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抗金名將、名相張浚是怎麽死的?張浚簡介

抗金名將、名相張浚是怎麽死的?張浚簡介

人物生平 張浚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臯之後。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壹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禦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禦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壹飛沖天而無羽翼,妳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禦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壹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於富平。涇原帥劉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d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d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d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d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d及其弟吳U又大破之。這就是吳d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後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嶽飛鎮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o進取中原。九月o劉豫出兵反撲o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o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o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嶽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o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p秦檜與金議和o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壹年(1141年)十壹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l、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壹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壹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後,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擡頭,秦檜黨羽湯思退,於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幹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人物評價 正面

趙構 : ① 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② 朕得浚,何愧王導。③ 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

趙Y:① 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② 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趙鼎: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完顏宗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馮楫:如張浚者,當再以戎機付之,庶收後效。

陳俊卿:張浚忠藎,白首不渝。

王十朋:禦敵莫急於用人,今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者,有長於用兵、士卒樂為之用可為大帥者,或投閑置散,或老於藩郡,願起而用之,以寢敵謀,以圖恢復。

劉過: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平生壹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雲。

朱熹:① 公自幼即有濟時之誌,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狩”,皇族系虜,生民塗炭,誓不與虜俱存。委質艱難之際,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縮,公則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動其心。南渡以來,士大夫往往唱為和說,其賢者則不過為保守江南之計。夷狄制命,率獸逼人,莫知其為大變。公獨毅然以虜未滅為己責。必欲正人心,雪仇恥,復守宇,振遺黎,顛沛百罹,誌逾金石。晚復際遇,主義益堅,雖天嗇其功,使公困於讒慝之口,不得卒就其誌,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紀,使天下之人,曉然復知,中國之所以異於夷狄,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而得其秉彜之正。則其功烈之盛,亦豈可勝言哉?② 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於生,奧學妙於心通。勛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四夷,名垂永世。

陳亮:重惟魏國先忠獻以至公血誠對越天地,以崇勛茂德鎮動華夷,為中興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周必大: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勛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吳獵: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於張浚也。孝宗皇帝規恢之誌,壹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壹人耳。

楊萬裏:① 其論諫本仁義似陸贄;其薦進人才似鄧禹;其奮不顧身、敢任大事似寇準;其誌在滅賊、死而後已似諸葛亮。② 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勛,壹也。發儲嗣之議,二也。誅範瓊以正朝綱,三也。用吳d以保全蜀,四也。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③ 三聖無多學,千年僅壹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壹。④ 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嶽飛、韓世忠,此金人所憚也。

真德秀《題隱者蘇翁事跡》: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傾。蘇公高節如子陵,寸膠解使黃河清。等是世間少不得,問津耦耕各其適。後人未可輕雌黃,兩翁之心秋月白。

魏了翁:張魏紫巖以精忠大義為中興名相,其子宣公(張潁┮暈恃為世儒宗,流風蔚如,實啟來哲。

嶽珂:① 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壹。② 至誠動天,中貫三極。堂堂南陽,繼以魏國。山嶽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寧,乃見人傑。大義既信,人紀復植。於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漢賊,敵祝宋祜。萬段之磔,吾恥未滌。不***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屢卻,淮隴叠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觀史冊,二公與匹。功雖不同,心則如壹。隆興至今,耳目尚及。遺墨之寶,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猶未泐。天維可絕,地軸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則熄。兩朝開濟,萬古闔辟。系此詩之,以媲廟柏。

王應麟:清議廢,風俗壞,則有毀宗澤而譽張邦昌者,有貶張浚而褒秦檜者,觀民風設教,盡賢德善俗,可不謹哉!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

脫脫:儒者之於國家,能養其正直之氣,則足以正君心,壹眾誌,攘兇逆,處憂患,蓋無往而不自得焉。若張浚者,可謂善養其氣者矣。觀其初逃張邦昌之議,平苗、劉之亂,其才識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卻京力敵,招降劇盜,能使將帥用命,所向如誌。遠人伺其用舍為進退,天下占其出處為安危,豈非卓然所謂人豪者歟!群言沸騰,屢奮屢躓,而辭氣慨然。嘗曰:“上如欲復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其言如是,則其愛君憂國之心,為何如哉!

劉定之:昔者漢圖恢復,所恃者諸葛亮。南宋禦金,所恃者張浚。彼皆忠義夙著,功業久立。及街亭壹敗,亮辭丞相。符離未捷,浚解都督,何則?賞罰明則將士奮也。

愛新覺羅·昭: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殊不知其誤不在窮兵黷武,反在過於持重之故。按宋、金強弱之不敵,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場,親持桴鼓,尚未知勝負若何。今考其出師顛末,富平之敗,魏公方在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離之潰,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間數百幹余裏,安得使士卒奮勇而能保其不敗哉?故酈瓊對金梁王言“宋之主帥,皆持重擁兵,去戰陣數十裏外,不如王之親冒矢石”之語,蓋指魏公而言也。

《歷代群英歌》:① 張浚經略有方,趙鼎力真宰相。② 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

蔡東藩:① 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② 若張浚,若秦檜,亦足為比較之資。浚與趙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猶之立也,不得因其喪師,而遂目為不忠。檜與劉豫,行跡不同,原其心,猶之豫也,不得因無叛跡,而遂謂其非逆。③ 得趙鼎、張浚為相,得嶽飛、韓世忠為將,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復之機,令其北向以圖中原,不致終淪江左也。④ 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

反面 趙構: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復用兵,極為生事。

朱勝非: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沈德符:南宋宰相張浚,萬口吠聲,以為聖賢。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輕信其子張蚣腋淡遽草行狀,以致天下不信。

張燧:張浚素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紹興元年,合關陜五路兵三十余萬,壹旦盡覆,朝廷無壹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淮西酈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並逐言者於外。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財掃地無余,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謝肇J:張浚誌大才疏,喪師辱國,劉琨、殷浩之儔也,而盛稱其恢復之功,比之諸葛武侯。

崔銑: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議制也,昨是今非;雖有壹二臣,然而張浚失之罔、陳俊卿失之懦、趙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無足賴也。

馬貫:宋高宗之不能中興者,豈特壞於秦檜之主和。張浚之為將,有累中興者多矣。張浚受宋重任,三命為將,三至敗績。蓋以量狹果於自用,而不能聽諫;智黯暗於兵機,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綱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舉,嶽飛在營,浚惡之,聽其歸而不能留;符離之戰,虞允文遠在川、陜,浚雖聞其賢,而不能舉以自副。然則宋高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此(殺曲端)何異於秦檜之死嶽飛乎?嶽飛之見殺,百世之下,雖婦人女子亦知憐其冤。若曲端之見殺,及浚之屢敗,史冊事,俱難掩,而中不無掩飾。故不謂其殺戮忠良,敗壞國事,而反謂其能雪仇復土,謬歸以中興之功。後世儒臣,不加詳察,誤入帝王之詞,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與忠良之心,必羞與之列矣!

沈德符:近有友人雲,張浚遊談惑世似王衍,自以為是、執拗不回似王安石,不知兵而妄談兵似李元平,擅封拜專生殺似王浚,掩敗為功似鮮於仲通,厚結幕客、抗脅朝廷似王敦,創設小使、輸情於敵似王黼,報恩私門、不惜公家,始終庇黃潛善似張全義,妒賢嫉能,黨同伐異,巧譖李綱、嶽飛,又似元載、李逢吉諸人。其然豈其然乎?

王夫之:張浚、趙鼎力主戰者,而首施兩端,前卻無定,抑不敢昌言和議之非。

王崇簡:浚三命為將,三致敗,且劾李綱,殺曲端,疑嶽飛,薦秦檜,雖為南渡名臣,無可紀之功。

陳康祺:宋張魏公壹生恢復,空言未酬,後世論者,多稱其忠義,而掩其喪師辱國之咎,所謂“為有南軒下筆難”也。

王鳴盛:無功可言而罪不勝書。

蔡東藩: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後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要之私心壹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

軼事典故 張賢良夢

宋·嶽珂《H史》:張賢良君悅,鹹家蜀綿竹,世以積德聞。紹聖初,再試制科,宰相章覽其策,以所對不以元v為非,大怒,雖得簽書劍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廢矣。仕既不甚達,益篤意植慶,以遺後人。嘗壹日晝寢,夢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爾子名德作宰相。”驚而寤,未幾而魏公生。時魏公之兄已名輳君悅不欲更所從,乃字魏公曰德遠。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壹,天固有以啟之者歟!

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雇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裏有客至前,出壹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妳想怎麽辦?”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鎮定處事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以後,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說那裏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壹些不利於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壹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裏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壹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麽,妳們為什麽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高宗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借刀殺人

淮西軍變時,統制酈瓊投降偽齊皇帝劉豫。在張浚宴請賓客時,副將前來報告此事,滿座的賓客大為吃驚,只見張浚面不改色,照常飲宴。直到夜深才寫了壹封信,用臘封口後,命壹名死士送交酈瓊,信中寫道:“如有機會刺殺劉豫則見機行事,否則盡快抽身。”劉豫截下這封信後,便下令逮捕酈瓊及他的手下,安定了邊境。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此事仿效“馮睢殺宮他之智”。

誘誅範瓊

建炎初年,將領範瓊擁兵自重,占據上流之地。宋高宗召他不到,到後又不肯解散軍隊,中外人心惶惶,喧擾不已。張浚與心腹好友劉子羽密謀誅殺他。壹天,張浚命大將張俊帶壹千人渡江,假裝要來緝捕其他盜賊,乘機請範瓊、張俊及劉光世都到政事堂來商議,並為他們準備了飲食。飲食完畢,大家卻找不到話說。劉子羽坐在廊下,怕範瓊發覺事情有異,立即取出壹張黃紙,假作詔書走上前去對範瓊揮壹揮,說:“跪下!皇上有命令,將軍可以到大理寺申辯。”範瓊驚愕不已,不知所措,劉子羽示意左右擁著範瓊上轎,用張俊的軍隊護送他到監獄,再由劉光世出去安撫其兵,說:“要誅殺的只是範瓊壹人,妳們是天子自己率領的軍隊。”眾兵丟下武器,說:“遵命。”於是將其編入其他軍隊,不久後亂事便平定,範瓊伏誅。

鑿冰拒敵

紹興年間,金朝大舉南侵,所經過的城邑,都被迅速攻占。這時正值冬季大雪,城中池水都結冰,金人借著凝成的冰層為階攀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張浚聽說金人用這種方式攻占城邑,就下令取消原先禁止百姓在池中捕魚的禁令,於是百姓爭相鑿冰撈魚,池中的冰層始終無法凍結,金人來到城下,觀望許久,嘆息離去。

比擬裴度

據《山堂考索》記載:宋高宗趙構曾親自抄寫《郭子儀傳》賜給韓世忠,又親寫《裴度傳》賜給張浚。

個人作品 據《宋史·張浚傳》:張浚對於《周易》鉆研得很精深,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對《書》、《詩》、《禮》、《春秋》也都有註解,有十卷,奏議二十卷(現多亡佚)。又著有《中興備覽》(壹作《張忠獻公中興備覽》)。

《四庫全書》有《紫巖易傳》,《全宋詞》錄其詞壹首。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浚書有《談笑措置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又有《遠唇帖》。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壹·列傳第壹百二十》

後世地位 宋代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範,並將張浚列為宋朝昭勛閣二十四人之壹,圖功臣神像於昭勛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潁修建紫巖書院,並為之作贊。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後期,朝廷在漢中建“張浚祠”以紀念張浚。

元代

元朝時,為追念張浚,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綿竹修建書院,因張浚自號紫巖先生,竣工後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巖書院”。延v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巖書院記》有載。

明代

洪武二十壹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並將他的事跡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後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並下旨建“南軒書院”,禦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張浚、張蚋缸嶼裟辜懊嘀翊蟀亓終趴8剛畔棠沽醬δ扇牘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

清代

清順治時,張浚等四十壹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壹年(1746),巡撫追捕錫紱於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復建,並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禦書“麗澤風長”匾額。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並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 *** 還優待張浚後人,免除張浚後人的壹切差徭雜役。

清朝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相關紀念 故居

張浚故居,是為張浚貶謫永州時宋紹興七年(1137年)而建。現存建築民間傳說為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8年)張浚後裔張皇後重建,時稱文昌閣。後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其為木質結構,硬山頂建築。水井系張浚開鑿,後人張勉學刻“紫巖仙井”於天啟六年。

張浚故居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文星街38號,故居裏有永州市人民 *** 立的碑刻。在故居門前,張浚親手開鑿的“紫巖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

墓葬

1983年,湖南省人民 *** 將張浚張蚰茍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各級 *** 、社會賢達和張浚張蛩枷胙芯炕岬吶力下,張蚰梗ê張浚墓)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雕塑 德陽市《名人園》濱河公園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市內,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觀公園走廊地帶(濱河景觀東大橋至黃河大橋沿線段,運用多種雕塑藝術形式表現了德陽市歷史上的眾多歷史名人。德陽《名人園》設計者為四川著名雕塑藝術家——羅平(二級美術師,德陽石刻藝術墻《中華魂》設計者)獨立設計完成。

為紀念德陽歷史文化名人張浚、張蛄礁缸櫻公園內為其樹立了壹座單體雕塑。

紀念館

在張浚故鄉綿竹中學建有張浚塑像和嶽飛《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詩,在張浚父親張鹹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園建有張浚、張蚣湍罟藎永作紀念。

  • 上一篇:2021年醫療保險繳費標準
  • 下一篇:跨境電商出口退稅怎麽辦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