春堂當學徒。由於在抗戰時受到了重創,各家藥店在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的恢復,才慢慢有了生氣,但是像葉種德堂,戰時被迫停業,後雖復業,也僅能維持職工的最低生計。杭城中藥業六大家之壹的萬承誌堂,戰後也沒能東山再起。然而災難沒有就此結束,接踵而來的是四年的內戰,這無疑是給已是滿目瘡痍的中藥行業又添了壹把火,讓他更快地被毀滅。人民的生活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恢復,生產還處在停滯狀態,而中國卻即將陷入另壹場生死浩劫之中。幾乎所有的行業在這場戰爭中都被消耗怠盡,倒閉關門的不計其數,而中藥行業也受到了重創,幾乎都是閉門歇業,就連胡慶余堂也不得不關門躲避戰亂。方回春堂也陷入了自開業以來的最低谷,原本熱鬧興旺的場面如今蕩然無存,也只留著幾個學徒苦守著店門。這種局面壹直維持到了新中國成立,當全國人民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重建家園的生產中去時,中藥行業也開始了新的發展。然而由於之前所受的創傷實在是很重,因此想要恢復到民國時那種繁榮的局面已是不可能了,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經營來獲取資本。然而再雄厚的資本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方回春堂無力再經營如此大的壹個藥行,經過討論最後決定縮減規模來維持經營。之後方回春堂以三萬元的價格把清河坊的老房子賣給了上城區稅務局,把大本營轉移 到了望仙橋壹帶,(即如今的中山中路)繼續進行藥材批發的生意,盡管還和不少老主顧保持著往來,但是生意還是大不如以前,資金的短缺使方回春堂無法正常地運轉,常常是只能維持職工的基本生活,生意也是十分的清淡。苦苦維持了三年,終於在1956年公私合營國有化中並入了杭州醫藥站。至此歷經三百多年風雨的方回春堂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暫時畫上了句號。至解放前夕,己瀕臨倒閉,1955年後並人胡慶余堂。直至1956年國家對私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作為批發商行壹員並入國營批發企業。如今政通人和,百業興旺,重振清河坊古韻,實是今人之重任。為發揚老店之美譽,集資數百萬元人民幣,整修方回春堂店屋,承先輩之仁德,創杭州方回春堂國醫館,冀期存心利濟,以為後世之德。
國醫館有診室二十余間,古式格局、典雅的環境,匯集了杭城眾多特色專病專科的知名專家、教授坐診於此,特聘浙江省中醫界泰鬥,著名的中醫教育家、臨床家、國家級名中醫何長春、潘澄濂之嫡傳後人李學銘、史奎均、魏睦森、潘毓仁齊聚方回春堂施展回春之妙手。名醫陣容,堪稱經典。有國家級、省級名中醫阮少南、李學銘、魯賢昌、湯金土、史奎鈞、徐素仙、魏康伯、呂鳳祥、鄭源龐、俞景茂、姚真敏等十余位,還有特色專科名醫以及原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張承烈、王緒鰲、中醫管理局局長吳康健等八十余位專家教授常年坐診方回春堂;且不定期的邀請國家級名中醫何任、詹起蓀、俞尚德、葛琳儀,省級名中醫陳意、宣桂琪等來館義診;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服務廣大市民,贏得了方回春堂國藥館、參號始終遵循“許可賺錢、不許賣假”的祖訓,特別聘請浙江省中藥界唯壹的壹位國家級老中藥師嚴把藥材質格關,切割、碾磨每壹個步驟均不許馬虎;每壹個動作都要求恰到火候,拿捏得當,務必保證藥材的最佳藥性。以“配制務精、品種務全”為宗旨,除保證配方質量外,店裏還存有兩百多種冷僻藥材,或許這些藥材壹年也只用壹次,但即便是這樣,也要做到質好藥全,壹旦其中壹味藥的藥效過了就堅決扔掉,再重新進貨備存,絕不以劣品牟取厚利。精致典雅的“回春堂參號”常年經營道地純正的泰國燕窩、西藏蟲草、長白山參、極品鹿茸和正宗鐵皮楓鬥等各類高檔滋補品,並聘請杭城有著50余年參茸研究經驗的著名專家楊其康老師長期駐店為廣大消費者免費咨詢服務;獨具特色的山參精品館羅列的極品野山參曾在開館時名噪壹時。過硬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周到的服務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和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