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文化積澱造就了輝煌的菏澤文化藝術,菏澤被譽為“牡丹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牡丹之鄉”聞名中外。菏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在明代就有了很好的口碑。蒲松齡在他的《聊齋誌異》中說“曹州牡丹為齊魯之最”,寫了壹個葛金玉的童話,後來被稱為“菏澤牡丹為天下之最”。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目前,菏澤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品種600多個。歷史上形成的牡丹文化,包括藥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戲劇和民間藝術,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菏澤成立了牡丹研究所、世界上第壹個芳香學會和全國花卉研究會,系統地研究、開發和利用牡丹資源,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1992以來,菏澤市以“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搭建文化平臺,經貿唱戲,發展旅遊,振興經濟”為宗旨,舉辦菏澤國際牡丹花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壹屆。“戲劇之鄉”名不虛傳。菏澤市戲劇活動歷史悠久,劇種繁多,享有“戲劇之鄉”的美譽。現存的傳統地方戲有山東梆子、梁家弦、皂梆、大平調、黑仔戲、曲劇、劉孜戲、四平調和豫劇。曲藝包括山東古畫、山東洛子、鸚哥傳書、山東秦書和河南墜子。其中大棗為中國唯壹,有“天下第壹群”之稱。菏澤戲劇有著輝煌的歷史,許多劇團曾在山西和北京演出。1959 10毛澤東主席觀看了丁濤的話劇《三個實驗室》,朱德主席在1964春觀看了劉孜歌劇《向陽壹家》等話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劉少奇、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看過菏澤地方戲,並給予高度評價。壹些戲劇,如《老陽山》、《長城的故事》、《孫安的電影》等。,也被拍成了電視劇和電影。地方戲在歷屆全國和省級戲劇演出中多次獲獎。龍門渡口、走出大山、法魂、選拔村官還獲得了山東省“五大優秀項目獎”。歷史劇《包公賣官》參加第七屆省文化藝術節演出,獲九項大獎。菏澤市的文學創作壹度走在全省前列,湧現出壹大批文學作者,創作了許多引起省內外文壇關註的文學作品,個別作品還引起了全國文壇的關註。電視劇《阿裏山的女兒》《水滸少年》在央視播出,受到社會好評。電視劇《阿裏山的女兒》入選山東省第五屆“優秀工程”獎。隨著戲劇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壹大批知名的、有影響力的演員,如、、劉、、、張、朱秦檜、王風雲、何喜良等。中年演員朱也獲得了第十六屆全國戲劇梅花獎。劉青年演員,獲河南省“翔宇杯”話劇比賽金獎。孫鴻雁、李俊山等9位青年戲劇家在河南電視臺“梨園春”話劇比賽中勇闖重圍,多次獲得大獎。目前,全市有11個縣區劇團和200多個民間表演團體。“武術之鄉”久負盛名。曹州在歷史上是中原重鎮。菏澤市人民歷來推崇武術,人才輩出。清朝科舉,有2個武狀元,30多個武狀元。武術拳種多達39種,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極拳等。解放前,菏澤大部分縣都建了武術館。建國後,優秀的傳統武術藝術得到了弘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武術事業發展迅速,武術組織和社團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國家、集體管理、民間幫扶、集體和個人共管、個人自辦等形式的武術社團1828個,其中學生人數超過100人的武術學校有36所,有影響的松江武術學院、曹州武術博物館、東明東方武術學校等學校學生人數超過1000人。單縣、運城、巨野、牡丹區、鄄城等五縣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武術之鄉”。運城松江武術學院、單縣國術館、東明東方武術學校被評為全國百強武術館(校)。群眾性武術活動遍布城鄉。全市80%的鄉鎮和40%的行政村有武術健身活動。全市有30多萬人參加武術運動,各個年齡段的習武者隨處可見。近年來,武校辦學水平逐步提高,優秀人才成批湧現。出了全國武術全能冠軍、現代中國武術冠軍、舉重運動員、籃球運動員穆等。尤其是運城宋江武術院的武舞《狗娃鬧春》,更是響遍了全國,跳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書畫之鄉”遠近聞名。菏澤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書畫家。宋代的晁、、何家族、曹氏家族都為書畫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著名的現代書畫家有牛永恒、李美川等,現代書畫家有晁美、田伯平、何芳華、張德體、包北午、馮路等。書畫真正的群眾活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近年來發展迅速,書畫家數量眾多,書畫熱遍布城鄉,各級各類書畫展不斷,書畫隊伍逐漸壯大,老作者不老,後起之秀層出不窮。全市書畫協會、書畫研究會20多個,全國書法協會、美術家協會會員5個,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協會會員200多個。每年舉辦數百場書畫比賽、展覽、筆會等活動,成立近百所書畫、美術專業的全日制(業余)學校(班)。全市書畫營銷網點300余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形成了產、供、銷壹條龍的文化產業大軍。
上一篇:廣州公司註冊地址變更後稅務也需變更嗎下一篇:基層個人工作總結範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