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構建全方位的課程體系。
堅持以“德育”為核心的德育工作大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課時,按照課程標準制定學校教學計劃,分階段教學,分階段實施,循序漸進;
加強課堂質量評價,定期檢查教師教案;教學計劃不得占用道德與法治課;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把課程滲透與德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該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課程功能。
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形成遞進式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
充分挖掘本縣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美術、音樂等課程的德育內容,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課程成為德育的主渠道,課堂成為德育的主陣地。
道德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是“以德育人”。基於此,我縣在教育教學中壹直倡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並將貫穿全縣教育教學始終。把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課程成為德育的主渠道,課堂成為德育的主陣地。
二、開發有特色的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程。
鼓勵學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師生需求,依托辦學積澱、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時代和地域特點,開發形成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成熟校本德育課程,突出縣域中小學德育校本特色。
(壹)抓骨幹,促教研風氣。
抓骨幹,營造德育研究氛圍。通過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以點帶面,以線帶面,帶動全校思考、教學、科研的氛圍。
積極在各中心學校開展講座和評課活動,鼓勵教師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結合我縣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重視聽課打破了學科界限,不是像傳統的思想品德課那樣把新課程作為壹門學科,而是要積極進行教學探索和改革,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綜合運用影響、激勵、啟發、熏陶等手段,實施互動式、主題式、案例式教學。
每月定期組織教研會,集體備課,每學期組織教學觀摩課。教學水平逐步提高,教學效果良好。思政課學生平均滿意度94%以上。
縣基層教研室將中小學思想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等課程納入教研內容,在教研機構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人員。中小學招聘年級思政課專職教師和心理教育教師成立教研組,開展課程設計、課題研究等教研活動。
同時,開展校縣分級小組活動課觀摩評估活動,開展校縣兩級教研和現場觀摩活動,推出壹批高水平的道德與法治課、思政課教研成果。