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合肥市教育局的發展

合肥市教育局的發展

合肥新式學堂的建立始於清末,但發展緩慢。當時只有壹所中學,由書院演變而來,沒有脫離“忠君尊孔”的格局,小學數量也很少,私立學校占據主要地位。從1949到1956,這個城市的教育經歷了接受、轉化、發展的過程。1949年6月,合肥解放。根據中央關於“逐步謹慎地進行舊學校的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把原來的公辦學校收了,民辦學校管了,加強了領導。收回了教會學校的主權,切斷了與帝國主義的聯系,擺脫了教會的控制。經過初步調整改造,9所市屬小學、2所市屬中學、4所民辦小學、1所民辦中學全部在新學期開學時開課。此外,還為工農子弟辦了小學,設立了人民助學金,減免學費,照顧經濟困難的工農子弟,勞動人民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逐步接管並改革私立學校,廢除學校中的紀律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取消反動課程,清除各科教科書中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反動內容,開設革命政治課和其他新課程;組織師生參加反匪、反霸、土改、平叛等政治運動和義務勞動。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的雛形。1951年新成立合肥衛生學校,1952年創辦合肥師範學校和合肥醫師學校。東南醫學院遷至合肥,改為安徽醫學院;與此同時,全市普通中學發展到5所。在校學生2329人;小學79所,學生13084人;教育部門建立了兩所幼兒園,有135名兒童,成人教育也有所發展。城市開始形成比較完整的兒童、小學、中學、中專、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當時有近萬人就讀於各類學校,占全市總人口的五分之壹。1952期間,在教師中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對教師進行了重組和調整,開始形成了壹支有誌於為新社會做貢獻的教師隊伍。

從65438年到0953年,國家進入第壹個五年計劃建設期,合肥的各類教育開始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到1956,全市已建立工、農、醫、師4所高等學校,在校生4431人,中等專業學校9所(含1師範學校),在校生4925人。實施“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普通教育,擁有8所公立和私立中學,學生9510人;有71所小學,學生26268人。教育部門開辦的四所幼兒園已經建立,有616名兒童。300人以上的農業學校1所。學齡兒童學習率為83%;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人數占全市學生總數的四分之壹。

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社會主義和* * *生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將勞動教育納入普通教育,技工教育主要在合肥壹中和合肥師範學校試行。從1955開始,勞動衛生系統在中小學實施。1956成立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具體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組織教師學習蘇聯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自己的經驗。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教師專業培訓,使廣大教師獲得了思想和業務上的雙豐收。

這壹時期,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出現了過分要求、操之過急和形式主義傾向,但對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改革舊教育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師生參與政治運動過多,隨意抽調教師做中心工作的情況。但沒過多久就被及時糾正了。從1957到1966,國家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合肥教育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的新階段。毛澤東同誌在1957年2月提出的“受教育者應該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得到了貫徹,各級各類學校得到了發展。本文對中國如何走啟蒙教育之路進行了探討。對教育制度、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試驗。其間,由於經驗不足和“左”傾思想的影響,1958出現了“瞎指揮”、“誇大其詞”的現象,破壞了學校教育的正常秩序。不久之後,就出現了片面強調升學率,忽視學生身體健康,過分強調政治教育,學生過多參加社會活動等現象。1962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總結經驗教訓,全方位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教育之路。中央制定的《全日制大、中、小學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下發後,我市首先在部分中小學試行,並在1963廣泛開展。1962年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先後創辦了四所農墾學校。全日制中學和半農半讀學校同步發展,打破了中學教育結構的單壹化。在此期間,合肥市中小學在安排學校政治工作和勞動教育、開展勤工儉學、理論聯系實際、減輕學生負擔、師範專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經驗。各學科的教改實驗也在不斷發展,如中學語文教改實驗、數學教學邊講邊練實驗、直屬外語教學實驗、直屬小學集中識字實驗等。,而且都取得了壹定的成績。

到1966年,共有高等學校9所,在校生9529人,中等專業學校11所(其中中等師範學校1所),在校生2903人,各類中學(包括工讀學校、農業中學)54所,在校生265433人。小學154所,學生74426人,教育部門辦幼兒園12所,在園兒童1325人;聾啞學校由民辦轉為公辦,填補了合肥市特殊教育的空白。全市形成了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正規教育與業余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結合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基本能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壹支忠誠於人民教育、滿足各級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基本形成。學生們德、智、體全面發展。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合肥教育全面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首先,推翻了“四人幫”炮制的“兩個估計”,砸碎了精神枷鎖,糾正了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方面的極“左”思想和做法,重新審查和糾正了各種冤假錯案,提高了教師的待遇和地位,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管理機構的功能和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得到恢復;在逐步調整教育與經濟比例的同時,逐步解決了教育內部不均衡的問題:確定了子弟學校重點中小學並積極辦好,撤掉了兩所布局不合理的中學,設立了省級中等專業學校,摘掉了六所中學的高中帽子,使其能夠集中精力辦好初中, 逐步將市區中學的高中改為三年制學校,撤掉三所初中,恢復為完全小學,市區小學取消初中。 便於集中精力辦好小學。壹至三年級20多所街辦不完全小學與附近公辦小學合並,恢復為完全小學。從1983秋季開始,城市小學改為六年制,動員部分在高中和初中任教的教師分別回到初中和小學,充實了初中和小學的骨幹力量。通過調整,中小學“頭重腳輕”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變。中等教育結構的單壹化已經改變。五所普通中學轉變為職業中學,部分中學開設了職業班,有3000多名學生在職業中學(班)就讀。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立了合肥幼兒師範學校、合肥經濟管理學校、合肥教育學院和合肥聯合大學,發展了電大和函授教育。

近年來,市、區教育部門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完成了各級各類學校領導成員調整任務,壹年內提拔了壹大批德才兼備、能力強的骨幹教師擔任校領導。人事工作、學籍管理、教學科研工作、老幹部工作、財務管理、校辦產業管理、學校崗位責任制等規章制度。已制定,並加強了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教改實驗壹全面展開,近百項教改實驗正在進行。創辦“合肥教研”,讓全市教育工作者有壹個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的陣地。成立了電化教育館,首次召開了全市電化教育工作會議,使全市電化教育邁上了壹個新臺階。目前,我市許多中小學的電化教育勢頭很好。

近年來,全市中小學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成立了教育產業公司,加強了對學校和工廠的領導,實現了統壹規劃和部署,在全市中小學和工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85年,全市中小學總產值從1976增加到91369萬元,增長了近15倍。1984,教育產業公司榮獲省級先進單位稱號。截止1985年末,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0所(不含軍隊院校、電大、函授大學、出版大學、業余大學),在校生28000余人;有各類全日制中專學校33所(含師範學校1,幼兒園師範學校11699人,普通中專學校97所(含職業學校等部門開辦的中專),在校生62941人,小學249所,在校生8265438+人。有500所公立和私立幼兒園,有3,365,438+066名兒童。小學教育普及,城鎮普及初中教育,幼兒入園率達到70%。同時也激發了社會的辦學熱情。目前,各民主黨派和群眾團體開辦了中山夜校、育才學校、任劍業余學校、青年夜校、職工業余大學、各種文化補習班和各種職業培訓班。在過去的兩年中,有265,438+04,000名青少年參與了這項研究。壹股學習四大化學文化與技術的熱潮正在全市掀起。

  • 上一篇:邯鄲民俗與瓦宮
  • 下一篇:河南交稅需要分局審批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