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國第壹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誕生。這個“北京電視臺”不是現在的地方電視臺,而是中央電視臺的前身。1978,“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
在2008年央視為紀念央視誕生而專門拍攝的紀錄片《拓荒》中,央視第壹任“臺長”羅東年輕時意氣風發的照片,也留下了他人生最後的影像。1998年,羅東病逝,享年80歲。
在《央視年鑒》第1994頁的照片集中,收錄了楊偉光之前的央視歷屆領導,羅東位列第壹。這本年鑒也為這些央視歷史上的老電視人做了壹個畫像。
1957 17年8月,當時主管廣播電視的中央廣電局決定成立“北京電視試驗臺籌建處”,任命羅東為主任,孟啟宇(女)、徐虎為副主任。
為什麽羅東、孟啟宇、徐虎等人被任命為籌建處主任、副主任,承擔起在新中國創辦電視臺的開創性責任?從他們的履歷來看,完全是當時經驗豐富的資深新聞宣傳員。
時年39歲的羅東是江蘇無錫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陜北公學。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副社長、中國平山縣委宣傳部長、中國中北支部文化委員會委員。1945年8月至今,任金吉日報社副總編輯兼鄂豫報社社長。1949年5月,接管國民黨武漢廣播電臺,後任武漢新華廣播電臺臺長、總編輯。從65438到0957,調到中央廣播局任編委。
37歲的孟啟宇是壹名資深播音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她成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壹名播音員。新中國成立後,她帶領壹批人創辦了兒童廣播節目。1955,她去莫斯科中文廣播電臺做編輯。
39歲的徐虎也在文藝團體和廣播系統工作多年。
為了讓羅東等人充分了解電視臺的技術業務和管理,中央廣播局於1957年2月派羅東、孟啟宇赴前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訪問。
那是羅東,戴著眼鏡,是典型的南方知識分子。3月剛從歐洲回來,1958,他就宣布北京電視臺5月開播,1958。
在沒有設備和人才的情況下,在兩個月內發出中國從未有過的電視信號,這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第壹代電視人的努力下,這個目標確實實現了。
對於當時所有同事的質疑,羅東曾自信而有遠見地說:“雖然電視剛剛起步,但我們電視臺壹定會超越其他媒體。我們是來鋪路的,未來我們會為今天的選擇而驕傲。”
1959 10 6月10日,中央正式任命羅東為“北京電視臺”(國內仍稱“電視部”)臺長,孟啟宇、徐虎為副臺長。羅東的職級是主任,因為“北京電視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下屬的壹個部門。
孟啟宇後來回憶說,她任職期間最難忘的事是去毛澤東題寫的“北京電視臺”臺標。1960 9月15日,廣電局黨組任命孟啟宇為該局黨組成員,擔任北京電視臺“副臺長”,負責全面工作。老“臺長”羅東去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那是當時比較重要的工作。
在央視歷史上,第壹輪更換壹把手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工作安排。這次更換是科級幹部的更換。
在央視51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兩位女性壹把手,壹位是繼羅東之後的第二任臺長孟啟宇,另壹位是楊偉光之前的第六任臺長黃惠群。
1963 12.3、廣播局黨組書記丁在全臺幹部大會上宣布,任命孟啟宇為北京電視臺代理臺長,負責全臺工作,以宣傳為主。
作為中國第壹代電視人,出生於1920的孟啟宇參與了“北京電視臺”創建的全過程,從1957到1982,她從未離開過央視。
孟啟宇後來回憶說,她任職期間最難忘的事是去毛澤東題寫的“北京電視臺”臺標。此徽標從1965 65438+10月1使用到65438+5月1,0978。“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
但“文革”開始,孟啟宇成為第壹個被打倒的人,從此“北京電視臺”進入戒嚴時期,由軍代表負責主持電視臺工作。
與趙忠祥同時被招入央視的女播音員呂大羽在回憶錄《走近往事》中提到,“文革”開始後不久的壹天,她看到平時風度翩翩、面色陰沈、戴著藍布帽子上班的孟啟宇。原來她被剃光了。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制作人陳曉卿在2006年3月3日發表在中央電視臺國際網站上的壹篇文章《我們沒有完全失憶》中寫道,他親眼看到了記錄孟啟宇從舞臺被扇耳光的廢棄影片。
直到6月1973才撤離了軍管團隊,任命孟啟宇為副主任。並在四位副局長中排名最後。主任是任繼生,是從軍代表調過來的。
中國電視的開創者孟啟宇,從主持全面工作到排名最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是“不升反降”,壹直到1982退休,都是排名最後的副總裁。甚至在《央視歲月在楊偉光》這本書裏,壹張楊偉光和孟啟宇的合影,孟啟宇的名字都寫成了“盛啟宇”。
和當時中國的所有其他單位壹樣,央視的“文革”歲月被認為是壹段混亂、挫折和嚴重幹擾的時期。
名字
河北定州壹小夥子,11,定州中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