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被洪水淹至腳趾,這次洪水有多大?
四川樂山,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水位暴漲,通過航拍畫面能夠看出,位於這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腳下的洪水已經抵達佛腳腳趾位置。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表示,這也是70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據四川樂山水文局預報,這次洪水屬於50年壹遇的級別,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壹次洪水,為了有效應對此次洪水來襲,樂山市已啟動了Ⅰ級防汛應急響應。由於水位已經上漲到了大佛的腳趾位置,樂山大佛景區已經暫停了遊山和遊江項目門票銷售。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不少網友擔心,大佛還能任憑風浪起,穩坐安如山嗎?實際上,從景區的介紹當中就能夠看出,樂山大佛本身就是專為鎮水而修建的,原來大佛全身都布有排水系統,暴雨和洪水對於大佛來講完全不是問題,據了解,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於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國最大的壹尊摩崖石刻造像。
相傳,武則天為了登上帝位,便鼓吹自己是彌勒轉世,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唐朝興起了壹股崇拜彌勒佛、開鑿彌勒佛像的風潮,而樂山大佛也是在當時這種風氣下修建完成的。經過壹番了解後得知,樂山大佛是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師發起修建的,這座大佛於唐玄宗開元初年開始動工修建,其目的是消減當地的水患,並以此來造福於民眾。
在小學語文課本當中有壹篇專門介紹樂山大佛的,文中寫道,在四川省南部,有壹條從北向南流的大河,叫岷江。岷江水流湍急,波濤洶湧,常常會掀翻江上航行的船舶,還會淹死過往的行人。相傳在1200多年前,有個叫海通的和尚,也叫海通法師,就想著借助佛祖的力量保護航船的安全,於是就發起了修造壹座大佛造像。在經歷三代工匠的不懈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建成完工,前後歷經了90年的時間。
很顯然,樂山大佛之所以建在三江匯流處,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鎮住水患而修建的,大佛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打,穩坐三江匯流處,它早已看慣江水滔滔,那麽,大佛歷經千年不倒會有哪些秘訣呢?經過專家的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大佛的兩耳和頭顱的後面,有壹套設計非常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壹方面,這壹排水系統使其有效發揮了鎮水免災的作用,而另壹方面,這樣的設計也保證了樂山大佛自身千年屹立不倒,畢竟,大佛後面的這壹整套排水系統能夠有效的將山體滲出的水排出。
大佛頭部***有18層螺髻,這樣壹來,水就可以從大佛髻中流出。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這個18層螺髻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為克服山體地下水滲透影響,古人工匠們在大佛背後的耳後和頸後處,開鑿了兩層排水廊道,並將水導入至岷江。也就是說,正是古人開鑿的這些的水溝和洞穴,建成了壹個非常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這才能夠使得樂山大佛屹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