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部門最擔心或最關心的自然是涉稅問題,比如少繳稅、稅收環境等。應該說,相當壹部分企業確實存在少繳稅的問題。所謂少繳稅,是相對於應該繳納的稅額而言的。對於實際已銷售但未開具發票、未形成賬面銷售的事項,自然稅務部門不容易找到壹壹對應的證據。比如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進行實物盤點或者具體核實每壹筆出庫是否屬實。
如果從壹些容易得到的數據來推斷企業的產量,這種思維方式雖然不能得到壹個準確的產量,也不能取得壹個滿分,但是可以避免離譜的偷稅漏稅。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企業正常消耗的電費中,管理層的開支壹般是固定的——工時固定,地點固定。最多就是夏冬空調消耗的電費差,也是可以估算的。生產的電力成本與企業的產量密切相關。雖然有報廢品損失和事故,但這些都是異常現象,不可能長時間發生在每個時期。除去這些影響(固定成本電費或偶然或異常電費),剩余的生產電費可以說與產量正相關。
也就是說,如果可變成本性質的電費大幅上漲,確實可以反映產量的增加。試想,工廠怎麽會允許電費無故上漲?
當然,稅務部門的做法過於統壹。畢竟要先拋開和輸出無關的部分,才能把壹次電和輸出聯系起來。
但是,也不能說稅務部門完全不合理。在沒有達到產能極限的情況下,產量越接近產能極限,單壹產品對應的固定資產配置越少。雖然不成比例,但也可以很接近。
相比較而言,電力部門的數據是可以查詢的,也是相對準確的,對企業來說是外部證據。以此為立足點,比其他指標更容易操作。
應該說,稅務部門的做法也是防止偷稅漏稅的無奈之舉。但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