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論國有企業的薪酬管理

論國有企業的薪酬管理

論國有企業的薪酬管理

第1章:國有企業薪酬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薪酬分配和績效考核壹直是薪酬管理者和國有企業經營者關註的問題。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績效評價體系對調動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多數國有企業都在進行企業管理改革,清醒地認識到並開始解決薪酬分配和績效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基於這種情況,只有建立全面有效的薪酬管理體系,用更新的管理理念指導新的實踐,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1當前國有企業薪酬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確立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制度的變革,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自主經營的地位得到確立,國有企業的發展日益規範。但是,從整體上看,國企經營者薪酬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

1.1薪酬管理基礎工作薄弱,薪酬管理理念落後。

很多國有企業工作分析、崗位評價、績效考核等基礎工作薄弱,方法不科學、不公平,薪酬管理還處於經驗管理階段。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缺乏激勵機制。目前的崗位技能工資以技能為主,資歷影響太大,導致員工滿意度低,不利於調動年輕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很多國企從領導到普通員工的管理理念還比較落後。鐵飯碗、鐵椅子、鍋飯、官本位、人情、拜金等舊觀念嚴重阻礙了市場機制的建立和企業內部薪酬制度、動力機制的建立。

1.2政企不分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薪酬管理幹預過多。目前,國有企業的分配主體地位還沒有得到根本確立。主要表現為:雖然國有企業在內部分配上有較大自主權,但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確定後,大多數國有企業的工資總額決定權仍掌握在政府有關部門手中,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企業實行工效掛鉤或工資包幹的辦法;其他大部分企業實行工資總額包幹或政府有關部門直接核定工資總額的辦法。壹些地方政府不僅控制企業工資總額,還直接幹預企業內部工資比例等具體管理決策。這使得企業難以落實薪酬管理的自主權,嚴重影響了內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質量。

1.3國企工資水平與市場價格脫節。

薪酬總額控制不能真正與企業效益掛鉤,員工感受不到市場競爭的壓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壹項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企業存在“壹高壹低”的現象,即壹般崗位員工的薪酬水平高於勞動力市場價格,而關鍵和重要崗位員工的薪酬水平普遍低於勞動力市場價格。這種情況對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極為不利。正是由於企業工資水平與勞動力市場價格的嚴重脫節,導致企業關鍵和重要崗位人才大量流失。想分流的不能分流,導致勞動力需求配置結構不合理。

1.4個人工資分配過分強調按效益分配。

在現行的國企分配制度中,職工個人工資收入主要取決於所在單位的經濟效益。有人在生產經營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因為企業效益不好而拿不到相應的報酬。另壹方面,在生產經營中不努力的人,由於企業效益好,獲得了較高的報酬。在國企,行政職位的大小、學歷和職稱的高低、工齡的長短對工資有決定性的影響。壹些從事艱苦工作的壹線工人,與其他員工的工資差距很小,這就是新鍋飯分配。

1.5的機制不完善,人力資本的價值沒有得到適當體現。

企業管理者薪酬收入水平低。知識經濟時代是人力資本雇傭貨幣資本的時代,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重視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價值。然而,人力資本的價值,尤其是企業管理者的價值,在中國企業中壹直被忽視。另外,目前我國對企業家的獎勵和激勵方式比較單壹,大部分還是由基本工資加獎金和年度獎金構成。然而,壹些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經驗如“股權激勵”在中國仍處於探索階段。

1.6單推廣渠道,獨木橋管理。

這是國企的通病。如果沒有晉升到管理崗位,工資和獎金壹般只能維持在大致固定的水平,不能提高。但是管理崗位畢竟有限,更多的是專業崗位。所以,為了增加收入,員工們都在緊盯管理崗位,希望自己能擠過管理獨木橋。但管理崗位對知識、技能、經驗有特殊要求,在自己專業領域發揮出色的員工不壹定是更好的管理者。為了增加晉升的機會,壹些企業設立了大量的副手。在壹家國企,我們平均每個管理層級都有兩個以上的副職,也就是說平均管理範圍只有2人左右。結果,企業往往失去壹個優秀的專業人才,有壹個不稱職的管理者。

2國有企業薪酬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解決國企薪酬制度問題,要把握三個關鍵點:薪酬要體現崗位價值、薪酬模式的合理性、績效與薪酬掛鉤。但由於企業的基礎管理還沒有完全到位,很多配套措施還不完善。要在現實中落實這些措施,壹般需要依靠專業咨詢公司的力量來完成管理平臺的搭建。

2.1建立科學的薪酬管理體系

要有效防止薪酬管理的誤區,就必須建立科學的薪酬管理體系。首先,我們必須建立壹個工作評估系統。通過工作分析和工作評估。調整精簡機構、崗位、人員,確定勞動差異,為確定薪酬收入差異提供量化依據。第二,改變現有的薪酬結構,建立崗位內部競爭和在職競爭的機制,逐步形成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格局。第三,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績效管理體系,真正與薪酬掛鉤。

2.2政企分開,壹企兩制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徹底改變政企不分,減少政府對企業薪酬管理的直接幹預。政府的任務是制定宏觀調控的薪酬制度和法規,為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對於壹些平均工資水平較低,難以與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對接的企業,可以實行“壹企兩制”。也就是說,可以對普通員工實行以薪點為基礎的崗位技能工資制,對管理骨幹和技術骨幹中的市場緊缺人才實行“協商工資制”,建立工資特區。同時,加強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培育,完善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公平競爭和合理淘汰機制,激發薪酬管理活力。

2.3建立薪酬分配可升可降的機制。

真正有效的薪酬體系應該有科學的薪酬標準、合理的薪酬結構和動態、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首先,薪酬標準應該是動態的,與企業的綜合效益掛鉤;其次,薪酬結構應該是動態的,隨著不同時期的需要及時調整;第三,薪酬體系應處於動態運行中。薪酬的調整要從以前的靜態轉變為動態的、適時的調整。優秀的薪酬體系會根據生產經營的效果、勞動力市場價格的變化、崗位的調整、個人業績的提升等及時調整。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急需的高級人才,市場價格高的,應采用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增長幅度,增資幅度要大;對於企業工資水平高於市場價的簡單工作,增資應該很少,甚至不增資。通過這種動態的、積極的、合理的薪酬調整,使員工的收入能夠真正隨著崗位和技術的變化以及崗位的勞動效率和效益而增減。

2.4建立基本薪酬體系,實施全面薪酬戰略。

清理現有的獎金、津貼項目,盡量納入工資。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薪酬制度。在崗位分析和崗位評價的基礎上,設計本單位的基本薪酬體系,改革現行薪酬結構,優化薪酬結構,簡化薪酬項目,如清理現有的獎金、津貼項目,盡量納入工資統壹管理。取消和合並平均工資單位,提高崗位工資比重,使崗位工資占工資收入的70%左右,形成企業優勝劣汰、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有增有減的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同時,為進壹步打破平均主義,提高關鍵管理、技術崗位和緊缺高素質人才的薪酬水平,拉大關鍵崗位與壹般崗位的分配差距,留住關鍵人才,流動壹般人員。根據各類職工的特點,在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的基礎上,選擇靈活多樣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形式。比如對主要管理人員實行年薪制的,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適當提高風險收益比例,提高對主要管理人員的激勵效果;科技人員和主要管理骨幹薪酬實行崗位、項目、績效掛鉤,試行股份、股票期權等工資分配制度,充分發揮其長期激勵功能;對於銷售人員,可以采用提成制和基本薪酬制相結合的方法來設計銷售人員的薪酬。

2.5科學運用薪酬激勵藝術

薪酬激勵的藝術雖然薪酬不是激勵員工的唯壹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卻是非常重要且容易使用的方法。同樣的薪酬總額,不同的支付方式,會達到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設計適合員工需求的福利項目。完善的福利制度對於吸引和留住員工非常重要,也是公司人力資源體系健全與否的重要標誌。二是在薪酬發放上要講究技巧。不同的人應該使用不同的激勵措施。第三,適當縮短定期獎勵的時間間隔,保持激勵的時效性,有助於達到最佳的激勵效果。頻繁的小規模獎勵會比大規模獎勵更有效。減少定期的定期獎勵,增加不定期的獎勵,讓員工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增強激勵效果。第四是註重對團隊的獎勵。雖然獎勵團隊的激勵作用弱於獎勵個人,但為了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防止下級人員因上下級工資差距過大而產生的不平衡心態,建立團隊激勵計劃是必要的。五是實施科學的績效管理。科學的績效管理可以使企業進入“高薪、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用壹流的人才成就壹流的事業,公司和員工都會有壹個加速的發展。

3結論

目前,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有企業面臨的挑戰和競爭相當激烈,薪酬管理制度的改革直接關系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充分發揮分配機制的杠桿作用,激勵和吸引人才,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類人員特別是關鍵崗位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人力資源,是當前企業需要改革的重點。合理的薪酬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必將使企業更具競爭力。

第二章:改善我國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的對策研究。

國有企業薪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實施難點

國有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壹直能夠做到基本公平合理,但對薪酬制度的基礎性作用和結構缺乏認識,可以概括為:

第壹,薪酬管理的相對公平性。國企的長期薪酬獎勵機制講究的是標準化的公平模式,也就是說,在國企,部門和職級差別很大,薪酬變化很小。薪酬在大結構上看似公平,但由於員工的缺乏,很難理解和感受到薪酬差異。國企的薪酬考核大多有壹個基礎值,然後根據個人對工作的貢獻在較大範圍內定位薪酬,以企業整體效益為最大參考項目,所以部分員工由於工作效率低,仍然可以獲得較高的薪酬,這是相對公平性的缺失。

第二,工資標準不合理。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國有企業較低的職位享受的工資待遇高於非國有企業,而較高的職位享受的工資待遇低於非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國企的發展基礎相對較好,普遍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歷史。所以很多國企壹直在根據自己的傳統標準來改變薪酬定位標準,沒有對比市場實際情況。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非國有企業的薪酬管理也有了更合理的標準,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標準更高,會導致國有企業人才匱乏,導致核心知識型人才減少,企業發展放緩。

第三,薪酬管理受國企機制限制。國企的管理主體大部分還是掌握在政府相關部門手中。所以,國企的工資額度定位大多是由政府部門制定和掌握的,企業本身並不存在決策的落差,企業的相關部門也變成了單純的工資發放機構。政府機關並不實際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因此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員工的工作狀況沒有深入的了解,其薪酬標準也不壹定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企業失去了自主經營權,薪酬管理就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

第四,薪酬體系的基礎性作用被忽視。薪酬制度的根本作用是與員工壹起證明和獎勵工作,是員工工作貢獻的回應,尤其是薪酬制度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升。企業薪酬管理的研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從這壹核心方向轉向薪酬標準和機制,從而忽視了其基礎性作用,進而導致薪酬標準制定中對員工晉升獎勵和優秀工作獎勵的考慮逐漸減少,薪酬制度應有的員工激勵功能喪失。

對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的思考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核心問題主要出現在幾個方面:薪酬體系的內涵、新形勢下薪酬獎勵制度的改革、員工的參與程度、企業的主動性。對薪酬內涵的理解應關註企業薪酬體系制定的根本目標,在激發員工工作熱情、促進企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指導下開展薪酬管理研究;在新形勢下,薪酬獎勵制度改革就是要及時了解壹般的用人方式和薪酬標準,制定合理完善的具有外部公平性的薪酬獎勵制度,同時考慮當前社會文化影響下很多人對國企薪酬“鐵飯碗”的認識,改變這種傳統認識,保證員工思想的積極性和活力;員工參與需要改變傳統薪酬管理模式只由上層決定,員工不了解標準和薪酬計算方法的局面,這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容易理解薪酬獎勵的意義;企業掌握了薪酬管理的主動權,進而制定更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薪酬獎勵標準。

改進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的建議

通過第壹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國有企業薪酬制度的完善需要著眼於提高認識、調整薪酬標準和改變制定標準的方式。以下是針對這幾點的詳細對策。

第壹,建立科學的薪酬管理體系,加強對薪酬管理的整體認識。

在新形勢下,科學的管理體系應註重管理層的認識和薪酬標準的科學性,重新認識薪酬管理的激勵功能,制定更加細化、科學的薪酬支付標準。具體實施需要企業做到以下幾點:壹是企業定期對薪酬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知識培訓,在夯實知識基礎的同時,鞏固思想認識;其次,薪酬管理機構應定期調查人才市場薪酬評價標準,並將調查結果作為企業薪酬標準制定的參考;最後,企業要在不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機構下制定更加細化的薪酬評價標準,細化薪酬差異,體現相對公平,更好地讓員工實現薪酬與績效的掛鉤,從而更加關註員工的工作,提升員工的勞動積極性。

第二,具體優化薪酬結構,完善薪酬激勵機制。

在薪酬體系的優化上,增加了更多的崗位評價和結構劃分,並建議員工參與各種評價和劃分項目的制定,讓薪酬獎勵更加明確,員工也能意識到自己薪酬的每壹項來自哪裏,讓員工想獲得更高的薪酬有更明確的方向。當然也要避免制度的漏洞,防止部分員工針對薪酬制度的漏洞采取投機取巧的行為,所以在制定制度的時候也要考慮合理化。

第三,改變政府完全控制的傳統,加強對企業的控制。

減少政府對薪酬制度制定的參與,政府只需要對薪酬制度的合法性和對國家宏觀政策的符合性進行監管,而實際的制定過程交給企業,可以更好地為企業的薪酬制定提供依據,從而制定出符合企業實際情況、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薪酬制度。

  • 上一篇:公司出售自用車怎麽交稅
  • 下一篇:會計師事務所季度報稅工作流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