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近代海關的雛形——伯夷務在寧波建立。到了宋代,出現了現代風俗的雛形——釋博士,壹直持續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間幾經沈浮。寧波博斯管轄的區域基本上是浙江東部,元代並入了幹浦博斯和上海。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寧波設立浙江海關,當時稱之為浙海鈔關,正式以海關的名稱取代“士伯士”的名稱。海關辦公室設在中山東路鼓樓東側的市公安局。此外,在江東甬江附近的木興路上設置了浙海關,監管船只和貨物,征收關稅。轄區從臺州到平陽口,南至溫州,北至浙西的乍浦、澉浦,南北距離1600余裏。乾隆初年,寧波港滿船泊,壹派繁榮景象。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采取閉關政策,只允許外國商船在廣州進行貿易。中國海關的職能大大減少,因為它只處理國內貿易和商人出海。
鴉片戰爭失敗後,寧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壹,海關主權逐漸喪失(除了1861年底太平天國在寧波設立的天寧關,不過五個月)。當時,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寧波北岸設立了領事館。1855年,寧紹臺路接受了英國駐寧波領事兼翻譯官赫德的建議,在寧波建立新海關。1861年,經總理衙門批準,在江北沿海的路上設立稅務署,征收外貿稅費,俗稱新關或洋關,而原浙江海關所在地為浙江海關監管站,俗稱,原浙滬海關只征收內貿稅費,俗稱常。浙江海關的關稅自主權、海關行政權和稅收收支權完全被外國人控制,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海關。
1941年4月,寧波淪陷,次年,浙江海關被侵華日軍接管。1943年,在浙江海關長官舊址設立海關轉口稅寧波征收處,在完全殖民地海關鎮海設立分支機構。直到1945抗戰勝利,政府才派員接收浙江海關。
抗戰勝利後,浙江海關的稅務司、代理稅務司、副稅務司均由中國人擔任。但由於對外貿易停滯,寧波經濟雕敝,稅收遠不能抵消海關支出,浙江海關處於衰敗期。1948,浙江海關劃歸江海關管轄,並更名為海關寧波分署。
1949年5月,寧波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寧波軍管會接管寧波江海關。從此,寧波海關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進入了獨立的社會主義階段。1950年3月,江海海關寧波分署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寧波分署,同年2月改組為上海海關寧波分署。由於當時美國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寧波地處東南前線,對外貿易難以開展,海關業務幾乎處於停頓狀態。海關總署決定撤銷寧波海關。1951年65438+2月,上海海關寧波分署正式宣布註銷。
1978年9月23日,為適應寧波口岸對外開放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重新組建寧波海關,並於次年正式開展海關業務。從6月1995,65438+10月1,調整為直屬海關總署領導,2002年4月升級為直屬局級海關。
歷史變遷,永恒與新。它經歷了近千年的漫長時期,從清初處於古代萌芽和萌芽狀態的獨立封建的伯夷務、士伯士、浙江海關,到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浙江海關,再到完全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海關。如今,在改革開放中脫胎換骨的寧波海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壹個只監管壹般貿易進出口貨物的小海關,發展成為以海港為主,監管機場和陸路過境貨物、監管郵遞物品、監管保稅貨物、統計、走私等業務齊全的中央直屬綜合性海關。古老的寧波風俗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