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早年進入愛丁堡附近的默奇斯頓城堡公立學校學習。畢業後以1933進入聖安德魯斯大學古典文學專業,以壹級榮譽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赴劍橋大學基督教學院攻讀古典文學碩士學位,雙壹等榮譽。1939二戰爆發後,郭原本被征召加入蘇格蘭步兵團,但在等待期間他回到聖安德魯斯大學學習經濟學並獲得了經濟學學位。郭在戰時沒有參加的戰爭。反而在1941被殖民部聘為香港官生。然而,當郭航行到南非開普敦時,他得知香港已被日本侵占,所以他沒有到達。在倫敦當局的指示下,郭被臨時調往另壹個英國殖民地塞拉裏昂的殖民政府,擔任弗裏敦地區專員。
1945年初,鑒於盟軍形勢日益明朗,郭被召回倫敦,並於4月起參加殖民部香港規劃工作組,制定英國重新管治香港的方案。1945年8月香港恢復光明後,同年10月165438抵達香港,被派往政府貿易經濟部工作。從那以後,他被多次提拔。1952,郭升任財政司司長助理,後升任副財政司司長。1961年4月7日,他接替賈出任財政司司長,從此開始了他10年的金融生涯。背景
受著名哲學家亞當·斯密的影響,郭是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的忠實支持者。他就任財政司時,香港剛經歷總督葛量洪爵士的管治,經濟基石由轉口貿易轉為蓬勃的輕工業,為其施政創造有利背景。郭和其他殖民地官員壹樣,都是委任官員,不需要考慮選舉、選民等任何因素,也不需要用短視的眼光討好大眾。此外,香港總督的繼任人白爵士為香港政府爭取了“財政自主權”,使香港政府今後不必將財政預算案提交倫敦審查。這些條件使郭得以肆無忌憚地實施所謂“自由放任”政策。
低稅政策
65438年至0960年的香港,由於內地政局不穩,難民湧入造成香港貧困人口急劇上升。為了改善香港廣大市民的生活,郭實行了自由放任政策。其中,香港自然資源匱乏,日用品、食品甚至飲用水都嚴重依賴進口。他在任期間積極維持極低的關稅政策,讓價廉物美的進口商品流入香港,讓民眾不必購買昂貴的本地商品。
在任期間,郭還將工資稅維持在不超過個人總收入的15%,並刪除了壹些舊稅種,試圖維持低稅收政策。郭的低稅政策壹度遭到英方反對,英方甚至建議香港效仿新加坡大幅提高薪俸稅,但其政策始終得到繼任總督的白爵士和戴麟趾爵士的信任,壹直沒有改變。此外,時任英國國防大臣的丹尼斯·希利(Denise Healy)建議將駐港英軍的部分軍費以稅收的形式轉嫁給港人,但該建議也遭到了郭的強烈反對而告吹。
減少幹預
除了低稅收政策,盡量減少市場幹預也是郭的主要政策。壹方面,郭反對任何對市場的補貼或補助,所以他不支持對本地工業的補貼,也不要求對紅磡海底隧道提供補貼。有意思的是,郭甚至拒絕接受財政司司長任內裝修官邸的津貼,反映出他反對幹預的堅持;另壹方面,他也反對對市場的過度限制。正因如此,他強烈反對英格蘭銀行向香港政府提議立法限制商業銀行數量在1962。在他的影響下,相關立法最終在1964實施,規定比原提案大大放寬。
雖然香港爆發了1965的股災和66、67的騷亂,但這些短暫的動蕩並沒有嚴重影響其政策。1967 165438+10月19日,英國首相威爾遜突然宣布英鎊將貶值14.3%,與英鎊掛鉤的港元隨即大幅貶值。郭成功地使港元在貶值後的90小時內升值10%,但這壹事件給國庫造成了約3000萬英鎊的損失。郭的行動是香港政府歷史上首次自行決定港元匯率,而7年後,港元也脫離英鎊自由浮動。
郭在任內反對政府對經濟形勢進行詳細統計,也是他反對幹預市場的要點之壹。郭曾說,窮國要脫貧,首先要“廢除國家統計部門”;他認為對經濟形勢進行統計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政府會不自覺地根據數據進行幹預,阻礙市場自然恢復的機制。郭甚至說“國民經濟核算是學者而不是官員的課題”。雖然這些意見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但這種態度在他的任期內並沒有改變。
值得註意的是,郭在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並非完全沒有幹預市場。例如,在1960年代,香港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廉租房計劃”,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受到幹擾。不過,從郭的角度來看,“廉租房計劃”本身並不代表福利主義。這項計劃本身是基於政府有迫切需要清拆寮屋區,而寮屋區的土地亦是發展所需。至於所謂的“低租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棚戶區居民搬遷後的壹種“補償”。這種不受幹預的態度直到1970年代總督麥理浩爵士(後來的勛爵)實施“十年建屋計劃”和“居者有其屋計劃”後才有明顯改變。總之,郭認為,只有當窮人被市場機制忽視,有迫切需要時,政府才應該幹預。
同樣,在教育方面,雖然政府在60年代不斷興建新的官立學校,但整體而言,香港的主要學校都是由教會等私人辦學機構所辦,幹預並不明顯。此外,郭也反對為香港推行免費教育,但面對越來越多的聲音,他終於在1971退休前夕勉強支持推行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
影響
郭於1971年6月30日從政府退休,夏(後來的先生)接任財政司。郭離任時,在他的政策推動下,香港的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首先,1961年,香港人的人均收入只有英國的四分之壹左右,政府儲備只有7750萬。但到了1971,香港人的平均收入實際增長了50%,政府儲備也猛增至6.4億。後來在1990年代,香港的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英國。此外,郭在任期間的成功,使香港的貧困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外國出口也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將香港轉變為該地區的壹個主要制造中心。為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經濟騰飛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的不斷好轉,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使其在任期間的公共支出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郭的經濟哲學對後世影響很大。在宗主國英國以福利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為主導,背靠香港的提倡* * *生產主義的時候,郭的“自由放任”政策具有革命意義。其後,繼任財政司夏爵士在他的思想基礎上發展了「積極不幹預主義」,讓經濟自由主義在香港繼續發展;後來,政府的“大市場、小政府”政策,可以追溯到郭和夏先生的經濟哲學。總之,在郭的“自由放任”政策影響下,香港逐漸成為壹個高度自由的經濟體系,並且自1970年Fechard Institution發表《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以來,香港每年都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除香港外,郭的經濟思想也啟發了美國總統裏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60年代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而在60年代的“改革開放”也在壹定程度上受到郭的影響。郭在香港的經歷使香港成為自由市場的偉大典範,許多著名學者如Friedman和Heyek甚至將其作為教科書的基本範例,以說明自由經濟政策如何帶來經濟發展和繁榮。離開香港政府後,郭於1981年受聘於香港投資銀行怡富公司。之後主要是和妻子在蘇格蘭法夫的聖安德魯斯養老,花時間環遊世界,時不時拜訪朋友。此外,郭還熱衷於高爾夫運動,是皇家古高爾夫俱樂部的活躍會員。
作為壹個傳統的殖民官員,郭壹生拒絕寫回憶錄,甚至到了晚年也拒絕去看望他,對自己在政府任職的經歷守口如瓶。郭於2006年6月5438+10月21日在蘇格蘭鄧迪的Ninewells醫院去世,享年90歲。他死後,遺體在鄧迪火葬場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