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關愛特殊人群的意義

關愛特殊人群的意義

關愛特殊人群的意義:關愛特殊人群是人類的壹種高尚道德,體現了人道精神。它包含同情心、同理心、關心和愛等等情感。關愛特殊人群,幫助他們便捷、成功地學習、生活能給我們帶來慰藉,同時也能為社會減小損失,是雙贏的。

特殊群體常指在經濟、學業,心理、行為、生理等方面存在問題的群體。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生活有困難,或成績差、學習有壓力,或心理不健全,心理有困惑,或違反社會規章制度、行為有過錯,或學習生活不便、生理有缺陷。

這導致他們在教育資源占有、教育機會享受,就業機會選擇等方面處於劣勢的地位。關愛特殊群體是我們身體、人格健全的人的義務、職責。

關愛強調情感體驗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其本質是“給予而非獲取”,它不僅是物質財富的支持,更是要分享別人的悲傷,痛苦、喜悅、幽默、快樂、興趣、理解、知識等。

關愛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特殊人群的關愛意識、關愛能力,養成優良的關愛品質,在社會群體之間形成壹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關愛型關系,為特殊人群的健康成長和生活創造適宜的條件。

關愛的基本要素是關心、理解、尊重、希望、責任。

1、關心是關愛的前提。關心以“愛”的情感為核心,是關愛實施的起點,沒有關心,關愛之情就缺乏精神黏合劑,關愛之行就難以為繼。諾丁斯認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關心是壹種關系性,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滿足某些條件,通過連接或接觸,將形成關心關系。

這種關系性是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精神黏合劑,是二者保持聯系的不竭精神動力。“我愈是關愛這個人,我愈憂慮,我愈憂慮,我想要關愛的願望愈強烈”。

2、理解是關愛的基礎。我們對特殊人群的關愛是基於對他們獨特性的理解,源於對他們特殊需求及其背後原因的認知、了解,理解是感性和理性的統壹體。

壹方面,理解是感性的,是我們對特殊人群群體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感同身受,是我們化解他們行為所帶來麻煩或不良後果的心理認同,是我們人道精神的自然流露。

另壹方面,理解是理性的,我們不僅要認識、了解他們的特殊性,還要運用思維評判能力去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采取合適、合理的方式去關愛他們,幫助他們順利成長。輔導員在實施關愛時才能減少缺乏理解的關愛、盲目的關愛,才能避免關愛的盲目與粗暴。

3、尊重是關愛的關鍵。尊重是建立在對特殊群體及其需求理解的基礎上,是對特殊群體按自我意誌生存和發展的包容和關心。尊重為我們實施關愛搭建了信任的橋梁,讓特殊群體的合理訴求得到積極的響應。“我們自己的成長、幸福、力量,就是以對這些生命力的尊重為基礎的”。

4、希望是關愛的動力。關愛是壹項持續的行動,需要持續的動力去維護、實現特殊群體的權益,為他們的發展做出增進福祉的行為。

對於特殊群體來說,關愛不僅指向現實需要的滿足,還應為他們未來發展的創造條件;對於我們來說,關愛給予學生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賦予期望,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付出可能得到回報的期盼,即感悟生命價值,獲取人生歡悅。

因此,希望是維系關愛持續發展的動力,是我們與特殊群體良性互動的動力。我們對特殊群體最大希望就是讓他們擁有自信和自尊,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維護好自己的尊嚴。

這樣,他們才會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主動地去嘗試、選擇,去實現自己潛在的種種可能,達到自由發展和自信生活。

5、責任是關愛的保證。我們有責任幫助特殊群體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關愛需要擔當、責任心,要求我們不僅關心另壹個人的精神需要,還為對方的精神成長負起責任,這種責任是壹種自願的行為,是對另壹個人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復。

我們對特殊群體的關愛是壹種職業義務、壹種外在要求,更是壹種自願行為、壹種主體的自我要求,是我們對特殊人群需求做出本能反應,為特殊人群成長、生活自主自動地付出,也是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壹個重要的體現。

  • 上一篇:古代納稅
  • 下一篇:2017增值稅申報流程具體操作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